溫玉娥(吉林省煤田地質局二〇三勘探隊,吉林 四平 136000)
淺析東北地區(qū)新華夏系對礦產分布的控制作用
溫玉娥(吉林省煤田地質局二〇三勘探隊,吉林 四平 136000)
新華夏系是我國東北地區(qū)主要構造系之一。它經歷過長期多次的活動歷史,其中,燕山運動期是它的主要發(fā)展階段,對該區(qū)的地質構造演化、成礦作用和地震活動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新華夏系;構造;成礦;控制作用
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的隆起帶和沉降帶在東北地區(qū)展布范圍很廣。由東向西一般劃分為三大構造帶:長白山巨型隆起帶、松遼巨型沉降帶和大興安嶺巨型隆起帶。
主體是由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脈和千山山脈構造成中央隆起地帶。主要表現在大面積隆起,其東、西兩側為斷裂帶,其間夾有大小不等的侏羅世、白堊世沉積盆地。主要有以下幾個:
(1)烏蘇里江-圖們斷裂帶:總體走向北25°-30°東,出露中生屆及其以前地層和巖漿巖的沖裂層,擠壓破碎帶。并有燕山晚期花崗巖侵入和新生代玄武巖噴發(fā)。
(2)雙鴨山-安圖斷裂帶:在安圖附近,前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以斷層樣沖在侏羅系或白堊系地層之上。該斷層控制中生代盆地的西部邊界。
(3)伊春-吉林-丹東斷裂帶:由數條壓性斷層和侏羅系槽地組成??傮w走向北25°東。
(4)哈爾濱-四平-金縣斷裂帶:是長白山巨型隆起帶和松遼巨型沉降帶之間的分界線,主要展布于哈爾濱、長春、沈陽、金縣一帶,呈北25°-30°東方向。
是北20°-25°東邊界斷裂比較發(fā)育的拗陷,受同沉積斷裂控制的不對稱向斜。北段是松遼平原,南段是遼河平原。松遼巨型沉降帶是燕山運動期形成的大型湖盆地。沉積了巨厚的侏羅系、白堊系和第三系陸相沉積建造。在白堊系末,燕山運動使侏羅系、白堊系地層褶皺,整個盆地升起。第三系沉積僅限于安達、扶余以西,主要是河流、湖泊、沼澤沉積。該沉積帶內又劃出東部隆起帶、中央凹陷帶和西部隆起帶三個二級構造帶。其中,又由多個北北東向雁行排列的隆起和盆地組成。
該隆起帶內主要褶皺有:大楊樹復向斜、上甘河復背斜和圖里河復向斜。壓性斷裂發(fā)育,巖漿活動頻繁。大楊樹復向斜是一個中生代發(fā)展起來的、新生代繼續(xù)活動的斷陷帶。堆積了以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巖,呈北北東向延伸的向斜構造。上甘河復背斜主要表現為海西期花崗巖形成的花崗巖帶,北北東向延伸于伊勒呼里河和雅魯河中游間?;◢弾r區(qū)內零星出露前寒武系地層和古生界地層。燕山運動構造活動影響明顯,發(fā)育一系列走向北北東斷裂。更西是規(guī)模大的圖里河寬緩大向斜,為大興安嶺軸部,是以白堊系火山巖為主的北北東向斜帶。此外,該隆起帶西緣的額爾古納河上游北北東向斷裂和東緣的走向北北東嫩江壓性斷裂帶亦屬新華夏系。
東北地區(qū)新華夏系是在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和華夏系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自侏羅紀以來規(guī)模大、分布廣、分帶性明顯的構造體系。
東北地區(qū)的新華夏系主要是中生代晚期形成,它與老的東西構造帶、華夏系和其它構造體系形成復合關系。但與成礦有關的主要以華夏系為主。包括有復合構造影響控制其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沉積礦產和內生礦產,它們在空間上呈北北東向帶狀展布的礦帶,而礦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則受不同方向、不同力學性質、不同序次和不同級別的構造面控制。新華夏系控制的成礦帶多與新華夏系構造帶吻合。所以,就構成了多條走向北北東的成巖礦帶。
在該隆起帶內被東、西兩側北北東向斷裂帶所夾的中央隆起帶的次級沉積盆地形成一些如鶴崗、雙鴨山、雞西、蛟河、柳河的中生代含煤巖系。
(1)團結溝金礦位于太平溝復背斜和烏拉嘎凹陷的接壤部位,為走向北30°東烏拉嘎斷裂所控制。燕山晚期花崗斑巖和花崗閃長巖沿元古界黑龍江群變質巖系與下白堊系火山碎屑巖的不整合面侵入成礦。礦體主要賦存在北北西向扭性斷裂中。礦體埋藏淺、規(guī)模大。烏拉嘎斷裂從古生代開始活動,到中生代活動頻繁,是巖漿侵入活動和礦化作用的控制構造。
(2)位于哈爾濱-四平-金縣斷裂帶的關門山鉛鋅礦、華銅銅礦等。關門山鉛鋅礦產于震旦系白云巖中,賦存于新華夏系壓扭性斷裂復合東西構造帶走向北40°東扭性斷裂和新華夏系張性斷裂復合東西構造帶走向北40°西扭性斷裂中。礦體分布在多種不同方向、不同力學性質、不同序次的結構面中。
是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大的油氣區(qū)的一部分。其中,二級盆地構造和三級構造往往是油氣聚集有力的構造。大慶、扶余、盤錦油田就是位于該沉降帶內,分布在新華夏系的不同序次、不同級別的儲油構造中。
沿大興安嶺東坡嫩江斷裂帶的北北東向多金屬礦帶控制海西期和燕山期多金屬成礦作用。如多寶山金礦,走向北北東壓性斷裂是導礦構造,它與走向北西張性斷裂或走向北北西扭性斷裂交匯處是有利成礦構造。
沿大興安嶺西坡的上甘河-濱東斷裂帶的北北東向多金屬礦帶、額爾古納河褶斷的北北東向礦帶等,也都是新華夏系控制的礦帶。
總之,東北地區(qū)新華夏系主要形成于燕山運動期。形成新華夏系的區(qū)域構造應力場作用控制著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的沉積-火山建造。也控制著煤盆地和油氣田的展布,同時控制著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所以,也控制著內生礦產的分布。
溫玉娥(1968-),女,漢族,吉林省九臺市人1992年畢業(yè)于阜新礦業(yè)學院,地質礦產高級工程師,煤田地質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