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鵬飛 沈海強
前,全國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全國棉花質量狀況、各區(qū)域棉花產量及全國棉花真實產量,也為交易雙方提供了結價依據,但如何使紡織企業(yè)、農業(yè)部門及廣大農民也能利用這一棉花檢驗數據,并使這一數據匯聚到“大數據”平臺中,無疑意義重大,而這第一步工作就是建立以棉花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的“纖檢大數據平臺”。
公檢數據庫的建立及應用現狀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yè)產品,并在進出口貿易的順逆差中有著重要地位,我國政府為使本產業(yè)與國際接軌,于2004年參照學習美國農業(yè)部的棉花檢驗模式,從烏斯特公司購置HVI1000大容量棉纖維測試儀,并首次在新疆進行試點試驗,于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行推廣,自此,我國棉花檢驗模式與國際大國達到了同步,檢驗數據也實現了國際承認的夢想,成為交易雙方的重要結價依據。同時,我國棉花公證檢驗的“數據庫”也實現了網絡建立并在逐年不斷增大。
隨著全國棉花檢驗模式的完善和檢驗制度的健全,中國纖維檢驗局“數據庫”逐漸增大,但公檢數據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應用較少。本地政府部門只是通過了解實驗室的檢驗量來估算籽棉產量,用于分配銀行貸款和農業(yè)生產資料的調配,較少了解當地棉花質量狀況和棉花加工企業(yè)生產狀況。同時,公檢數據在紡織企業(yè)的應用未達到最終目的。我國實現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除了作為交易雙方公平貿易結價的依據以外,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檢驗指標參數可以有效地應用于紡織企業(yè)的精準配棉。如何正確應用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合理選擇調配原棉,根據紗線質量的需求有效地掌控原棉質量與紡紗利潤最大化的最佳結合點,在提高成紗質量的同時,又能節(jié)約原料成本,從而以最經濟的途徑創(chuàng)造出最優(yōu)的產品質量,就成為紡織行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棉花包與包之間、批與批之間存在質量差異,而且每包棉花又有重量、顏色級、長度值、馬克隆值、軋工質量、長度整齊度指數、斷裂比強度、回潮率、含雜率等多項內在指標,同時,紡織企業(yè)需要按照下游訂單的需求進行生產,毫無疑問紡織原棉材料也需要按照需求向棉花加工企業(yè)購買。但由于缺乏公開便捷的獲取棉包基礎信息及棉包內在質量信息的數據渠道,紡織企業(yè)隨意采購導致資金浪費和質量過剩;即使獲得了棉包內在質量數據,但是缺乏棉花貨權人、儲存位置、運輸路線、運輸方案及成本也形成了現實的購買難題。2004年開始國家實行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以來,實現了全國的每包棉花都有檢驗數據及檢驗證書,為購買者提供了棉包內在質量數據來源,但是這些“碎片化”的數據目前儲存在加工廠、檢驗機構、政府機構等各個終端,如何便利查詢及有效利用仍然是一個亟須解決的難題。
現階段農業(yè)部門對纖檢數據的應用,也基本局限于統計棉花加工量、各項指標,這些數據的統計也是聯系纖檢系統后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數據平臺直接獲取。對于利用纖檢數據研究棉花育種,更是少之又少。在“纖檢大數據平臺”建立后,農業(yè)部門可以通過平臺隨時統計所需數據,并根據工作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研究棉花育種、指導棉農生產實踐,并可以將其部門所掌握的數據貢獻到“大數據”中,不斷完善“纖檢大數據平臺”。
沒有與相關數據有效整合的現狀,如棉花品種、種植方式、氣候條件、使用方面等都是通過各自的終端“各管各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而且共享的平臺?!袄w檢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使得數據相關、數據相通、數據統一、數據印證。
由此可見,這種對公檢數據的應用在當今“大數據”的環(huán)境中來看,還是一種“信息孤島”,沒有達到“大數據”所要求的“人人參與,大眾共享” 的精髓和最終目的。
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6年我國開始在中國纖維檢驗局網站公布全國檢驗量以來,在我國的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庫中至少有180565565包棉花檢驗數據。
僅僅從表1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我國每一年度的棉花總產量及變化趨勢。
從2006年開始我國棉花產量在逐年增加,在2013年度出現了拐點,隨后棉花產量出現了下降。
從2011年開始我國在棉花產業(yè)方面實行了某項宏觀調控政策,使得棉花產量產生了直線上升。
從2014年開始我國在棉花產業(yè)方面實行了某項宏觀調控政策,使得棉花產量產生了直線下降。而行業(yè)內部人士都知道,每一包棉花又包括條形碼、重量、含雜率、回潮率、長度值、顏色級、馬克隆值、整齊度值、斷裂比強度值、短纖維、產地、加工廠等數據,如果將這些數據進行細化、分類、整合,并與相關行業(yè)、部門的統計數據共享,就可以實現數據相通,從中可以分析出更多的重要信息。
對“纖檢大數據平臺”應用的設想
公檢工作減少了大量的人員誤差,形成了大量的、可信度較高的檢驗數據,在公檢實施的十幾年中,對推動中國棉花檢驗體制改革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當前又為國家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提供了數據支持,為企業(yè)選棉用棉提供了參考,但在國家提出“互聯網+”的背景下,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當下,公檢數據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一點,我們應借鑒美國在數據方面的應用,將檢驗數據公開化,參數設置合理化,錄入細致化,查詢多樣化,平臺共建共享化。
建立互動平臺后,可以實現:(1)從農戶到企業(yè),甚至到政府管理部門皆可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提供者。(2)可分析各收入水平人員的消費水平及方向或者喜好,據此服裝企業(yè)調整加工方向。(3)可以分析各個地區(qū)消費的數量及方向,引導物流,甚至可以指導物流企業(yè)及時調整配送,類似于預判銷售發(fā)貨,不積壓,但可及時將貨送到企業(yè)或消費者手中。(4)做好信息數據的收集和關聯,做好數據的深度挖掘,數據是知識生產和創(chuàng)新的資源,通過互聯網開放數據,就是將原來由部分社會精英壟斷的知識和創(chuàng)新資源,開放給大眾,進一步調動大眾智慧,推動大眾創(chuàng)新,也就是“眾創(chuàng)”。(5)讓纖檢成為服務農民、服務農業(yè)、服務農村的有效支撐,成為農業(yè)和工業(yè)之間的信息橋梁。另外,通過這個平臺還可以對當地農民收益、質量狀況進行測評,完成對政府或其機構的績效考核管理。
大數據中的“大”不僅指容量大,還包含價值大。容量大只是表象,價值大才是本質和目標。大數據表明人類保存數據的能力增強,人類生產數據的能力增強,人類使用數據的能力增強。同樣“纖檢大數據平臺”建立后,可以先行擺脫“無數據部門”和“小數據部門”的尷尬,可以使纖檢數據由現階段的“做加法”向“做乘法”轉變,產生由“量變”向“質變”的效果,使“互聯網+”和纖檢部門行使職責相結合,真正實現“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 使得閑置資源充分利用。
(作者單位: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