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體
摘 要:探討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的難點問題。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間選取鹽城市某地區(qū)的水稻試驗田6塊,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塊,前者采用傳統(tǒng)的手插水稻技術種植,后者采用水稻機插秧育秧,記錄并比較2組平均每塊試驗田插秧育秧的工作效率及最終產量。研究組平均每塊試驗田的工作效率是對照組試驗田的1.2倍,平均產量則是對照組的1.1倍。應用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產量,但是要正確處理育苗、育秧、播種、鋪盤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難點問題,以獲得最大化效益。
關鍵詞:水稻機;育秧技術;插秧;難點問題
中圖分類號:S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42
以往所采用的手插水稻技術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沒有達到較高的生產效率,在農業(yè)機械得到大力推廣的當代社會,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得到了廣大農戶的青睞。其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溫度等資源,減少水稻生產病害,提高作業(yè)效率[1]。然而大部分稻農不了解相關知識,也未曾接受專業(yè)培訓,種植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苗根不壯、出苗不齊等情況。筆者探討了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的難點問題,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間選取本市某地區(qū)的水稻試驗田6塊,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塊,每塊試驗田的面積相同,2組的土壤、光照、溫度、氣候環(huán)境等均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手插水稻技術種植,觀察組采用水稻機插秧育秧,記錄各塊試驗田插秧育秧所用時間,比較2組的工作效率,于收獲季節(jié)比較2組的產量。
2 結果
經過觀察、記錄與分析,研究組平均每塊試驗田的工作效率是對照組試驗田的1.2倍,平均產量則是對照組的1.1倍。
3 討論
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的優(yōu)點有作業(yè)效率高、解放勞動力、穩(wěn)產增收、節(jié)省秧床等,近幾年得到了廣大稻農的青睞。然而許多不熟悉機械操作技能的稻農只是單純模仿機插技術,狀況頻出,難以充分發(fā)揮該技術的優(yōu)勢和作用[2]。為了使勞動效率增強、土地利用率提高、水稻產量增加,稻農要把握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難點,并及時加以處理。
3.1 機插秧育苗的難點問題
要合理選擇育秧方式?,F(xiàn)階段,我國水稻機共有4種常用的插秧育秧方式,分別為泥漿雙膜育秧、硬盤基質育秧、雙膜細土育秧和軟盤細土育秧,而后2種的應用更為廣泛。雙膜細土育秧指將有孔地膜直接平鋪在秧板上,在將一層床土整齊鋪放好,厚度大約為2.2 cm,接著播種并覆膜。該方式無論操作還是管理都比較簡單,而且可用塑盤代替底模,從而降低成本,然而同時也會增加用種量,大大降低了秧苗利用率。軟盤細土育秧就是育秧軟盤上統(tǒng)一排放秧苗,接著將一層床土整齊鋪好,并且直接在床上播種與覆膜。育秧軟盤的高度、寬度和長度分別為2.5cm、28cm和58cm,床土厚度大約是2.2cm,覆膜方式是發(fā)揮保溫保濕作用的主要手段。該方式顯著提高了水稻的成秧率與利用率,然而使用年限最多為3a,加上秧盤費用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生產成本,所以難以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其次是選擇機插苗,要結合機插苗的量化指標與形態(tài)特征加以判斷。其要達到的量化指標如下:秧齡最好是15~20d,葉齡最好達到3.5~3.8 葉,苗株高最好在12~17cm之間,苗莖寬度在2mm以上,單株白根量最好在10根以上。機插苗的形態(tài)要和壯苗相同,小苗葉青而挺,苗莖粗壯,苗高均勻整齊,有較多根基源。這種苗經過移栽會具有較強的抗逆性,早扎根,發(fā)芽壯,容易成活[3]。
3.2 育秧準備的難點問題
要選擇與配制床土。床土就是育秧床土,通常每667m2水稻機插大田對床土的需求量為100 kg。在選取與配制床土時,要求十分嚴格。床土應當是酸性土,pH值在5~6 之間,可選擇秋耕冬翻的稻田土、保水偏酸和疏松通氣的菜土,但可檢測到綠黃隆的除草劑田土是絕對不能使用的。稻農要依次粉碎、過篩與培育床土。粉碎土的粒徑大約是3cm,絕對不能大于5cm。因為菜土通常肥力適中,有較強的透氣保水性,能夠直接在床土上發(fā)揮作用。然而稻田土就要另外施加肥料,在播種前2個月向每667m2地均勻施加35 kg左右的畜糞肥,前1個月在均勻施加90 kg左右的45%復合肥;準備苗床。秧田要具有藥害污染少、向陽、土質肥沃的特點。播種前10d,運用水做法開溝,做好苗床后,其秧畦寬度大約為1.5m,秧溝寬度大約28cm,深度大約18cm,四周的夠寬與溝深大約是25cm與30cm。接著要補低填縫與排水晾床,避免畦面發(fā)生塌陷;要選擇與準備其他需用到的材料。若采用雙膜育秧方式,每667m2要用4m寬度是1.5m的地膜。應用軟盤育秧方式,每667m2要用4.2m寬度是2m的農膜。另外,還要準備遮蔽草葦(具有保溫保濕與封膜作用)和鋪床土的木條。
3.3 播種和鋪盤技術的難點問題
要選擇播種量和播種期。每667m2大田機插育秧對雜交稻與常規(guī)稻種的大致需求量分別為1.5kg與3kg。在確定播種期時,要綜合考慮機插育秧播種特性、光照條件、水稻品種等因素,與手工插秧相比,要延后大約15d;選種與浸種。鹽水選種是最常采用的選種方法,操作簡單,其比例是1kg水加入20g食鹽,制成選種液。選種后,要馬上用清水將種子外殼的鹽分清洗干凈,以免出芽率受到影響,接著即可進入浸種程序。利用藥劑浸種可以預防稻種帶菌引起的病害,可將“吡蟲啉”、“使百克”等農藥作為藥劑,根據(jù)說明書要求兌水浸種,可跳過淘洗環(huán)節(jié),直接催芽。催芽時間通常是2d,最好達到58%的出芽率,芽壯、整齊、氣香、色擺。播種芽谷前,先將其放在室內通風干燥處,經過4~6h的攤晾,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播種擺盤和封膜蓋草。該階段的難點問題如下:在營養(yǎng)土裝盤前,要將雜物清除,不可裝太多,以免使出苗效果受到影響;在床土上噴藥消毒,通常首選農藥“敵克松”;根據(jù)土壤含水量確定播種時間;播種前需要認真調試播種機,對灑水量、蓋土厚度等指標進行觀察,從而達到底土水分飽滿、蓋土不見芽谷的播種效果;在封膜蓋草環(huán)節(jié),嚴格控制溫度,避免悶種爛芽與高溫燒芽。封膜過程中,要按照一定間隔鋪放植草,如蘆葦?shù)燃右宰韪?,預防農膜和床土發(fā)生粘連。
3.4 苗期管理的難點問題
保溫。保促全苗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封膜覆草后的高溫高濕。所以要結合天氣變化對蓋草厚度加以調整,避免出現(xiàn)高溫灼苗現(xiàn)象。除此之外,大雨,特別是暴雨后要盡快將膜上的積水清除,避免造成悶種爛芽等情況;揭膜。必須把握好揭膜時間,在溫濕度適宜的前提下,播種約3、4d后就煉苗。揭膜前先進行平溝灌水,待秧苗高度為2cm時再揭膜,具體時間最好是在晴天傍晚,小雨之前或者大雨之后;灌水。在秧田前期,管理好床土,使秧板盤土保持在不發(fā)白的狀態(tài),煉苗時要注意水分的控制,以免床土含有過多水分;施肥,主要施薄肥,在秧田前期為每667m2田施加5kg尿素,并且追灑清水,避免細苗受到傷害;防害。噴灑農藥防治灰飛虱、螟蟲等蟲害;移栽。在秧苗約18d時進行。
3.5 活棵分蘗期的難點問題
水稻長葉、長根與分蘗營養(yǎng)器官生長的主要時期就是活棵分蘗期,應實現(xiàn)壯株大蘗的目的,要注意以下2方面:結束機插后,在管理水層時,讓秧心與水層相遠離,在薄水的前提下調肥與移栽;分蘗期在活棵之后,要做到淺水勤灌,水深最好在3cm以下,與此同時要混合使用肥料與藥劑,分多次施加,達到根深苗壯的目的。
綜上所述,應用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產量,但是要正確處理育苗、育秧、播種、鋪盤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難點問題,以獲得最大化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洪程,龔金龍. 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探討[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4(7):1273-1289.
[2]陳健曉,陳文,邢福能,林尤珍.水稻機插育秧技術發(fā)展趨勢及在海南的應用現(xiàn)狀[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4(5):25-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