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
周恩來身居高位,卻從不利用自己的權(quán)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私,也不允許身邊的工作人員利用特殊身份謀取利益,更不讓家事影響國家大事。他親自定下“十條家規(guī)”:1.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2.來者一律住國務(wù)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費;4.以家屬身份買票看戲,不得用招待券;5.不許請客送禮;6.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7.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8.生活厲行節(jié)約、艱苦樸素;9.任何場合都不說出與總理的關(guān)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謀私利和搞特殊化。
從下面幾件小事就能看出周恩來的廉潔家風。
秋風律己 春風待人
周恩來生于江蘇淮安,浙江紹興是他的祖籍。新中國成立伊始,淮安縣政府幾次想重修周恩來老家的房屋,設(shè)立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知道此事后,堅決反對。1958年6月29日,他寫信給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得知縣人委準備修理我家房屋,我認為萬萬不可,已托辦公室同志從電話中轉(zhuǎn)告在案?!碑敃r他的弟媳陶華還住在那里,周恩來提議“由我寄錢給你們先將屋漏的部分修好,然后將除陶華住的房屋外的全部房院交給公家處理,陶華也不再收房租”。并提出在公家接管房院后,一是萬不要再拿這所房屋作為紀念,引人參觀;二是如公家無別種需要,最好不使原住這所房屋的住戶遷移。“后一個請求,請你們酌辦;前一個請求,無論如何,要求你們答應(yīng),否則我將不斷寫信請求,直到你們答應(yīng)為止”。在這封信中,周恩來還提到周家有一處墳地,“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見”。
于是,中共淮安縣委在1960年將周恩來生活過的東邊宅院作為縣委學習室和兒童圖書室,西邊宅院讓群眾住進去。五年之后,周恩來又派侄子回鄉(xiāng)平掉了周家祖墳便于當?shù)剞r(nóng)民耕種。1973年,周恩來又聽說當?shù)匾S修老屋、對外開放、讓人參觀。此時他已近晚年,病痛纏身,于同年11月13日委托原國務(wù)院辦公室給淮安縣委打電話,傳達了周恩來的三條指示:“1.不要讓人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可以把我住過的房子拆掉?!笨h委對此指示作了傳達,維持了房屋的原狀。
慈孝之心 事親以敬
周恩來十二歲離開淮安,上下求索,后來投入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中,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為何沒有回家鄉(xiāng)?他對秘書王伏林說:“我現(xiàn)在還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有麻煩,親戚們?nèi)襾砹?,我滿足不了他們。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逼鋵崳冀K牽掛著家鄉(xiāng)的親人,經(jīng)常用工資接濟親屬,但他決不允許地方政府給他的親屬以任何照顧,不給當?shù)卣黾宇~外負擔。
周恩來十歲時帶著兩個弟弟與八嬸母生活了兩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接八嬸母到北京居住一段時間,八嬸母住不習慣便要求回淮安老家。后來八嬸母生病,在淮安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1956年10月29日,周恩來寫信給淮安縣人民委員會,感謝他們對八嬸母的關(guān)心和照顧。此時,周恩來知道八嬸母的疾病已無法治愈,他便交代:“如果治療無效,一切后事也請你們代為辦理,但要本著節(jié)約和簡樸的精神辦理”“現(xiàn)寄去人民幣貳佰元作為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如不夠,請你們先墊付,事后來信說明支付情況,我再補錢。”1957年4月19日,周恩來再次致信淮安縣人民委員會。此時八嬸母已去世,家里還有弟媳陶華等人。周恩來提出:“今后她(陶華)的生活費用均由我這兒接濟,請當?shù)卣畬λ鹩枵疹??!蓖瑫r,“寄去為安葬我伯母善后費用所尾欠墊款二十五元”。周恩來孝敬長輩、關(guān)心親屬,展示出公私分明、清正廉潔的形象,令人敬佩不已。
革命伴侶 夫妻情深
周恩來寫道:“要經(jīng)常反省,與同志們交換意見,經(jīng)常‘洗澡。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不然思想就會生銹,就會受到腐蝕。每個黨員從加入共產(chǎn)黨起就應(yīng)該有這么一個認識:積極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痹谥車说挠∠笾?,他是一位戴袖套上班、穿補丁衣服的總理。吃飯餐餐“光盤”,連喝稀飯也用饅頭將碗刮干凈。
周恩來與鄧穎超,既是同志加戰(zhàn)友,又是紅色伴侶。他們伉儷情深,相濡以沫,互敬互愛,共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由于工作關(guān)系,他們也是聚少離多,經(jīng)常書信往來,談近況、談理想,互相鼓勵。1959年3月18日,周恩來給鄧穎超寫信:“老了,總不免有些回憶。但是這個時代總是要求我們多向前看,多為后代著想,多向青年學習,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險,還得再鼓干勁,前進再前進?。 弊掷镄虚g,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感情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業(yè)之上。
在鄧穎超任職的問題上,周恩來態(tài)度十分明確。新中國成立之初,許多領(lǐng)導(dǎo)人向周恩來提議,按鄧穎超的資歷和能力,應(yīng)該安排一個重要職務(wù),都被周恩來拒絕了。有人為鄧穎超鳴不平,周恩來說:“我是政府總理,如果小超再擔任政府的一個部長,人家會把她那個部長說的話當成是我這個總理的話,把她做的事當成是我支持的。這樣,家庭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政治關(guān)系、政府關(guān)系,就都搞到一起去了。這不利于我們黨的事業(yè),不利于我們的工作?!彼€說:“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職?!辈粌H如此,周恩來還多次在任職、調(diào)級等問題上要求鄧穎超盡量向低標準看齊。1974年,在籌組第四屆人大班子時,毛澤東提名鄧穎超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這件事被周恩來壓了下來。直到周恩來去世以后,鄧穎超在1977年才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對周恩來這個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鄧穎超毫無怨言。她說:“恩來這樣做,我很理解。”她將這看作一種嚴格的家風,體現(xiàn)的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嚴規(guī)立威 厚愛似父
周恩來以自己的方式告誡大家,辦事情首先不能考慮個人利益,要以國家利益為重,這充分展現(xiàn)出他那崇高的境界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他說過:“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會影響一大片?!彼ㄏ碌摹笆畻l家規(guī)”,不僅是對親屬的嚴格要求,也是對親屬的厚愛。他的侄子周爾輝,其父是烈士,周總理將他接到北京撫養(yǎng)。當時北京有干部子弟學校,是專門培養(yǎng)烈士、高級干部子女的。周總理沒有讓周爾輝上這樣的學校,而是讓他到普通的第二十六中學住校學習,還特意囑咐無論是領(lǐng)導(dǎo)談話、填寫表格,還是與同學交往,千萬不要說出與他的這層關(guān)系。后來,周爾輝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1961年結(jié)婚,學院領(lǐng)導(dǎo)為解決他夫妻分隔兩地的難題,把他愛人從淮安調(diào)到學院子弟小學任教。周總理知道以后批評侄子:“這幾年遭受自然災(zāi)害,中央調(diào)整國民經(jīng)濟,北京市大量壓縮人口,國務(wù)院也正在下放、壓縮人員,你們?yōu)槭裁锤闾厥饣?,不帶頭執(zhí)行?”鄧穎超也給侄子、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壓縮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帶頭執(zhí)行這項政策?!弊罱K,周爾輝夫婦一起調(diào)回了淮安工作。周恩來說:“我自己沒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與自己一樣的路。”
周恩來多次教導(dǎo)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guān)系,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敝苤居率撬苤芏麂叩拈L孫,出生于1960年,因為那年周恩來出訪印度,所以家里人就給他取名為中?。恢苤居碌牡艿?966年出生,周恩來那年出訪越南,就起名為中越。周志勇十歲的時候,奶奶帶他們來北京,周恩來請他們吃飯。席間,當周恩來得知兄弟二人名字的由來時,便說,這兩個名字不好,改一下吧。因為他們兄弟二人的名字違反了“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他的關(guān)系,不要炫耀自己”的那條家規(guī),所以要改。
此外,周恩來還經(jīng)常教育晚輩深入農(nóng)村和基層,做普通勞動者,并帶頭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規(guī)定。即使親屬符合條件應(yīng)享受的待遇,周恩來也執(zhí)意不許。1968年夏,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建響應(yīng)黨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遠赴內(nèi)蒙古插隊,周恩來高興地對她說:“我堅決支持你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戶。……一定要迎著困難上,決不當逃兵?!庇捎谥鼙ū憩F(xiàn)良好,1970年經(jīng)當?shù)厝罕娡扑]應(yīng)征入伍。當時,對很多青年來說,入伍是很好的出路,有一些人想方設(shè)法讓子女去當兵。就在周秉建穿著軍裝到北京看望周恩來夫婦時,周恩來說:“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xù),但內(nèi)蒙古那么多人,專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面子上?我們不能搞特殊化,一點也不能搞。”為此事他派人到部隊了解情況,要求將周秉建退回草原。同樣,周恩來的侄子周秉和在新兵訓練即將結(jié)束時,也從部隊返回延安繼續(xù)插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評價的:“周恩來同志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我們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牢記手中的權(quán)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wù)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自覺接受監(jiān)督,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拒腐蝕、永不沾,決不搞特權(quán),決不以權(quán)謀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共產(chǎn)黨人?!敝芸偫頉]有給后人留下一磚一瓦、一錢一物,卻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家風家規(guī),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世人所敬仰。他親手制定的“十條家規(guī)”,作為寶貴遺產(chǎn),啟示著廣大黨員和干部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作者系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