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萱
摘要:在漢晉年間,龍亢桓氏從經學望族轉向了玄學士族。早在東漢時期,桓榮就是當時有名的經學大師,所以桓氏家族是以經學傳家的,他們篤信儒學,以儒家學說的理論安身立世。但是在曹魏時期,隨著社會文化風尚的改變,桓氏家族開始學習道家、法家學說,隨后又學習玄學,廣泛結交天下名士。本文主要探究東漢經學大師桓榮與龍亢桓氏的精彩歷史。
關鍵詞:東漢 經學大師 桓榮 龍亢桓氏
一、東末晉初龍亢桓氏家族的形成與發(fā)展
桓榮去世以后,他的小兒子桓郁傳襲了他的職位,在朝廷任郎中一職?;赣舯拘远睾窭蠈崳值玫礁赣H的言傳身教,他隨后也以《尚書》為主要內容開始講授私學,他收的徒弟達到上百人。其實,在桓榮去世之時,桓郁曾經上書皇帝讓他哥哥的兒子襲封父親的職位,但是漢明帝沒有批準,皇命難違,于是桓郁才不得已接受封位。此后,明帝對他倍加信任,常常賞賜他很多物品,在桓郁任職期間,不管是講經、做學問,還是處理政事,他都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盡力效忠于皇室,所以漸漸地桓家就成為了當時的名門望族。很多年以后,桓郁離世,他的兒子桓普就襲了他的爵位,他的爵位到后來一直傳到他的曾孫子一代。
隨后,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登上漢朝皇帝寶座,史稱曹魏,待曹丕死后,曹睿即皇帝位,但是他的政治謀略遠遠遜于他的父親、曾祖父,曹魏皇族實力開始慢慢衰弱。在此期間,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豪強勢力。于是,曹魏氏家族和司馬氏家族開始了明爭暗斗,與此同時,桓氏家族的后代桓范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
桓范字元則,和曹爽共同輔佐小皇帝。當時以曹爽為首的朝廷掌權派,從年齡角度考慮他們屬于曹魏時期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官員,以司馬懿為首的第一代朝廷官員根本就沒有把他們放在眼里。在公元前232年,一個重要的案件“浮華案”被揭發(fā),曹爽一派的何晏、丁謐等人都遭到了貶官,但是待曹爽掌握實權以后,這一批被貶謫的人物再次得到重用,并且在朝廷位居高官,他們開始不滿足朝廷政治現(xiàn)狀,希望通過朝廷改革削弱司馬氏家族的政治權利。但是在改革過程中觸犯了各派豪門貴族的利益,使得這些豪門貴族紛紛倒向司馬氏家族那邊,加之曹爽本人驕奢無度,以至于后來在司馬氏家族率先討伐曹魏家族時,朝廷中一大半的大臣都愿意追隨司馬懿。
在公元前248年,曹爽和他的兄弟一起出游,桓范此時勸他,此時典禁兵,不適宜出行,一旦城門關閉,爾如何復入?但是曹爽不聽,司馬懿看準這次時機,就以武力發(fā)動政變,占據(jù)了武庫,屯兵在洛水浮橋,同時上奏當時皇帝說,曹爽有謀反之心,望陛下處置。當時的桓范在聽到司馬懿發(fā)生兵變以后,在和家人分析以后,認為此刻追隨皇帝和曹氏家族,以保全家族利益為要,所以他就帶著他的親信,沖出了平昌門,向曹爽駐地而去?;阜兜竭_曹爽之地以后就建議曹爽以皇帝的名義招軍買馬,討伐司馬氏,但是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曹爽猶豫不決。最終,他抱著僥幸的心理,天真的以為司馬氏想要的只是兵政大權,應該不會加害自己的性命,于是他假意歸罪請死,不料在他投降以后,司馬懿下令誅殺了曹爽三族,受到曹爽的連累,桓范家族也被“刑家”。至此,桓氏家族開始衰落。
二、兩晉龍亢桓氏家族的形成與發(fā)展
在兩晉時期,社會各種政治實力異?;钴S,司馬氏王朝動蕩不安。桓氏家族子孫桓彝,作為桓榮的第九代孫子,已經20歲,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政治人物。在晉明帝統(tǒng)治時期,明帝拜他為散騎常侍,參與皇族的秘密軍事活動,隨后,又升他為宣城內史。當時東晉的政治格局是王和馬平分天下,就是王導家族和司馬家族平分秋色,但是王導家族中的王敦暴躁傲慢,稍稍一得意,就傲慢無禮,這令晉元帝非常厭惡,于是元帝故意冷落他,而倚重叼協(xié)、劉巍等人,這引起了王敦的不滿,于是他就發(fā)動了叛亂,于是元帝就派桓彝去平定叛亂,桓彝不負皇帝的期望,順利平定了叛亂,他以忠君,誓死維護皇權的態(tài)度得到了元帝的欣賞,于是桓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開始上升。
而在平定孫峻之亂時,桓彝堅決抵抗,奮勇殺敵,但是最后終以寡不敵眾,一路退軍到涇縣,當時孫峻手下的官吏多次派人試圖說服桓彝投降,并且桓彝的下屬也多次勸他投降,但他堅決拒絕,且言辭壯烈,最后孫峻攻破城池,將他殺害。待孫峻之亂平定完畢后,朝廷追封桓彝為廷尉,謚號簡,表達了晉王朝對桓彝忠君之舉的充分認可。
桓彝死后,他的長子桓溫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桓溫自由聰慧,在他十五歲時,就立下志愿一定要為父親報仇。三年以后,果真手刃了孫峻家族的后人,自此聲名大振?;笢貞{借著自己的膽識和才干,利用父親留下的政治資本,慢慢地開始在朝廷中站穩(wěn)腳跟。他一生征戰(zhàn)沙場,為東晉王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曾近一度登上了人臣之極的高峰,但是自從魏晉以來,社會養(yǎng)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再加上桓氏家族曾被“刑家”,所以桓溫在和高官貴戚交往時經常被他們無端羞辱。待桓溫死去之后,他的弟弟桓沖遵照守成之舉,盡量避免和當時的民族士族發(fā)生激烈的矛盾,以退為進,保全龍亢桓氏家族的利益;同時桓沖一直保持著和司馬氏皇室家族的良好關系,籠絡皇親國戚,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桓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
而在桓溫死后,他的兒子桓玄才5歲,由桓沖撫養(yǎng),桓沖很注意對他的教育,所以桓玄文武兼?zhèn)洌彩钱敃r的風流人物。但是桓玄的內心是委屈的,他的父親、祖父都為東晉王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是他的父親桓溫卻因為不確定的篡逆行為,無辜遭到朝廷重臣的壓制。所以他想進一步提高桓氏家族的地位,以再次光耀桓氏家族。很會機會就來了。在桓玄任職荊州時期,控制晉王朝長江下游的王恭發(fā)動政變,桓玄和殷仲堪在上流響應,但是不久桓玄就以各種理由,殺害了殷仲堪,奪得了荊州的兵權,隨后他逐漸發(fā)展自己的實力,待他控制了東晉疆土的三分之一時,他便起兵自立為楚王,但是還沒有當幾天王,站穩(wěn)腳跟,朝廷的各路大軍殺氣騰騰而來,于是桓玄最終失敗,也使得龍亢桓氏在兩晉時期苦心經營的事業(yè)毀于一旦,從此以后,龍亢桓氏家族走向沒落。
參考文獻:
[1]孔毅.論桓范《世要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2]王素.試述東晉桓彝之功業(yè)[J].中國史研究,2005,(01).
(作者單位:壽光現(xiàn)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