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鈞,吳麗彬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65)
歷史的勘探與現(xiàn)實的凸顯
——評李宗剛等編選的楊振聲系列資料
李 鈞,吳麗彬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65)
楊振聲一生不算長卻多姿精彩,他是新文學最早的發(fā)聲人之一,五四運動后,他緊跟時代步伐寫出了《貞女》《玉君》等反封建、代表新思想的作品;其一生致力于“描寫民間疾苦”的創(chuàng)作主題上,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漁家》《一個兵的家》《磨面的老王》《李松的罪》《濟南城上》《報復》等。楊振聲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者和教育家,自始至終將新文學的傳播作為己任,鞍前馬后、披荊斬棘、任勞任怨。就是這樣的一位“五四闖將”、新文學傳播的響應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書寫中卻是寂寥無聲、沉默至今!楊振聲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眾多書目對他提及甚少?他的文學思想、文學教育觀又是怎樣的?他與京派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他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大學里的發(fā)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宗剛以及他的碩士研究生謝慧聰合作編選的楊振聲系列資料《楊振聲文獻史料匯編》《楊振聲研究資料選編》(山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則為我們揭開歷史,尋求真相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線索。具體來說,這兩本資料集的編選特色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楊振聲研究資料匯編》秉承尊重歷史、尊重作者的原則。選取的文章按照發(fā)表時間順序貫穿了90年的歷史長度,從最早1925年的暟嵐《〈玉君〉:現(xiàn)代社文藝叢書第一種》到2015年李宗剛《楊振聲的文學教育與文學的代際傳承》共編選了90篇文章,可以說是從評論文章到理論文章,匯集了有關楊振聲及其作品評論4/5的文章?!稐钫衤曆芯抠Y料匯編》對早期的評論文章的輯校,除了由繁體字到簡體字,由豎排版到橫版,基本上都以原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原作中出現(xiàn)的錯誤,采用了頁下注的方式進行了說明,對于無法辨認的字,則用“□”字符代替,這就為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較好的研究資料版本。
通讀資料集,我們對楊振聲其人其形有了全面的了解。一是楊振聲1890年11月24日出生于山東蓬萊一個漁民家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開始接觸新思想。1918年與羅家倫、傅斯年等籌備成立“新潮社”,并擔任《新潮》編輯部書記。1919年1月《新潮》創(chuàng)刊,楊振聲先后在此雜志發(fā)表了小說《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磨面的老王》等,被魯迅稱為:“極要描寫民間疾苦”?!拔逅摹蹦且惶?,楊振聲曾因火燒趙家樓、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獄,經(jīng)蔡元培先生營救得脫,當年11月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心理學,在哈佛大學學習教育心理學,并取得博士學位。楊振聲1924年回國先后在武昌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28年在國立清華大學任教務長、文學院院長,1929年主持國立青島大學的籌建工作,并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由于熟悉歐美教育制度和教學辦法,楊振聲在青島大學建設中重師資、重設備、重人才,重教學質量,為后來山東大學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楊振聲與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一起籌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并一直在該校工作到抗戰(zhàn)復員。1948年前后一場大病后,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1952年楊振聲被調往長春東北人民大學。1956年3月7日去世,唯一的遺囑就是將全部藏書(2379冊)捐給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圖書館。
二是楊振聲是“五四運動”的先鋒,是新文學運動初期涌現(xiàn)出的重要的白話文小說家之一。他的《漁家》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xiàn)漁民飽受壓榨和苦難生活的作品,他的《玉君》講訴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愛情故事,在1925年出版之后很快銷售一空,再版重印多次?!队窬肥菞钫衤暤拇碜鳎彩抢^魯迅的《阿Q正傳》之后較早出現(xiàn)的中篇小說。1926“三·一八”慘案之后,楊振聲發(fā)表了揭露北洋軍閥罪行的《阿蘭的母親》。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后,楊振聲立即發(fā)表了《濟南城上》,記錄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歌頌中國人民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這篇小說后來被選進中學語文教材,1968年香港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續(xù)集》把這篇小說作為第二個十年(1928-1937)中“表現(xiàn)反侵略的”題材代表作的第一篇作品……
三是楊振聲為人清廉,積極獎掖后學;他平等待人,提拔人才,沈從文、蕭乾、李健吾、李廣田、常風等作家都曾受其扶掖。因此,蕭乾一直就把楊振聲稱為恩師,也曾對楊振聲作品的收集整理予以很大關注,1983和1984年還多次致信楊振聲的兒女,希望他們將楊振聲的作品收集起來;蕭乾在《我的啟蒙老師楊振聲》一文中這樣描述恩師楊振聲:“楊先生從來不是照本宣科,而總像是帶領我們在文學花園里漫步,同我們一道欣賞一朵朵鮮花,他時而指指點點,時而又似在沉吟思索。他都是先從一部代表作講起,然后引導我們去讀作者旁的作品,并探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傾向?!笔捛€寫過《他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懷念楊振聲師》《我的恩師楊振聲》等文章表達對楊振聲先生的懷念。楊振聲還是沈從文的伯樂,早年曾為沈從文安排燕京大學的面試,后來還把沈從文請到青島大學當講師,帶著沈從文一起辦《大公報》文藝版,還頂著壓力引薦沈從文至西南聯(lián)大任教,兩人關系可謂相當親密……
但就是這樣一位現(xiàn)代人杰,現(xiàn)在“卻很少人知道了”。面對這樣的情形,不禁令人想起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序言中對胡適身后境遇的感嘆:“那樣活生生的一位‘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我的朋友’,現(xiàn)在已漸次被歷史的潮流淹沒了——淹沒得如此之速!”這句話放在楊振聲身上也不為過,因為不僅后世研究者甚少,就連沈從文的32卷全集也沒有提到“楊振聲”;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楊振聲選集,蕭乾建議沈從文寫序,但是沈從文的序卻幾乎是一篇批判文章;蕭乾看不下去,只好自己寫了一篇“代序”。楊振聲在現(xiàn)代文學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就連他當年的好友都不再提起,因而楊振聲漸漸淡出人們視野似乎不足為奇。
關于楊振聲的文學作品集已有多個版本,但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玉君》,只收錄了楊振聲1943年之前創(chuàng)作的部分小說代表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孫昌熙、張華編選《楊振聲選集》,僅收錄了楊振聲作品57篇;其他出版社推出的《楊振聲代表作》《楊振聲文集》等,都對楊振聲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教育思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點校錯誤。李宗剛教授等人匯編的《楊振聲文獻史料匯編》共匯編了110篇文章,不僅增加了對原刊的輯校,糾正了其他文集中存在的錯漏,使楊振聲文學作品歷史原貌有了一個完整呈現(xiàn),而且力求完整的呈現(xiàn)了五四時期自白話文以來,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初面貌?!稐钫衤曃墨I史料匯編》做“全”的基礎上,在編選過程中同樣采用時間順序呈現(xiàn)楊振聲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楊振聲一生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流變。
在輯校過程中,編選者本著嚴謹態(tài)度,對原始史料進行還原,采用頁下注的方式將原文發(fā)刊時與孫昌熙、張華編選的《楊振聲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和書林主編的《楊振聲文集》(線裝書局2009年出版)加以對照。一方面對錯別字的校對,鑒于新編選的資料大都是從民國期刊上原文查找的原因,所有的文章都存在繁體字到簡體字的轉換,又因事件較長,報刊有所磨損,所以有些文章字跡模糊、辨認難度較大,因而將《楊振聲選集》中的部分錯漏之處加以改正,如在《與志摩最后的一別》一文中,關于“開山”、“泰山”在《楊振聲文獻史料匯編》與《楊振聲選集》之間的校對,又如文章刊發(fā)日期的校對等等,力求細致做到精確。另一方面是標點符號的變化?!稐钫衤曃墨I史料匯編》完整的呈現(xiàn)了民國早期新文學使用標點符號的特色,如在眾多文章中關于冒號、頓號的使用特點,新文學初期的寫作習慣中,“某人說后面一般使用的是“逗號”而非“冒號”。如此之細節(jié)的轉換,由此可見輯校者校對之用心,功夫之深。從不同版本的變化的校對,到楊振聲原刊的署名、重刊署名的變化,以及眾多用語的改變等等,匯編者從細節(jié)深入選取資料,將楊振聲的作品“毫發(fā)無損”的呈現(xiàn)出來,既詳實又準確,既清晰明了又尊重本真。除此之外,本書可讀之處甚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由此可以說,這兩本資料集為研究楊振聲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文本依據(jù),彌補了楊振聲研究的資料空缺,標志著楊振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楊振聲的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和文學教育觀到底有著怎樣的人道主義情懷?又有著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通讀《楊振聲研究資料選編》后,我不禁陷入沉思。這是當下在眾多的評論文章中有所涉及,卻“涉世未深”的現(xiàn)狀。相比于民國時期對其作品《玉君》的評論來看,楊振聲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教育觀并未引起當下文學界、教育學界的重視。全書收入了26篇關于其文學作品《玉君》的評論,其中僅1925年2月《玉君》出版后,就有15篇,由此可見《玉君》在當時獨領風騷!1925年前后近一年的時間在《京報副刊》《晨報副刊》《清華周刊》《鑒賞周刊》上刊登相關評論,褒貶不一,而且引發(fā)了當時評論界關于文學評論態(tài)度的“爭論”。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下學界對楊振聲的研究可謂“門前冷落”。楊振聲的雜文如《侏儒與痰盂子》《從紅毛鬼子說到北大國學門刊》《努力把學校的根基打結實》《也談談教育問題》《今日中國文學的責任》《關于民族復興的一個問題》《養(yǎng)材與用材》《為中小學教員說幾句話》《論小學宜添設本國史地一門》《小學與小學國語》《批評的藝術與風度》《今日的教育與明日的建設》《今日的文藝》《文人與文章》《愛國主義與新鮮事主義的文藝》等文章,不僅闡述了對文學、文藝、教育的重要思想、觀點,而且也是其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新文學的發(fā)展、關心民族的發(fā)展與未來的最好證明。但就是這樣一位為新文學的傳播與發(fā)展嘔心瀝血,為民族的教育事業(yè)日思夜念的一位文學家、教育家,生前為文學教育事業(yè)顛簸一生,死后卻落得“無名無份”,實在令人嘆惜!
楊振聲研究系列資料的出版,可以說是對楊振聲研究起到了“預熱”的作用。從本書收集八九十年代的學者孫昌熙、張華對楊振聲的研究,到新世紀以來清華大學解志熙教授的相關研究文章的反復出現(xiàn),表明學界對楊振聲研究的堅冰已破,航線已定。但不能不說的是,楊振聲整體研究才剛剛開始,即使我們面對《楊振聲研究資料選編》也還有很多不解之謎,比如:“九·一八”事件之后,青島大學學生南下向蔣介石請愿,楊振聲被置于尷尬境地。國立青島大學依照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規(guī)定,要求學生埋頭讀書,于是學生們先是張貼《驅聞宣言》,稱聞一多是“不學無術的學痞”,后發(fā)表《國立青大全體學生否認楊振聲校長并驅逐趙琦梁實秋宣言》,令楊振聲心灰意冷,憤而辭職。梁實秋后來評述說當時的學生運動有教授中的不良分子推波助瀾,學生們被利用,致使楊振聲引咎辭職。當時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五四”闖將楊振聲對學生運動是一種怎樣的矛盾心理?青島大學可以說是楊振聲的心血,為什么面對教育部的挽留,楊振聲卻一再請辭,其間經(jīng)歷了怎么樣的心理斗爭?再比如1945年日寇投降,北京大學派楊振聲作為先遣人員在北平籌備北大復員事宜,而1952年院系調整時,楊振聲卻被“貶謫”到長春東北人民大學。那么楊振聲在被貶謫之前,在北大是一種怎么樣的境遇?為什么他會被扣上“學閥”的帽子?為什么北京大學為慶祝校慶100周年而編的校史中,對楊振聲在西南聯(lián)大與北大復員時的工作只字未提?這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背后,或許對我們深入的了解“大師盡出”的民國文學提供新的線索,使我們更加真切的走進中國現(xiàn)代文學。
總的來說,楊振聲研究系列資料的出版,使楊振聲重回人們的視野,改變了文學史上對楊振聲作品自1987年以來重復匯編的現(xiàn)狀,填補了文學史上對楊振聲研究資料尚屬空白的現(xiàn)狀,首次對散落各處的有關楊振聲創(chuàng)作的文章、有關楊振聲評論文章的搜集、整理、校對與匯編,是對楊振聲研究的基礎性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我們在眾多的評論文章中可以清晰的把握楊振聲其人其形其性其文其事,并對民國時期新文學在大學里的傳播與發(fā)展、西南聯(lián)大時期新文學的成熟等方面,起到了或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也為文學教育在大學里的發(fā)展留下了廣袤的思考空間,其文學史、教育史和學術史價值自不待言!這正如南京師范大學楊洪承教授對本書點評的那樣:“匯集編得很用心,很得體,對后來研究者大有益,做了一件體制內不看好,但卻功德無量的學術積累工作?!?/p>
2016-12-26
李 鈞(1968-),男,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吳麗彬,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孫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