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春 菊
?
地方口述史收集實踐教學模式新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
高 春 菊
(衡水學院 馬克思主義教學部,河北 衡水 053000)
實踐教學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重要內容.地方口述史收集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模式,是利用暑假安排學生回到自己家鄉(xiāng),對自己家庭或周圍某些20世紀重大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及其后人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涵蓋中國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本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為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察和分析中國國情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和途徑,有利于培養(yǎng)和鍛煉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地方口述史收集;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如何開展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為例,具體闡述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途徑,地方口述史收集的具體操作方法.“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論證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等問題.課程教學運行過程中,如何通過實施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結論的理解和認同,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的的實現.在此背景下,我們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出一種尋找“來自民間的記憶——地方口述史收集”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和9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就是要引入靈活且實效性強的實踐教學形式.將口述歷史引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符合當今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要求,同時,這一實踐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強,可行性特點突出,具體而言:
1.1 利用暑期開展口述史收集能夠保證實踐教學活動的全員覆蓋
相對于在校園中組織進行的各種實踐活動而言,利用暑假將口述史引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活動,完全可以實現實踐教學的全員覆蓋,因為口述史收集注重普通大眾的生活經驗與獨特個體感受,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實踐模式的可行性.對每位學生來說,利用暑假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通過訪談身邊的人、了解在自己家鄉(xiāng)曾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都不是一件難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項實踐活動實施的廣泛性和全員覆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活動,為每一位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目標.
1.2 訪談對象容易確定、訪談所需設備訪談人基本具備
在地方口述史收集的實踐教學模式中,我們把訪談的對象更多地聚焦在基層普通群眾、干部身上,年齡在50-90之間,這樣的訪談對象在農村或城市都很容易找到.至于訪談所需設備,學生除了用筆記錄外,通過手機完全能夠滿足訪談現場照片和簡短視頻的拍攝任務,也就是說這一實踐教學模式不會給學生帶來經濟上的負擔和困擾.
1.3 本實踐教學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符合教育規(guī)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1]本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從設定主題、確定訪談對象、設計訪談問題、到最后訪談內容的記錄、整理完全由他們自行完成.這樣的安排和設計既符合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要求和規(guī)律,又能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溝通、社會交往及社會調查能力.
1.4 口述史生動性、合作性的特點使本實踐教學模式容易被學生接受
相對于教科書及普通歷史文獻的單調、枯燥而言,口述歷史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生動性,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自然也就愿意接受這樣的任務.同時,口述歷史合作性的特點決定了口述歷史的收集需要團隊協(xié)作,需要合作精神,即使獨自完成訪談任務,也要求訪談者與被訪談者之間的配合與合作,這對于合作精神不足甚至缺失的部分大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鍛煉和培養(yǎng)他們合作精神的途徑與機會,這樣的團體活動學生也容易接受.
2.1 開展地方口述史收集實踐教學的目的
1) 增強學生對國情的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2) 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的自覺性,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3) 鍛煉學生的溝通、社會交往及社會調查能力.
4) 鍛煉學生的文字整理、基本寫作能力.
2.2 地方口述史收集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
本模式利用暑假安排學生回到家鄉(xiāng),對自己家庭或周圍某些20世紀重大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及其后人進行訪談,并記錄訪談內容.具體內容有:
1) 聽家鄉(xiāng)人講家鄉(xiāng)故事.以訪談為主要形式,訪談對象以自己身邊、周圍重大事件的親歷者或其后人為主,被訪者的階層范圍可以是在(離)職領導干部,也可以是農民、工人、商人、文化工作者,側重普通民眾、民間調查.
2) 訪談內容,如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剿匪、土改、社會主義改造、整風與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斗爭、生產、教育、文化活動;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鄉(xiāng)變遷情況;農村空心村及空心村老人的生活現狀;城鄉(xiāng)婚喪習俗變遷;本市(縣、村)的歷史變遷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情況;農村扶貧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
2.3 實踐教學的具體安排和要求
2.3.1 任務的布置與組織
本實踐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開課前的暑假進行,放假前把任務布置給學生,鼓勵同一地方的2-3名同學合作進行.暑假期間,教師通過QQ群對學生進行網絡指導,隨時解答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同時,有教師和部分衡水市本地的學生組成師生國情調查團在衡水市內進行實地走訪.
2.3.2 訪談對象的選擇和訪談時間、地點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要求學生在尋找訪談對象盡量考慮選擇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或他們的后人,且有一定文化、相對健談的人作為訪談對象,這樣會使雙方的交流更加容易.考慮到被訪談人的身體因素,要求學生在進行訪談時,時間要求最好控制在一到兩個小時為宜,地點盡量選擇一個相對安靜的場合,以便于記錄和保證記錄的準確性.
2.3.3 要求學生提交的實踐活動成果
1) 原創(chuàng)的電子版記錄及打印文稿,字數1 500字以上,無抄襲的內容.
第一,為確保訪談的真實性,我們要求學生提交的文字成果中要標明如下各項信息:口述人姓名、性別、民族、政治面貌、出生年月、精神狀況、現在生活基本情況;口述地點(省區(qū)、市縣、村或小區(qū)、具體地點);采訪口述時間(次數、總時間).第二,對于采集到的地方口述史訪談資料要原汁原味地進行筆錄,不必做文字上的加工與美化.第三,把訪談內容以電子文檔的形式留存,以便于保存和日后其他研究者利用.
2) 采訪實景照片或影像資料.
2.3.4 經驗交流與分享
秋季學期開學后,以教學班為單位召開實踐活動經驗分享大會,通過視頻或PPT等形式展示優(yōu)秀作品,讓優(yōu)秀學生代表把他們做地方口述史社會實踐的片段、過程甚至點滴細節(jié)較完整地呈現出來,并暢談“感想”,讓大家看到其在實踐中得到的實實在在的鍛煉和收獲.
2.2.5 實踐作業(yè)成績的評定
根據學生提交資料的真實性、多樣性和完整性,由任課教師評定成績等級,計入本課程的總成績之中.
本實踐教學模式構思形成后,我們先后在衡水學院13級、14級、15級學生中連續(xù)三年進行了實施.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本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明顯,值得進一步的實施和推廣.理由如下:
3.1 本實踐教學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體驗機會,為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察和分析中國國情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和途徑
第一,根據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培養(yǎng)方案,本實踐教學開展之前,學生已經學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通過接下來的暑期的口述史收集,能夠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分析、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第二,學生們在訪談中通過找尋“活著”的歷史,了解身邊活生生的歷史真實能夠更好地認識國情,親身探求、體驗建黨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親身體驗能夠引起他們對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這將大大有利于實現“綱要”課教學“兩個了解”和“四個選擇”的既定目標.第三,通過本活動,能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及社會擔當意識.
3.2 本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和鍛煉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口述史收集過程中,要求學生獨自擬定訪談方案,確定訪談的對象、訪談的主題、內容,參加調查采訪,整理并撰寫訪談內容.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從實踐層面扎實地鍛煉大學生的組織策劃、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與社會交往的能力,同時對語言組織和文字撰寫等書面表達能力也是一次全面訓練.最后,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實的自覺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有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3.3 本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2]通過地方口述史的訪談與成果的整理,能夠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在與普通民眾的接觸中,了解在一定時期或在一定階段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某些領域發(fā)生的事情與現象,在開學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某些代表性的事例,運用基本理論加以分析,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會大大提高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同時,也會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習慣,對于大學生自覺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客觀正確地考察和認識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歷程,正確看待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進程中出現的挫折與失誤,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認清自身社會責任和應盡義務,而所有這些恰恰正是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孜孜以求的目標.
另外,從當前國內形勢和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狀和挑戰(zhàn)來看,這一實踐教學模式也能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日益復雜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沖擊,再加上我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呈現出來的某些問題,社會上各種負面的思潮不斷涌現,給當代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不良影響.我們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一定挑戰(zhàn),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務艱巨.地方口述史實踐教學活動突出體驗參與,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用草根化、平民化的、生活中的歷史以小見大地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為完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任務而不斷地奮斗光輝歷程,促使學生通過自身經歷和感受了解歷史的真實情況,自覺摒棄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影響下的錯誤認知,從而形成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2]我們幾年來的摸索和實踐證明,把地方口述史收集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途徑對于完成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不同尋常的獨特作用,繼續(xù)堅持實施和推廣這一實踐教學模式具有非常現實的實際意義.
[1]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
[2] 吳晶,胡浩.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7-04-20].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
A New Exploration Of Local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As a Practical Teaching Mode——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GAO Chunju
(Department of Marxism Teachi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a model of practical teaching, local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requires students, in summer vacation, to interview some witnesses of the great ev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ir hometown. The content of interviewing covered all important events in Chinese society since modern times. Thi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and a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Marxist theory to observe and analyz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and tra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ocal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責任編校:李建明 英文校對:李玉玲)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4.019
G420
A
1673-2065(2017)04-0083-04
2017-03-02
衡水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jg2014005)
高春菊(1968-),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教授,歷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