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宸
我常對媽媽說:“別人的媽媽帶的包都是小巧玲瓏的,就您的包這么大,真難看!”說歸說,我卻忍不住好奇,經常把媽媽的包來回翻上幾遍。包里最占地方的就是書。有時候是一本,有時候是好幾本。有雜志,也有厚厚的“大書”。用爸爸的話說,媽媽就是一個“書癡”,“寧可食無肉,不可包無書”。人家的包叫“坤包”,媽媽的包就得叫“書包”。
媽媽帶書是為了隨時能讀書。比如,我們一家出門旅游時,在火車上,大人們多數在玩手機或睡覺,小孩們有的在玩平板電腦,有的在玩大人的手機。有一次,我有點兒羨慕地對媽媽說:“讓我也玩會兒手機吧!”媽媽笑著說:“我們帶著書呢!”說著,她從身后拎出“書包”,給我掏出了兒童版的《童年》,見我悻悻地瞥了一眼,又掏出一本漫畫版的《三毛從軍記》。我心里已經按捺不住,但臉上還是做出失望的表情。媽媽自己翻開書,讀了起來:“鬼子在招收童工,對前來報名的人說:‘只要力氣,不問年紀……”我偷偷瞄了一眼,心想:呀,三毛這么瘦,他怎么能干那么重的活兒呢?還不把他壓趴下?這時候,媽媽卻不讀了。我著急地問:“然后呢?”媽媽說:“哎呀,媽媽嗓子疼,你讀給媽媽聽唄!”我迫不及待地把書搶過來,從頭開始閱讀。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媽媽教我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小伎倆”。
媽媽有了這個“書包”,似乎永遠都那么充實、快樂。我在游樂場不知疲倦地玩蹦蹦床時,媽媽坐在外頭的木凳上,掏出一本書來,邊讀邊等我;我上興趣班的時候,外面等待的很多家長都覺得百無聊賴、時間難熬,而媽媽則坐在空蕩蕩的走廊長椅上,靜靜地捧著一本《瓦爾登湖》或《納蘭詞》。我曾問媽媽:“您等我的時間那么長,難道不煩嗎?”媽媽說:“平時都沒時間多讀書,趁著你上興趣班的時間看看書,我還嫌時間不夠長呢!”
家有“書癡”老媽,我也變得書不離身。每次跟爸媽回老家,他們讓我收拾自己的行李,我總要塞上幾本課外書,有歷史的,有科學的,還有漫畫,等等。我們帶著各自的“書包”,開始豐富多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