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全魚
從前過年時,黃魚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之一。體面人家一定用大黃魚,金燦燦的,名曰大金條,再不濟選大一點的小黃魚,圍成一盤,名曰小金條,也能討到口彩。
今天,真正的野生大黃魚賣到天價,但在那個年代,卻是最平常不過的東西。
公認東海大黃魚排第一,渤海、黃海、南海不是沒有,不過和東海的一比,明顯處于下風。東海大黃魚出自舟山漁場,很多老一輩的漁民還清楚地記得,漁汛來時,海面被整群整群的大黃魚染成金色,蔚為壯觀。
捕來的魚,加水,凍成大冰塊,存在冷庫中,其中有相當巨大的一部分是運往上海。當年國營單位發(fā)福利,每人領(lǐng)冰塊一箱,回去自行解凍,至于里面到底有多少大黃魚,全憑運氣了。
野生大黃魚的絕跡,是緣于敲罟的捕魚方式。大黃魚古名石首魚,其頭骨中有兩粒白色小石子,起平衡和聽覺作用。所謂敲罟,即是大量漁船集中起來猛敲竹板,造成大黃魚腦中的魚石共振,不管大魚小魚,盡皆昏死,一網(wǎng)撈之,不費吹灰主力。
短短數(shù)十年間,把資源那么豐富的大黃魚捕絕。上世紀80年代末,市面上已很難找到野生大黃魚了。
當然可以養(yǎng),但所有的海鮮,一養(yǎng)味道就損失百分之七十以上。后來又發(fā)明出仿野生環(huán)境的養(yǎng)法,只是盡量擴大網(wǎng)箱的范圍罷了,確實像樣了一點,不過吃飼料的魚永遠差一口氣,以前差百分之七十,現(xiàn)在差百分之四十罷了。
過年吃大黃魚,最討彩的應該是八寶全魚吧。具體做法如下:
準備一斤二兩大黃魚一條,將魚去鱗鰓,在魚背的兩側(cè)各剖一長刀,取出內(nèi)臟和脊骨,不能切斷魚腹,洗凈。
另邊廂,火腿、香菇、筍、雞脯肉、蛋糕均切成黃豆丁。
猛火將豬油燒至七成熱,下火腿丁、蝦米、香菇丁、筍丁、雞丁、豌豆、蛋糕丁和鹽,略煸后攤涼,釀入魚腹內(nèi)。
取豬網(wǎng)油一張攤開,把魚包在里面,下蔥結(jié)、姜片、紹酒,猛火蒸半個鐘頭,棄去蔥姜,潷去鹵汁,裝盤。
鍋里煮沸豬肉湯,下鹽、火腿丁、香菇丁和蛋糕丁,起鍋淋在魚身上,再放蔥段即成。
雖然名為“八寶”,但《中國菜譜》“浙江篇”中記錄的材枓,數(shù)來數(shù)去只有七寶,大家盡可以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之,松仁也行,肚尖也行,蝦仁也行。當今野生大黃魚難覓,本身亦能算一寶了。
頭肚醋魚
小時候,大概六歲前,家里住著一位老阿婆,我還記得她的小名,叫阿嬌。
當年我由老外婆和這位阿嬌阿婆一起帶大,起先年幼,搞不清楚阿嬌阿婆到底是什么來路,后來當然知道她是跟了外婆老人家一輩子的貼身丫鬃。
外婆出身慈溪望族,有貼身丫鬃一點也不稀奇。按照寧波人的傳統(tǒng),丫鬃多數(shù)來自紹興,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從前貧富差距自然造成的結(jié)果罷了。
阿嬌阿婆一直到近八十歲才告老還鄉(xiāng),我家的餐桌上,也一向少不了紹興風味。我原來介紹過,老外婆的廚藝驚人,但真正拿起鍋鏟,是六十歲后的事情,她所擅長的幾道紹興菜,應該是向阿嬌阿婆學來的吧。
頭肚醋魚,令我始終念念不忘。此菜酸甜可口,我最愛用魚汁淋飯,可連吞三碗。外婆逝后,我每去紹興菜館必叫一盤,只要是紹興師傅出手,味道總歸差不到哪里去。
傳說中,頭肚醋魚由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首創(chuàng)。紹興市內(nèi)水道縱橫,店主即將活魚養(yǎng)在水中,客人下單,現(xiàn)劏現(xiàn)燒。本來河魚最怕土腥氣,但一活遮百丑,又用糖和醋來修飾,很合江浙人的口味?!疤m香館”猶存,紹興人來得個守舊,家家飯館皆賣這道菜,年青一代和游客則未必懂得欣賞。
所用的鳙魚,位列“草青鰱鳙”四大家魚之末,我們叫做花鰱,真正的鰱魚,又叫白鰱,江南人反而不怎么吃它。
花鰱魚頭巨大,味美,魚身剌多,不以肉質(zhì)見長,但最肥的肚腩還是吃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