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周菊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副校長,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曾獲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一等獎,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在2015年“一師一優(yōu)”評比活動中獲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省優(yōu)”稱號。從教20載,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參與編撰多套校本教材,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
27歲那年,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第一次邂逅,成了我20年教育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轉(zhuǎn)折。
教育家普羅塔克曾經(jīng)說過:“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我想說,教師也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點燃我內(nèi)心火種的引線。
緣起:那些初見的美好
2003年深秋,一直默默無聞、全身心撲在語文教學上的我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wù):在2004年3月召開的吳江市課改展示活動中,上一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課。接到任務(wù)時,我茫然不知所措,彼時“耳聞”這門課程也不過兩個月時間。學校領(lǐng)導當時對這門課程也僅僅是“半知半解”。憑著一股“學,然后知不足”的精神,憑著身后一個年級組老師攜手默默做后盾的感動,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綜合實踐活動之路。盡管有滿腔熱情,但選擇活動主題這第一關(guān),就費盡了我的腦細胞。定題、推翻、再定題、再推翻,如此反復的思考、研討,最終確定活動主題“小鎮(zhèn)舊事——尋訪盛澤古建筑”。于是,2003年的一整個冬季,我與學生一起分組制訂計劃,查閱《盛澤鎮(zhèn)志》,采訪撰寫鎮(zhèn)志的幾位老文化人,走遍盛澤鎮(zhèn)的大街小巷,踏遍每一座古橋,實地考察一所所老宅,了解它們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學生的收獲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一個刻在青磚上的弄堂名“染坊弄”,能帶領(lǐng)我們感受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盛澤“戶戶機杼聲、家家染彩練”的繁鬧;刻在白龍橋上的“晴翻千尺浪”,多么生動地寫出了當時白龍橋下白帆群萃,絲船往來,上下如織的繁華……走出課堂,我才知道以往只是帶著學生紙上談兵;走向?qū)嵺`,讓我幡然醒悟,為什么課上侃侃而談的學生,采訪時會漲紅臉磕磕絆絆地提問。2004年春,我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課得到了全市觀摩教師的一致好評。有的老師甚至用了“完美”來評價,我知道這兩個字評價的不是這一節(jié)課的設(shè)計,而是對于“帶領(lǐng)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這一理念的認同。
如此美好的初見,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實踐”的種子,且它以蓬勃的態(tài)勢強有力地萌發(fā)。
2007年,對綜合實踐活動,我已經(jīng)摸索了四年。在實踐中,我忙且快樂著,我與學生一起養(yǎng)蠶寶寶,一起了解盛澤鎮(zhèn)的絲綢發(fā)展史,一起勘測盛澤鎮(zhèn)的水質(zhì),一起調(diào)研公交車路線的合理性……豐富多彩的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他們以看得見的速度飛速進步。同時教授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我,對于引導學生寫作更是得心應手,綜合實踐活動不但為學生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寫作素材,更讓他們“言之有物”;活動中,學生往往會對熟悉的事物產(chǎn)生全新的認識,對某些常見的行為會進行反思,在他們心有所感、心有所觸時,及時引導,他們的習作便會“言之有情”。慢慢地,我的學生每月發(fā)表的作文越來越多。綜合實踐活動,讓我的學生收獲滿滿,從看不見的成長到看得見的成長,皆有。綜合實踐活動,讓作為教師的我,收獲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點贊,同事的羨慕,我不免沾沾自喜。盡管自喜背后,我也常常閃過念頭:我的學生是真的喜歡這門課程,還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僅僅因為這門課程活動多才喜愛?看到學生不愿意深度思考,活動大部分停留在淺表層時,我也會閃過困惑:活動指導是不是應該有長程意識,是不是應該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
心動:再見已是風景獨好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姍姍來遲者,難免給大家一種陌生感。起初,觀望者、徘徊者居多。
1.一個人的成長。
2007年暑假,蘇州市第一屆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暨優(yōu)秀指導教師評選活動拉開序幕。吳江市先進行選拔,我有幸被學校推薦參加。當時,我只關(guān)注“活動”,整天策劃著帶學生進行各種校內(nèi)、校外的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主要是指導學生把前期活動中獲得的資料進行分享交流、談?wù)勈斋@體會、用文字或畫筆記錄活動過程等。那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常態(tài)得不能再常態(tài),甚至有些形式主義。我沒有靜下心思考如何進行系統(tǒng)的課堂指導,猛然要參加賽課,且借班上課,我再一次懵了。吳江市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沈麗萍老師如及時雨般給我送來了錦囊,在她的指導下,我開始學習相關(guān)課程理論,我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3~6年級)》,讀郭元祥、張華等專家的著作,系統(tǒng)了解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學科的特點。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前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解,學習與反思,讓我終于明白,以往為什么學生沒有深度探究的欲望,因為我“大包大攬”了,學生看似在熱熱鬧鬧地活動,但他們只是木偶,我要他們研究什么,他們就研究什么,我要帶他們?nèi)ツ睦飬⒂^,他們就去哪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開始淡化自己在這門課中的“主導”作用,把話語權(quán)交給學生。以活動主題的確定為例,我開始以學生的興趣、意愿為主,而不再一味地選擇我認為合適的、有意義的、高大上的主題。我開始學習“思維導圖”,嘗試系統(tǒng)地規(guī)劃主題活動,盡可能地在考慮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chǔ)上,挖掘活動的深度與廣度。整體性的規(guī)劃,讓我開始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這門課程,而不再是毫無章法地小打小鬧。我也開始思考綜合實踐活動課到底應該上什么,為什么這樣上,怎么上?有了這樣的追問意識,我開始把課堂重心放在學生的需要上,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并尋找最佳的指導時機。2008年,我執(zhí)教《學會乘公交車》一課,獲吳江市第一名,接著又參加蘇州市決賽,幸運地獲得了一等獎。
賽課的過程,是我真正認識這門課程的過程。這次比賽獲得的好成績,也讓學校下定決心,不斷在我背后“抽鞭子”,趕著我走上綜合實踐活動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
2.若干個團隊在成長。
我校一直以“科研為先導”,學校主課題從“九五”到“十二五”,一脈相承,緊扣“絲綢文化”與“校本課程開發(fā)”。這十多年來,我和課題組成員積極開發(fā)和挖掘盛澤獨特的地域資源,逐步形成具有盛澤實驗小學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并開展“校本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2008年,我加入?yún)墙薪萄惺医M織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心組,開始定期參加各類研討、磨課、培訓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活動”,更是課程;它不僅關(guān)注“課外”,更關(guān)注“課內(nèi)”。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重點在哪里?摸著石頭過河,只有下水走一走,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才知道踩著哪塊石頭會走得更穩(wěn)。我與中心組的老師一起,首先研究不同的課型。我多次在吳江區(qū)綜合實踐活動培訓中,上示范課、研討課、做講座,并與組內(nèi)老師一起編撰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刊物——《實踐》,把成熟的課型與全區(qū)老師分享。
2012年,我有幸加入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大市中心組,跟著徐燕萍老師開始了更為深入、更為專業(yè)的研究。同年擔任吳江區(qū)(2012年9月,吳江市撤市設(shè)區(qū))平望片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長,帶領(lǐng)平望片的老師緊跟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步伐。2013年,我們以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為旨歸,嘗試“短平快”的短線課研究,片里多位骨干教師陸續(xù)在吳江區(qū)、蘇州市、江蘇省賽課中獲獎。2014年,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后,在徐燕萍老師的指導下,在緊鑼密鼓的學習、培訓中,我飛快地成長,課堂指導開始指向同一個長線活動中的不同節(jié)點,并嘗試以主題為突破口,開展系列化的課堂教學研究。如開展主題為“巧剝果蔬”的長線活動時,我?guī)ьI(lǐng)骨干老師設(shè)計了一系列的短線課堂指導活動。楊建英老師執(zhí)教《水果皮去漬大挑戰(zhàn)》,仲芳芳老師執(zhí)教《剝洋蔥不流淚》,我在蘇州市課程研修活動中執(zhí)教《巧剝水果有妙招》?,F(xiàn)在,我們研課的思路更加開闊,開始“同主題不同學段”“同主題不同學科”的研究活動。六年級最近開展的“我是小導游”活動,是多學科教師的聯(lián)動。以一個個充滿挑戰(zhàn)性的項目逐步推進活動進程,每個項目都涉及學科整合。信息課上,學生上網(wǎng)搜集手工繪制地圖的方法與圖片;大課間,班主任帶著學生環(huán)游校園,欣賞校園景點;美術(shù)課上,學生到校園各地取景,畫下自己最感興趣的校園一景;數(shù)學課上,學生和老師一起學習地圖與比例的知識;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繪制校園手繪地圖,確定校園參觀路線,繪制導游圖;語文課上,學生寫導游詞,模擬做小導游……
戀上: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成為一名綜合實踐活動骨干教師后,曾經(jīng)有個階段,我很迷茫,為什么要開設(shè)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對學生、教師、學校到底有什么樣的影響?
那天,我和一個同事以及她讀四年級的孩子一起吃飯,那個孩子對于酒釀圓子很是好奇:“酒釀為什么跟米的味道不一樣,是不是米飯里面加了酒?”作為一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我第一反應就是大力肯定他:“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回家可以用米飯和酒做個實驗試試看,再采訪一下你奶奶,還可以讓奶奶教你怎樣做酒釀?!毙∨笥训姆磻翘闊┝税伞K膵寢專业耐?,在一旁扯后腿:“超市里有的賣的?!边@件事給我的打擊很大。我們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按計劃正常開展的,可是學生沒有如我預期那樣,綜合實踐沒有成為一種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滲透于每一門學科的學習,乃至影響日后的學習、工作。
在我無比困惑的時候,那年暑假的吳江區(qū)班主任基本功比賽,我輔導的六位班主任都進入了吳江區(qū)決賽,其中三位老師獲得區(qū)一等獎?;貋砗?,他們興奮地告訴我:班隊活動方案就是套用了學校幾個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案,我們拿到了非常高的分數(shù)。
他們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從那以后,我開始有意識地用統(tǒng)整的理念,來策劃、組織、實施各類活動;有意識地用綜合實踐活動的思維方式來影響周圍的人與事。
1.用“綜合”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某天,巡視晨會課時,我發(fā)現(xiàn)教師在進行文明午餐的常規(guī)教育。教師講得聲嘶力竭,火冒三丈。中午,我去看了這個班級的午餐情況,發(fā)現(xiàn)還是很糟糕。后來我找那位老師談話,給她支招:讓學生通過觀察、采訪、調(diào)查等方式,自己去尋找文明就餐的秘訣。后來她真的按這樣的思路引領(lǐng)學生開展自主活動,果然班級管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也把這個經(jīng)驗在學校教師會上進行了推廣,讓更多的老師了解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2.用“綜合”的方式統(tǒng)整各類活動。
我校每學期都會開展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以德育活動來說,內(nèi)容涉及方方面面,但老師們總反映活動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為很多活動,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好好準備,一個活動開始了,趕鴨子上架,應付一下結(jié)束,再開始下一個活動。教師疲于奔命,學生負擔很重。我嘗試把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德育活動、主題節(jié)日活動、家校聯(lián)系相整合。
2016年9月,各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結(jié)合科技節(jié)主題“神奇的空氣”開展。五年級各班開展了“不可思議的孔明燈”主題活動,學生分組上網(wǎng)搜集資料、探究原理、創(chuàng)作設(shè)計、動手制作。學生還對生活中的廢紙、紙盒等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利用,以“創(chuàng)意、實用、美觀”為標準,大膽嘗試,并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進行紙盒創(chuàng)意的圖紙設(shè)計。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邀請全體家長共同參與年級展示活動??鞓返挠H子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各班學生與家長聚集在教室里,在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的組織下,圍繞著同一個主題用廢紙進行創(chuàng)作。廢舊報紙、廢棄的紙盒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舊紙品在孩子和家長們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讓人驚艷的手工作品。在班級評比的基礎(chǔ)上,各班評選出3件“班級最佳作品”參加年級評比,然后全體四年級學生和家長對24件“班級最佳作品”進行終評。
3.用“綜合”的意識開發(fā)校本課程。
校園里新種了好幾棵桂花樹,那年秋天,剛剛學了《桂花雨》的四年級學生連著幾天搖落桂花。我要求老師們在課上進行批評教育,老師們反響很大。語文莊老師說:“這說明他們是用理論來推動實踐,用實踐來修正或補充理論。”音樂楊老師自我檢討,她讓學生欣賞了《四季調(diào)》后,特地指明了桂花樹的位置!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們提出可以開展研究桂花系列活動。老師們的發(fā)言,讓我深受震動。我校的石榴樹已經(jīng)成了學生們心中校園文化的象征。于是,以此為契機,四年級全體教師與學生一起策劃開展一系列活動,既豐富學生的生活,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使無序的、不規(guī)范的活動,變成有組織、有計劃的長期活動。
正如薛法根校長常常提醒我們的:學校的每一處景點都要成為活動資源,成為一種文化。我與學校老師一起致力于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課程,校園石榴樹、名人大道、知然亭……都被開發(fā)成了微課程。
只是因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那一次與綜合實踐活動美麗的邂逅,徹底改變了我教育生涯的軌跡。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剡^頭來,才知那一眼已是一生一世。愛,已經(jīng)融入了骨髓里。<\\Ysc02\d\邱\江蘇教育\小學版\2017\02\KT1.TIF>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