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亦紅
面對或恢弘或靜美的大自然,當情緒受到感染與調(diào)動,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宣泄和表達方式,有的是用攝影的方式進行捕捉與美化,有的是通過文字進行記錄與延展,有人甚至會手舞足蹈翩翩起舞。而繪畫則是一種更形象的方式,第一自然經(jīng)過色彩和線條,再轉(zhuǎn)換成第二自然,完成了一個二度創(chuàng)造的過程。藝術(shù),是人與這世界溝通的通道,多掌握一種表達的方式,可以更減少一份情感表達時的無力與焦灼,否則只能是靠激動時候喊兩嗓子,驚擾了花花草草和小動物。
東方和西方觀察自然的方法不同。傳統(tǒng)的中國畫作品中總是呈現(xiàn)著自然之美,講究致遠的意境,是在游動中觀察自然再畫出來,產(chǎn)生了國畫中的意向,完全不同于西方繪畫的對景寫生。也許是性格和世界觀的原因,我這白羊座更喜歡西方的直白與具體。
以前學畫是為了技法而技法,更多是將其作為一種技能。而丟棄了多年后最近幾年再次重拾起來的時候,忽然明白繪畫其實和攝影一樣,是觀察生活的一種方式,這是走過很多地方,經(jīng)歷過一些事情后才能體會的道理。我在緬甸湄公河的游船上、熙熙攘攘的集市里寫生,或者在城市里去奧森畫一片金黃的樹林,不出門的時候還可以臨摹植物的圖譜,欣賞植物形態(tài)之美。當拿著紙筆開始描繪的時候,更加細致地對繪畫對象進行了觀察,具體到一個衣褶、一縷光線的變化,我開始更多地享受了繪畫的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能抒發(fā)對眼前這一切的熱愛了,對得起這美麗的相遇。
陳丹青甚至是反對青年人去上美院的,認為限制了個性的表達,雖然我不太贊同,畢竟基礎(chǔ)的技法是需要練習和掌握的,但至少他表達了一點,繪畫是一種很個人的事情,是自我個性的表達。有段時間和老師丫丫魚學習水彩,即使我把奧森的樹林畫成了失火的動漫片,他也夸獎?wù)f很有特色,他認為畫畫沒有畫得好與不好一說,只要你表達了真實的自己,就是最好的。
本期我們推薦的人物,都把戶外生活和手繪結(jié)合到了一起,并產(chǎn)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Jeremy Colins用美妙的手繪作品講述他在各個國家尋找攀巖路線并首登的故事,繪畫即為所見,亦為所感;丫丫魚走遍多國,用速寫本記錄旅行,那些觸動心靈的事物,就是他心中最美的色彩;劉卿在攀爬北美的30座荒漠高塔時經(jīng)常安靜地坐在一角繪畫,攀巖和手繪成為了完美的搭配;田震瓊是北京的一個服裝設(shè)計師,來到大理之后迷上了蒼山洱海間的植物,并逐漸產(chǎn)生了再繪《滇南本草》的決心,他筆下的植物精準而科學。看過萬千世界,心有萬千思緒,畫出來,確實又是一層提煉。走過的路、看過的景、畫過的畫,最終都是指向內(nèi)心。一幅畫,如一人,畫面平靜,卻也可從中窺見萬千世界,所謂吾手繪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