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
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一場無與倫比的挑戰(zhàn),即使有勇氣站在遠征的起跑線前,也無法想象過程的艱難,只有強大的內心和堅定的信念才能不被摧毀,執(zhí)著前行,成就夢想。
踏上未知
探險越野賽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2013年我曾帶隊參加過巴西的Ecomotion挑戰(zhàn)賽,134小時600公里的日夜奮戰(zhàn),讓我對這次挑戰(zhàn)既充滿興奮又帶有忐忑。
首先我要用一系列面無表情的數字說明世界探險越野年度總決賽(Adventure Race World Championship,簡稱ARWC)是什么。這場于2016年11月8~18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舉行的頂級賽事有來自全球27個國家的97支戶外探險隊參賽,賽制為4人一組,其中必包含一名異性。線路全程637公里,賽道圍繞整個澳洲新南威爾士地區(qū),競賽項目包含185公里皮劃艇,115公里越野跑,332公里山地自行車和5公里洞穴穿越。選手們全程只被允許依靠組委會提供的一份地形圖,全程自導航、無補給、晝夜不間斷地(組委會不設強制休息,隊伍自行安排)完成所有挑戰(zhàn)。
應組委會邀請,Xtrail組成了我、巴特爾、周楚燕(毛毛)、東麗的中國探險隊出征世界探險越野錦標賽。和上次在巴西比賽時類似,準備工作不僅繁雜而且更加嚴格。令我忐忑的原因在于賽前組委會公布的信息十分有限,除了全程距離和設置的項目,我們僅僅知道比賽采用地形圖導航、自補給的形式,禁止攜帶手機、GPS及有GPS功能的手表等裝備。詳細的比賽路線圖和信息是完全保密的,直到比賽前兩小時才可以拿到,這讓比賽過程充滿了懸念以及各種不確定因素。我們只能按照8天的關門時間來準備補給。組委會為每支隊伍提供4個整理箱,分別用于各換項站裝備和補給的轉運,不大的整理箱,裝上4個人的衣服鞋子后就幾乎沒有什么富余空間了,更嚴格的是,按照規(guī)定每個箱子的重量不能超過20公斤,因此補給需要縝密的規(guī)劃,選擇能量高的食品,盡量確保輕量化,每個賽段每人的補給都分袋做好標簽打包。
并不是應邀參賽就說明具有參賽資格,聽上去很矛盾但卻是事實,除了需要被檢查必備裝備,我們還需要通過定向知識和急救知識的英文筆試才能拿到參賽包。11月10日早上8點,賽前兩小時的技術會現場,直到此時組委會才給每支隊伍發(fā)了一套比賽地形圖,公布比賽路線信息。這也可以說是一場比賽,所有隊伍獲得地圖后都在緊張地閱讀詳細信息,描繪和規(guī)劃比賽路線,以及編排戰(zhàn)術。這是1: 50000地形圖,一共有35張和50個檢查點。一個小時內閱讀35張地圖信息并做出規(guī)劃,難度相當大(何況又是全英文的),有名裁判還“不依不饒”地提醒我們:“請將手機關機,現在開始不能使用任何通訊工具,請馬上交組委會密封保存。”從此我們便進入了失聯狀態(tài)。
隱忍與堅持
浩浩蕩蕩的隊伍打破了大海的沉寂,比賽一開始便是35公里海上皮劃艇,組委會給每支隊伍提供兩條皮劃艇,我安排巴特爾和毛毛劃相對較重的三人艇,我和東麗劃相對較輕的雙人艇。這是我們的弱項,出發(fā)便落后并不奇怪,2公里后,巴特爾和毛毛有點跟不上,我們改變戰(zhàn)術。他們三人劃三人艇,我劃雙人艇,但沒一會兒我就備感吃力,最后選擇他們三人艇用繩子牽引著我,這樣大家始終能保持在一起。海面上風急浪高,體能被迅速消耗,烈日卻又像赤焰般灼燒著皮膚, 經過5小時30分我們抵達皮劃艇終點,接下來是14公里越野跑。我們在交替站換上了干衣服,補給一番開始了我們的強項。
先沿海岸線跑10公里,其中有一處需要過河。我們不想那么早把鞋弄濕,那將會使后面漫長的賽程更加艱難。然而渡河時依然有意外發(fā)生,率先下水的我和巴特爾被布滿河底的牡蠣劃傷了腳,不得不折返穿鞋,又將本來腳有傷的東麗背了過去。這段賽程中,我們超越了七八支隊伍。
晚上9點換項皮劃艇,雖然這個賽段只有13公里,但需要把交替站所有裝備放到皮劃艇上進行比賽。意外再次發(fā)生—— 我們遇到了漲潮,而方向卻是逆著潮水劃行。那真是拼了,一秒都不敢停,可船卻像靜止了一般,時間也像是靜止了一樣。長夜漫漫,終點遙遠,就這么機械地劃著水,身體已經力竭,天空卻開始下大雨,從比賽開始時被烈日灼燒到現在被濕冷包圍。那種狀態(tài)是絕望嗎?我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噩夢般的5個多小時,靠岸后我試圖站起來,可是腿已經麻木到不受支配,同時我們開始不受控制地擺動身體“跳舞”,那是失溫癥狀。干燥的衣服真能救命,這就是需要攜帶所有裝備進行該項比賽的原因吧。
每一次換項都是一項煩瑣的工作,尤其是從皮劃艇換到山地車時。首先,要把皮劃艇上所有東西拿到換項區(qū),并把皮劃艇碼放好,在換項區(qū)內找到自己的器材箱,換上干衣服保暖,補充能量和水,最后是準備下一項的裝備,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重新組裝自行車。
直到凌晨5點多我們才完成了所有準備,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們沒有休息便繼續(xù)出發(fā),而且我覺得,山地車是屬于相對輕松愜意的項目。然而,每一次轉折都像被鈍刀磨神經般的煉獄,持續(xù)的爬坡和沉重的背包與之相比都是小兒科—— 有一段需要帶著山地車攀巖的線路,對于這種奇思妙想的設計,我服。當我們狼狽不堪地回轉到公路上時,已經接近虛脫,補給所剩無幾,水也見底。地圖上顯示在我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飯店,在我們舉步維艱地抵達時已經停止營業(yè)了。四目相對,只剩茫然。
送走晚霞,換項后在月光下再次出發(fā)。沿著海岸線開始徒步賽段,途中很少再能碰到其他隊伍了,觀眾也只剩下成群的袋鼠和螃蟹。不知不覺中又至深夜,比賽中所有的CP檢查點都沒有工作人員,而且沒有點標旗,只有一個像指甲剪那么大的打卡器,更崩潰的是有些打卡器還藏在茂密灌木叢中。在通過每個打卡點的時候,我們都能準確地定位在附近10米左右的區(qū)域,可是要找到這個夾子還要頗費一番周折。找到那個檢查點花了我們近40分鐘時間,由于兩天沒有休息,我覺得眼神都已經散了,必須就地露營,定好早上5點鬧鐘,四人在帳篷內擠作一團,汗臭腳臭都不能動搖睡神附體。
魔鬼賽段
在這144小時里的魔鬼賽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時我們經過4天4夜的跋涉,賽程已過半,身心俱疲。我們來到號稱魔鬼賽段(45公里越野跑)起點的換項站時,已是傍晚6點。相當多的隊伍在這魔鬼賽段遭遇了滑鐵盧,甚至當時排名第二的隊伍都無奈地在此退出了比賽。最讓我們崩潰的是這個換項站連水都沒有,而我的水袋已經被吸干了。好心的裁判擔心我們走不出去,拿出地圖告訴我們某些關鍵節(jié)點的注意事項,以及水源位置。當我得知最快的隊伍在此賽段用時13小時后,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各種慘烈的畫面。我們決定立刻休息,不能在黑夜中迎難而上。
早上5點醒來時,換項區(qū)已經沒有了任何隊伍的帳篷,只有一名留守的工作人員。這才意識到休息得太久,我們已經是最后一支隊伍了。而就在即將出發(fā)時,有支隊伍緩緩向換項站走回來,一副丟盔卸甲的慘狀。原來,他們早在昨天下午就出發(fā)進入了魔鬼賽段,歷經一夜掙扎,最終成功迷失在森林里,無奈只好返回起點重新定位。而我們卻像戰(zhàn)場上的援軍,已經做好迎接各種困難的準備。第一階段走了約7公里,遇到第一個難點,我和巴特爾拿出地圖和指北針認真地校對位置,尋找步道的入口。進入森林后環(huán)境越發(fā)錯綜復雜,四五條河道和山體看起來都是孿生體,只能逐個排查。路線上那些來來回回的腳印體現出不少隊伍都在此糾結過。經過近1小時的判斷,我們走上了正確的路線,那種成就感相當通透。
2公里后路被巖壁阻斷,而下一個檢查點在左前方巖壁埡口位置,可再向前真的無從下腳。巴特爾果斷在前方開路,我們三個尾隨在后面,用盡一切祖先進化前的攀爬手段。我一度懷疑,這真的是比賽路線嗎?我們能活著走出去嗎?后來從賽事總監(jiān)那里得知,這條路線曾經是他在軍隊里做野外生存實戰(zhàn)訓練時的路線,現在分享給我們,一起感受下。
就這么攀爬了3個小時,通過巖壁埡口處的檢查點后進入了巨大的森林迷宮,隨便幾個小時就徹底令我們迷失了。就在我們無法確定自己位置時,天空又下起大雨。幾座大山中我們來來回回無數趟仍然找不到方向,就像誤闖室內的飛鳥。幸運的是,與同樣迷路的其他探險隊交流,我得到了重要線索,讓我們重新回到正確比賽路線中。天色又漸暗,我們加快步伐,希望在天黑以前走出魔鬼森林賽段。我的水早就已喝光,在水源地接出的卻是泛黃的液體,補給也只剩幾個能量膠了。
我們在孤寂黑暗的森林里一步一步地堅持前進,腳在濕鞋里長時間浸泡擠壓,已經飽受折磨,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忍著疼痛踏在地面上。饑餓、疼痛、寒冷、困乏輪流著無情地撕毀著我們的斗志。巴特爾的步伐越來越小、越來越慢,臉色猙獰,皺紋里堆滿痛苦,東麗和毛毛都開始出現幻覺。
我們足足用了21個小時才活著抵達換項站??灸c、面包與熱茶令人唏噓不已,而另一個問題是,這里是個關門選擇路線的節(jié)點,如果在早上7點之前不能騎車出發(fā),將被強制走短距離路線。沒有睡覺、沒有補給、沒有整理裝備,而所剩的時間只有不到2小時。團隊中開始產生了分歧,巴特爾強烈希望立即出發(fā),堅定地走長線。而東麗、毛毛認為前方生死未卜,希望可以得到充分休息、補給后蓄勢待發(fā)。我作為隊長需要更多的權衡,無論如何需要安全完賽通過終點,于是選擇了后者。飽餐之后,鉆進帳篷,剎那間久違的呼嚕聲此起彼伏。
闊步與信心
事實上我們僅僅睡了兩個小時而已,就開始整理裝備組裝山地車。上午10點,我們開始了最后的山地車和越野跑賽段。山地車的距離雖然只有90公里,但完成又是一天,臨近換項站時我們又犯下了導航錯誤,偏離賽道8公里。這樣的迷失,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偏移、回歸,再偏移、再回歸,這就是探險越野賽事的魅力。任何隊伍都會出現導航錯誤,成敗的關鍵在于犯錯的次數和大小,一切都充滿懸念。
經過144小時的煉獄,我們高舉國旗越過終點拱門。雖然最后只獲得第77名,但完成比賽的過程卻讓我們每個人都刻骨銘心。這是一場全尺度的探險賽事,自理自助自導航,在終點,我們相擁在一起分享這份喜悅,要知道這場遠征的很多時候,靈魂與肉體時常不在同一道軌跡上。
提名
精騎678摩托隊
提名理由
由三個不同年齡層的男人組成的摩托車隊,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從北極的阿拉斯加到地球最南端的烏斯懷亞,騎行4萬余公里,途經17個國家,成功穿越南北極。他們的旅途在遠方、未知和磨礪中展現驚鴻,共同闡釋“生活著,而不是活著”的人生哲學。摩托,是榮耀的征程,騎行,是自由的追逐。一路上,見過的,到過的,克服過的,這才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