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周易》的主旨與古代史學的人文精神

      2017-03-11 05:33:12龐天佑
      武陵學刊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天道周易人事

      龐天佑

      (嶺南師范學院 歷史系,廣東 湛江 524048)

      論《周易》的主旨與古代史學的人文精神

      龐天佑

      (嶺南師范學院 歷史系,廣東 湛江 524048)

      《周易》雖然被稱為圣人言天之書,但關(guān)注的重點卻在人事。將“推天道以明人事”作為《周易》的主旨,極為貼切而又準確,為把握全書思想指出了門徑。通過這一門徑,可以看到其推崇道德、重視傳統(tǒng)并強調(diào)責任、崇尚實際而注重實用的思想,蘊涵著強烈的入世理念,凝聚著厚重的人文精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家關(guān)注人的行為,聚焦于人的活動,立足現(xiàn)實而總結(jié)過去,崇尚實際而求真務實,從人事考察天下興亡,反思歷代的盛衰成敗,以史入世而謀求致用,為君主治理天下提供鑒戒,寓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周易》與古代史學的人文精神,在思想上存在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周易》主旨;古代史學;人文精神

      張載認為,《易》本于天道,而歸于人事。他稱:“《易》即天道,獨入于爻位系之以辭者,此則歸于人事?!盵1]181又言:“《易》于人事,終始悉備?!庇衷唬骸疤烊瞬豁殢姺?,《易》言天道,則與人事一滾論之,若分別則只是薄乎云爾?!盵1]232《四庫全書總目》稱:“《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盵2]1余敦康稱《周易》的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3]?!吨芤住窞橄让耦A測吉兇、以求趨利避害之書,雖然內(nèi)容“寓于卜筮”,但各卦卦辭與爻辭,寓含對“天道”的認識,故稱“圣人言天之書”[4]。主旨即貫穿全書的主要義旨,“天道”為天地自然之道,“人事”乃人的行為與活動。將“推天道以明人事”作為《周易》主旨,非常準確而又貼切。我們應從五個方面理解這一主旨:一是人從天地自然而來,與天地自然為一體,應關(guān)注天人關(guān)系,拓展視野與思維空間。二是“天道”昭示“人道”,“人道”順應“天道”,故“推天道”的法則,與“明人事”有一致性。三是以“推天道”為出發(fā)點,以“明人事”為關(guān)注點,“推天道”是為了“明人事”,“明人事”則為重點所在。四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可知道德攸關(guān)人事,而人事則決定成敗,通過教化與修養(yǎng),能增進人的道德,發(fā)揮人的主體作用。五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著眼于現(xiàn)實社會,崇尚實際而重視實用,寓含強烈的入世理念。古代史學關(guān)注人的行為,聚焦人的各種活動,據(jù)人事而考察歷史,立足現(xiàn)實而總結(jié)過去,反思前人以服務社會,蘊含厚重的人文精神。《周易》與古代史學的人文精神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天人一體與史學范圍

      《周易》以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為一體,認為彼此既有統(tǒng)一的淵源,又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兑讉鳌纷匪萏斓刈匀慌c人的由來,稱:“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盵5]94又稱:“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惫试唬骸疤焐裎铮ト藙t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盵5]82又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5]28又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5]90先民認為,人來自于天、地,天、地、人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彼此之間,密不可分,將天下的一切納于視野,顯示出先民浩瀚宏偉的磅礴氣勢。老子闡發(fā)天、地、人相通的思想,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張載言:“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cè)岬氐?,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1]48人既然來自于天、地,又與天、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就應該拓展思想的空間,考察各種與天、地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史家對歷史興替的總結(jié),不能僅僅看到少數(shù)人的行為,不可只關(guān)注圣人及君子的活動,而必須從天人一體的角度,拓展研究的范圍與探討的領(lǐng)域,使史學得以更好地發(fā)揮社會作用。

      《周易》開闊了史家的視野,擴大了他們思維的空間,使之探索前人未曾涉及的領(lǐng)域?!兑讉鳌沸Q:“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以正,以言乎天地則備矣。”[5]78從普遍聯(lián)系的角度考察歷史沿革與變遷,涉及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總結(jié)不應該局限于王朝盛衰,而必須把天道與人事結(jié)合起來,并隨時代進步而擴大這種結(jié)合,以使考察的范圍不斷拓展。諸如思想觀念、語言文字、典章制度、生產(chǎn)生活、民情風俗,及天文星象、地理變遷、動物植物、各種災異等,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社會的存在,被逐漸納入到考察的范圍之中,史學因而成為包羅萬象之學??鬃泳帯洞呵铩?,關(guān)注政治事件,雖然也涉及日蝕、水旱、霜雪、地震等現(xiàn)象,但主要是關(guān)注君主、諸侯的活動,這種“紀異而說不書”[7]1343的總結(jié),表現(xiàn)出天人一體的模糊意識。司馬遷在孔子的基礎上,主張“究天人之際”,拓展了歷史考察的范圍。他稱:“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quán)、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7]3319《史記》對歷史的記載,經(jīng)緯交織而縱橫交錯,融人的活動與天地自然為一體,構(gòu)成百科全書式的立體網(wǎng)絡。班固的《漢書》立“十志”,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大了記典章制度的范圍。鄭樵推崇司馬遷的“會通”,撰紀傳體通史《通志》,在前人基礎上拓展了考察的視野。該書的精華二十略包括: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謚、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關(guān)注對象之廣博可見一斑,涉及到諸多前人尚未探討的領(lǐng)域。鄭樵稱:“總天下之大學術(shù)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盵8]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家關(guān)注的對象不斷擴展,涉及的領(lǐng)域極為廣泛;史學甚至貫通古今天人,成為綜匯各家之學。梁啟超言:“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于史?!盵9]

      我認為,知識的不斷積累,認識的逐漸深化,對于開闊史家的視野,進而拓展史學的范圍,發(fā)揮著直接的促進作用;然而《周易》將人與天地自然視為一體,對于史學范圍的擴大,無疑有著重要的思想啟迪作用。

      二、天道人事與天人之學

      《周易》“推天道”而知“人道”,據(jù)“人道”以應“天道”,因“人道”而“明人事”。其理路是由天及人,反映天人相通的關(guān)系。我們考察《周易》的內(nèi)容,上經(jīng)的三十卦,始于乾(天)、坤(地),而終于坎(月)、離(日),彰顯出陰陽合德而日月合明,為明天道以示人道;下經(jīng)的三十四卦,始于咸(少男少女)、恒(長男長女),而終于既濟、未濟(中男中女),昭示出立人道以合天道。從上經(jīng)到下經(jīng),顯示出天道與人道密不可分?!吨芤住妨呢缘呢澄慌帕校撼踟场⒍碁榈匚?;五爻、上爻為天位;三爻、四爻為人位,則是固定不變的,構(gòu)成彼此聯(lián)系的體系,故由天道可以明人事。《易傳》認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庇址Q:《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5]77。又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印!薄霸谔斐上?,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盵5]75-76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盵5]93-94故“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5]79。人既然來自于天地,得到天地之精華:從綱常倫理到禮儀規(guī)范,從政治制度到經(jīng)濟生活,都淵源于天地自然;那么人的行為與活動,則應該遵循天道而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名,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5]17。如果悖逆天道而恣意妄為,則必然遭到挫折與失敗。

      在儒家的五經(jīng)中,《周易》與《春秋》兩經(jīng),分別代表天道與人道,二者又有密切的關(guān)系:《周易》以天道推演人道,按照普遍的思想原理,揭示人事應依循的法則;《春秋》則以人事體現(xiàn)天道,通過對于具體史實的記載,寓含以綱常應合天道的深意。楊向奎指出,西漢前期的春秋公羊?qū)W派,將《易》與《春秋》聯(lián)系起來,“以《易》代表天道,以《春秋》專講人事;《易》以道天地的變化,《春秋》以辯人事的是非,而人間是非是與天道變化分不開的,這樣天人的相應,也是《易》與《春秋》的結(jié)合。這就是他們的天人之際,也就是天人之學”[10]126。司馬遷師承于公羊大師董仲舒,受到其天人之學的深刻影響。在司馬遷看來,《易》與《春秋》,反映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他宣稱:“《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意顯?!彼抉R貞《史記索隱》引虞喜《志林》曰:“《春秋》以人事通天道,是推見以至隱也;《易》以天道接人事,是本隱以之明顯也?!盵7]3073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討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貫通自古到今的過程,反思三千年來的盛衰成敗,考察沿革興替的歷史軌跡。班固則根據(jù)天人關(guān)系,考察人的行為與活動。如引《革·象傳》稱:“‘治歷明時’,所以和人道也。”又曰:“經(jīng)元一以統(tǒng)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易兩儀之中也。于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tǒng)也。于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jié)也。時月以建分至啟閉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兇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yè)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傳曰:‘龜,象也。筮,數(shù)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shù)?!盵11]980-981在班固看來,《易》為天道,《春秋》為人道,天道昭示人道,人道因應天道。漢代學者對天人之學的重視,影響后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宋代理學家推崇《易》與《春秋》,對二書的研究非常發(fā)達,闡發(fā)二書的天人之學。楊向奎指出,司馬光的學術(shù)研究,深得《易》與《春秋》之妙,以“《潛虛》繼承《太玄》和《易經(jīng)》,而《資治通鑒》繼承了《春秋》,這仍然是《易》與《春秋》的天人之學”[10]149。

      《周易》為史家總結(jié)歷史提供了觀察的視角與評判的依據(jù)。遠古先民朦朧地意識到,萬物得天地之氣而成形,人則稟天地之道而成性。人順乎天的意志,按照天道行事,即可趨利避害;悖逆天的意志,踐踏天道而為,定遭挫折或失敗。因為人遵循或者悖逆天道,被視為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所以史家考察君主的施政舉措,反思歷代的盛衰興亡,總結(jié)治理天下的經(jīng)驗教訓,必然關(guān)注天與人的關(guān)系,并以其作為思考與評判的依據(jù)。古代史家通常從三個視角,審視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一是天象表達天的意志,以昭示君主治國施政;二是天象為預判興亡,提供了觀察的根據(jù);三是天象為史家總結(jié)歷史,提供了論斷的標準。他們聚焦于人的活動,尤其是君主的行為,與天道運行聯(lián)系起來,以順應或者違背天道,評價君主的治國施政。司馬遷言:“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臣隱,亂臣貴?!盵7]1990在《史記·天官書》中,司馬遷圍繞著天人關(guān)系,記載各種異常的天象,再通過穿鑿與比附,將人事與天象相聯(lián)系,說明“星變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7]1350。班固稱:“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是以明君睹之而悟,飭身正事,思其咎謝,則禍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盵11]1273班固按照天人關(guān)系,評析西漢王朝的得失。魏收認為,帝王治理天下,“德配天地,協(xié)契陰陽”,“發(fā)號施令,動關(guān)幽顯”,“化之所感,其征必至,善惡之來,報之如響”,“仰瞻俯察,戒德慎行弭譴咎,致休禎”[12]2893。北魏太宗拓拔嗣,命崔浩“筮吉兇,參觀天文,考定疑惑”,崔浩“綜核天人之際,局其綱紀,諸所處決,多有應驗”[12]807。又引崔浩之語稱:“古人有言,夫災異之生,由人而起。人無釁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則變見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盵12]811這些史家反思歷史興替,總是根據(jù)天人之道。胡三省稱:“夫道無不在,散于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無弊?!盵13]王夫之言:“天、地、人,三始者也。無有天而無地,無有天地而無人,無有道而無天地。”[14]又稱:“道無方,以位物于有方;道無體,以成事之有體。鑒之也明,通之也廣,資治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應而無窮。”“于其得也,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跡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盵15]954胡三省及王夫之所言“道”,是指前人的得失成敗中寓含人事順應天道的道理,后人可以得到治身、治世的思想啟示。

      在我看來,《周易》講天道,《春秋》講人事。史家貫通天人,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人之間彼此感應,雖然包含不科學的甚至迷信的成分;但主張安身立命,必須順應天道,法天地之位,象四時之行,以天地法則為法則,以天地精神為支柱,則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三、推究天道與重在人事

      《周易》以“推天道”為出發(fā)點,以“明人事”為關(guān)注點,其宗旨是強調(diào)人的作用。一方面,“人道”源自“天道”,“推天道”而知曉“人道”,因“人道”以“明人事”,實現(xiàn)了天道與人事的統(tǒng)一。《革·象傳》:“君子以治歷明時。”一方面,人的行為與活動,只有做到應天而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免遭挫折與失敗。《大有·彖傳》:“應乎天而時行?!睔W陽修稱:“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終”[16]?!巴铺斓酪悦魅耸隆?,為判斷人是否順天道,以及如何應天道而行,提供了衡量的標準,可以判斷哪些事人可以做,而哪些事人不可以做。華夏先民上下求索,推究“天道”運行法則,并非關(guān)注虛無浩緲之天,更非究心抽象玄妙之理;而是依據(jù)對“天道”的認識,洞察社會人事之理,使人的行為與活動,遵循人道以順應天道,避免因悖逆天道而遭失敗?!兑讉鳌氛J為:“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物?!薄笆ト艘酝ㄌ煜轮?,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5]81所謂“通天下之志”,指胸懷天下,高瞻遠矚,著眼長遠,具有遠大志向;“定天下之業(yè)”,指綜覽天下,把握時機,治國興邦,建樹宏偉業(yè)績;“斷天下之疑”,指洞察天下,順應潮流,立足現(xiàn)實,開創(chuàng)未來之路。《周易》蘊含豐富的智慧與謀略,使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5]17,對君主治國理政、判斷是非、成就事業(yè)有重要作用。張載稱:“《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于卦,雖爻有小大,及系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盵1]48王夫之發(fā)張載之微,指出《周易》對君子有用,卻不能為小人所用。如能“通其義,裁之以理,使小人亦知懼焉。夫小人之為不善,行且為天下憂,故《易》不為小人謀,而為天下憂,懲小人之妄而使之戢,則禍亂不作,故大義所垂以遏小人之惡者,亦昭著而不隱”[15]500-501。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明人事”為關(guān)注的重點。先民以農(nóng)立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先民以簡單而原始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作為維系生存的勞動方式,必然要順應天道的運行而為;而為了應對外敵與抵御天災,則要聚族而居并安土重遷、孝敬前輩并銘記先祖訓戒,以此凝聚氏族人心,故氏族的傳統(tǒng)大量保存下來,形成了注重道德并敦厚人倫、謹遵傳統(tǒng)而重視責任、不善玄想而恪守義務、務實理性而強調(diào)和諧的性格。先民認為:“天地之道,非陰則陽;圣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盵17]天生萬物而唯人為貴,因為人有意識能思維,于天地間最為靈秀,可以認知與把握天道,進而體察與知曉人道,并根據(jù)主觀認識與意愿,依循人道而順應“天道”,以行為主導自己的命運,擔當起對社會的責任。這種意識隨歷史延續(xù)而傳承并發(fā)展,積淀成為以人為本、重視人倫與親情、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人的作用的人文精神。在《周易》經(jīng)傳中,蘊涵著以人為本的意識,凝聚著厚重的人文精神?!兑讉鳌诽岢隽恕叭宋摹边@一概念,認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弼注:“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笨追f達疏:“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圣人當觀視天文,剛?cè)峤诲e,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5]37《易傳》所論及的“人文”,指圣人觀察天文星象,推及人間社會的變化,體認與效法天地之道,以儒家經(jīng)典對人進行教化,純潔美化人的心靈,約束規(guī)范人的行為,培育社會的良風美俗,實現(xiàn)天下的長治久安。

      我認為,《周易》的宗旨是重視人的作用,“推天道”是為了“明人事”,“明人事”既是全書的中心,又是全書的重點所在。洞察天道以知人道,根據(jù)人道而明人事,追求趨利避害的目的,擔當起對于社會的責任,這些理念貫穿于《周易》之中。

      四、以人為本與道德教化

      《周易》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diào)道德關(guān)系人事,而人事則決定成敗,其實質(zhì)是以道德為本。先民稱贊道德高尚的人為君子,君子協(xié)助君主治理國家,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治理著天下百姓,應該率先垂范,成為道德楷模,做到以德服人,實現(xiàn)建功立業(yè)。君子不是天生的,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教化,長期的自我修養(yǎng),才能增進道德,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人世間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君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對君子的贊許充斥于先秦文獻中。《周易》經(jīng)傳稱道君子之德的言論中,隱含著以道德為本位的意識。

      首先,君子有“進德修業(yè)”的人生追求。《乾·上九》:“君子以成德為行?!盵5]17《乾·九三》引孔子語:“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薄熬舆M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盵5]15-16“進德”乃增進道德,“修業(yè)”為成就事業(yè)。只有“進德”,為萬民樹立榜樣,才能“修業(yè)”,為國家建樹事功。其次,君子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自強不息”指君子為實現(xiàn)人生目標,不避艱險,不畏挫折,克難前行,努力進取?!肚は髠鳌罚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盵5]14君子志存高遠而意志堅定,堅韌不拔而百折不撓,一往無前而無所畏懼,奮斗不已而毫不懈怠,矢志不渝而永不停息。再次,君子有“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昂竦螺d物”指襟懷坦蕩,視野寬廣,大度包容,德澤群生。《坤·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5]18君子和悅善良而厚積廣德,風范天下而化育萬民。第四,君子有“剛健篤實”的優(yōu)良品格?!皠偨『V實”指陽剛向上,求真務實,奮發(fā)有為,腳踏實地?!洞笮蟆ゅ鑲鳌罚骸皠偨『V實,輝光,日新其德。”[5]40《家人·象傳》:“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盵5]50《大壯·象傳》:“君子以非禮弗履?!盵5]48君子崇尚賢能,恪守禮義,持之以恒,日新其德。最后君子能自我反省、自我警戒、自我完善?!洞笥小は髠鳌罚骸熬右远魫簱P善,順天休命?!盵5]30《蹇·象傳》:“君子以反身修德?!盵5]51《既濟·象傳》:“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盵5]72《周易》稱道君子的言論,突出道德的作用,寓含深刻的為人之道,其產(chǎn)生的影響是復雜的:一方面,孝敬先祖與敦厚人倫,銘記責任而恪守義務,以具備良好道德為榮,使華夏成為文明禮義之邦和重視綱常倫理的人情大國;一方面,以道德優(yōu)劣褒貶人,重視良好道德的影響,強調(diào)以德服人的施政理念,形成以德治國的人治傳統(tǒng)。王夫之稱:“夫為政者,廉以潔己,慈以愛民,盡其在己者而已?!薄胺虻抡撸缘靡?;政者,自正也。尚政者,不足于德;尚德者,不廢其政:行乎其不容已,而民之化也,俟其誠之至而動也?!盵15]637-638

      《周易》贊許君子之德,強調(diào)道德的重要性,對史學的影響是深刻的,表現(xiàn)在史家的歷史總結(jié)中:一方面,在歷史盛衰的反思中,總是扮演著道德法官的角色,根據(jù)有關(guān)人物的生平行事,對其個人的道德作出評判,宣揚道德對人事的決定作用;一方面,推崇有道德之人,貶斥無道德之人,寓道德教化于歷史總結(jié)中,以增進后人的道德自覺,服務于治國興邦的事業(yè)??鬃幼鳌洞呵铩?,別善惡,寓褒貶,使“亂臣賊子懼”[18],通過對前人道德的評判,隱含對后人的道德教化。司馬遷撰《史記》,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班固編《漢書》,開紀傳體斷代史。紀傳體史逐漸程式化,成為古代史籍中的正史。這種史體以人物為中心,本紀為正統(tǒng)君主的編年體大事記,發(fā)揮著全書總綱的作用;列傳記載各類人物的主要活動,按照皇室宗藩,女后外戚,文臣武將,邊境蠻夷,流寇叛逆的次序,從立傳的標準,到排列的先后,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作用。我認為,紀傳體史以道德論人功過是非,據(jù)道德評人歷史地位,在對人的道德評判中,寓含著道德教化的深意,甚至充斥謹守道德的說教。如陳壽的《三國志》引述時人之語,稱贊邢颙“德行堂堂”[19]382。又以王昶之言宣稱:“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則宗族安之,仁義則鄉(xiāng)黨重之,此行成于內(nèi),名著于外者矣?!盵19]744范曄撰《后漢書》,褒揚仁義,崇尚忠信,贊美孝道,頌揚氣節(jié),推崇正直。王鳴盛指出,《后漢書》“貴德義,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20]下冊。其中《黨錮》《獨行》《逸民》等列傳,“正所以表死節(jié),褒正直,而敘殺身成仁之為美也。而諸列傳中,亦往往見重仁義,貴守節(jié)之意”[20]上冊。南北朝時期的正史,多立“孝義”“孝行”“孝友”等類傳,《魏書》于“孝感”外立“節(jié)義”傳。隋唐時期的正史中,更注重道德的教化?!端鍟酚凇靶⒘x”外立“誠節(jié)”傳,《晉書》立“忠義”傳,宣稱“君父居在三之極,忠孝為百行之先”,人臣應當“全其孝”,“竭其忠”[21]2323。中國古代的其他史籍,同樣注重道德評判,對后人進行道德教化。如袁宏的《后漢紀》認為,荀彧充當企圖篡漢的曹操的謀主,不得善終乃咎由自取,至于歷史地位更無從談起了[22]。習鑿齒以鄙夷的態(tài)度,看待桓溫覬覦非望,編《漢晉春秋》,“以裁正之”[21]2154,維護東晉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袁樞編《通鑒紀事本末》,根據(jù)《資治通鑒》的記載,分為二百三十九個正題,及六十九個附題,按照史事分別組織,分類排纂材料,“每事各自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2]437。《通鑒紀事本末》的史料價值雖然不高,但以“興”“平”“討”“叛”“篡”等作為標題,不僅包含對前人的道德評判,而且寄托對后人的道德教化。諸如此類說明,史家的歷史總結(jié),寓含道德教化的深意,使后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總之,《周易》贊許君子之德,認為道德攸關(guān)人事,而人事決定成敗。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意識,折射出以農(nóng)立國的社會存在,雖然隱含對人的作用的重視,但并不是關(guān)注人的權(quán)利,而是強調(diào)人的責任與義務,此后經(jīng)過歷代相沿相承,形成了以德治國的傳統(tǒng)?!吨芤住分匾暤赖伦饔玫乃枷耄瑢糯穼W的影響是深刻的。在古代史家的歷史考察中,貫穿著對人物的道德評價,寓含著對后人進行教化的深意。

      五、注重實際與切于實用

      《周易》的人文精神,特點是注重實際而切于實用。先民立足現(xiàn)實環(huán)境,尊重客觀事實,著眼現(xiàn)實功用,謀求最佳效果,平和務實而不尚空言?!兑讉鳌纷钤缣岢隽恕爸掠谩钡母拍?,稱圣人“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5]82。又言:“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盵5]87《易傳》所言“致用”,指能為人所用,有著實際的功效。原始落后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活動,使先民重人事而輕鬼神,重現(xiàn)實而輕玄想,重實用而輕思辨;因而擯棄虛幻而崇尚實際,腳踏實地而躬行實踐,質(zhì)樸無華而注重實用,以有無用處為尺度,評判萬事萬物的價值。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籠罩著強烈的務實精神,關(guān)注現(xiàn)實而貼近實際、講求實用而功利至上的思想,主導著人的行為與價值取向,追求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代有其人,創(chuàng)造出諸多領(lǐng)先世界的物質(zhì)文明成就。因為以于世有益或無補為取舍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衡量各種事物,使得世俗的、入世的思想,始終壓倒宗教的、出世的思想,避免了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又以現(xiàn)實為出發(fā)點與關(guān)注點,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坦然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勇敢地戰(zhàn)勝天災人禍,推動著實際問題的解決,使我們祖先以燦爛的文明立于民族之林[23]。然而一方面考察事物,重視求真求實,強調(diào)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疾虛妄而求實用,因貼近社會的需求,有利學術(shù)與實際的結(jié)合,有助于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并取得經(jīng)國濟世之功效;一方面聚焦客觀實際,追求急功近利,崇尚實用價值,專注眼前功效,忽視了長遠利益,不利于認識的深化,弱化了思維的睿智,局限了思想的深度,扼制了思辨哲學的形成,窒息了科學的理論研究,使學術(shù)淪為政治的婢女。

      《周易》注重實際而切于實用,為以史入世而求致用的思想濫觴?!吨芤住贰巴铺斓酪悦魅耸隆钡闹髦?,與史家的入世經(jīng)世而求致用,在思想淵源上是相通的?!兑讉鳌贩Q:“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盵5]40又稱:《周易》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5]90。又言:“神以知來,知以藏往?!盵5]82又引孔子之語稱:“夫《易》,彰往而察來?!盵5]89諸如此類的言論說明,在古代史學萌發(fā)之初,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總結(jié)過去的歷史,既可增長知識,蓄養(yǎng)自身道德;又能教化世人,增進人的素質(zhì);還能認識現(xiàn)實,把握發(fā)展趨勢。古代史家對歷史的總結(jié),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今天以反思昨天,以史入世而服務現(xiàn)實,注重實際而謀求致用,表達治國興邦的社會理想??鬃泳帯洞呵铩?,通過記載史事,以求“撥亂世,反諸正”[24]。司馬遷“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其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11]2735,著紀傳體通史《史記》,總結(jié)上下三千年的盛衰,為治國施政提供歷史鑒戒。杜佑關(guān)注典制的沿革,考察典制與治國興邦的關(guān)系,撰典制體通史《通典》,“征諸人事,將施有政”[25],將政治與史學結(jié)合起來,將以史經(jīng)世推進到新的層次。司馬光認為:“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舍是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故“專取關(guān)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26],成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君主治理國家資鑒。明末清初天下的巨變,推動以史經(jīng)世達到了新的高度。顧炎武考察天下興亡,以匡時濟世為己任,“凡文之不關(guān)于六經(jīng)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27]。其《肇域志》《日知錄》等,往往于事見理,深含著經(jīng)世的旨趣。王夫之認為:“得可資,失亦可資。同可資,異亦可資也?!薄叭粍t治之所資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馭政,則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資;而善取資者,變通以成乎可久?!盵15]954從以史蓄德到以史入世,從以史為鑒到以史資治,從以史經(jīng)世到追求致用,與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歷史總結(jié)中寓含著現(xiàn)實批判,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功利主義的特色。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diào)道德,恪守傳統(tǒng),擔當責任,重視義務?!吨芤住冯m然被稱為圣人言天之書,但關(guān)注的重點卻在人事。將“推天道以明人事”作為《周易》的主旨,極為貼切而又準確,為把握全書思想指出了門徑。我們通過這一門徑,可以看到其推崇道德、重視傳統(tǒng)并強調(diào)責任、崇尚實際而注重實用的觀點,蘊涵著強烈的入世理念,凝聚著厚重的人文精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家關(guān)注人的行為,聚焦于人的活動,立足當下而總結(jié)過去,崇尚實際而求真務實,從人事考察天下興亡,反思歷代的盛衰成敗,以史入世而謀求致用,為君主治理天下提供鑒戒,寓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吨芤住放c古代史學的人文精神,在思想上存在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1]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余敦康.周易的現(xiàn)代解讀[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5.

      [4]張爾田.史微:卷一 [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5.

      [5]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6]王弼,注.老子 [M].北京:中華書局,1954:14.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鄭樵.通志總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

      [9]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2.

      [10]楊向奎.繹史齋學術(shù)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序[M]//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首附.

      [14]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7:77.

      [15]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上冊[M].北京:中國書店,1986:470.

      [17]張湛,注.列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4:12.

      [18]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2715.

      [19]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0]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87.

      [2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袁宏.后漢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2:581.

      [23]龐天佑.論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學者的人文精神[J].武陵學刊,2012(5):59-66.

      [24]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2354.

      [25]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9.

      [26]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M]//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末附.

      [27]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M]//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91.

      (責任編輯:田 皓)

      K204

      A

      1674-9014(2017)05-0069-07

      2017-05-12

      龐天佑,男,湖南益陽人,嶺南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和歷史文獻學。

      猜你喜歡
      天道周易人事
      《周易》古經(jīng)“幽人”詁正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甜甜的“蝴蝶繭”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權(quán)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临潭县| 金秀| 桑日县| 云南省| 许昌市| 酉阳| 万载县| 永和县| 民县| 合水县| 新化县| 怀安县| 平塘县| 广州市| 收藏| 南充市| 缙云县| 玛沁县| 宜宾市| 观塘区| 石阡县| 和顺县| 辰溪县| 清水县| 鞍山市| 夏津县| 离岛区| 高州市| 积石山| 虎林市| 抚州市| 贵南县| 柘荣县| 衡山县| 雷波县| 凤城市| 辛集市| 大城县| 石景山区| 襄樊市|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