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湯燕紅
(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 賀州 524899)
民間機構(gòu)檔案收藏的困境、問題與對策
——以廣西某公司族譜收藏為例
陳 丹 湯燕紅
(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 賀州 524899)
民間收藏是國家文物、檔案收藏的重要補充。但因民間收藏者在管理軟硬件設施方面的缺陷和管理理念上的缺失,導致檔案資料在收藏過程中遭受到諸如蟲蛀、磨損、氧化、受潮、發(fā)霉等損壞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國家應該加強相關的立法和監(jiān)督,積極探索檔案、文物收藏、保護的新模式,同時,民間收藏者更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肩負起文化保護者和傳承者的社會責任。
民間機構(gòu) 檔案收藏 管理困境 對策
“民間收藏檔案,顧名思義,是指民間平頭百姓收藏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一定價值,并具有檔案內(nèi)涵特征的各種原始記錄材料。我國民間收藏檔案的情況自古有之,并形成了相當?shù)囊?guī)模。”[1]26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物質(zh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更加豐富多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文化尋根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個人、社會團體都加入到了民間收藏大軍中,在中國掀起一股民間收藏熱潮。一些企業(yè)、公司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建設自己的企業(yè)文化,也紛紛利用自身財力上的優(yōu)勢在文物,檔案收集領域迅速崛起,成為官方收藏的重要補充。
但是,文物、檔案的收藏遠遠不是純粹的購買和入庫那樣簡單,其中涉及許多技術(shù)性問題,有些特殊品類的收藏涉及的問題甚至還非常專業(yè)。文物、檔案是國家資源,收藏文物、檔案既是保護的手段,也是發(fā)揮其社會文化功能的前提,因此收藏還包括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fā)環(huán)節(jié)。但目前廣大民間收藏者對該問題的認識還很不到位,而政府部門在監(jiān)管上也存在很大的盲區(qū)。
族譜顧名思義就是家族的譜牒,是民間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究竟有多少族譜,沒有人說得清。20世紀90年代前后,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曾經(jīng)為編輯《中國族譜聯(lián)合目錄》,花數(shù)年才獲知約15000種族譜。據(jù)專家們估計,這也只是全部族譜的百分之幾十而已[2]329。從數(shù)量上來看,90%以上的族譜至今仍然散落在民間。族譜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是研究移民史、社會史、人口史等方面問題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族譜收藏在民間收藏中仍占據(jù)著突出的地位。但是,族譜收藏是技術(shù)含量極高的工作,保存、修復、整理、研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專業(yè)人士的參與和專業(yè)設備的投入,以至于稍有不慎就會給收藏品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蓋因民間收藏者收藏族譜檔案的軟硬件設施等條件難以達到相應的技術(shù)標準,因此目前國內(nèi)民間族譜收藏的形勢不容樂觀。
廣西某公司是一家以經(jīng)營建材為主要業(yè)務的實體。出于公司領導的愛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該公司陸續(xù)從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省區(qū)民間收購族譜和文獻資料,截至2010年年底,該公司共收集到自清代前期至民國時期的族譜4800余冊,涉及張、王、李、趙、陳、周、劉、鄧等100多個姓氏,另外少還有許清代地方文獻。這些族譜99%以上為刻印本,其余為手抄本。從時間上看,清代印刷的版本約有1400余冊,約占30%。其中時間最早的是清代順治元年的《李氏族譜》1本(已殘),此外,比較罕見的還有康熙四十四年刻印的三槐堂王氏族譜2冊和乾隆年間刊刻的《鰲魁堂陳氏族譜》5卷4冊,清代《太原堂王氏族譜》2冊(手抄本)。其余的清代族譜主要集中在同治、光緒和宣統(tǒng)年間。民國時期印刷的約3100余冊,約占總數(shù)的66%,當代出版印刷、復印及印刷時間不詳者約200余冊,占0.4%。另外,這些族譜完整成套的并不多,許多姓氏支派只有1本;從保存的品相來看,殘本約占8%,品相一般者占50%,良好者占35%,其余為稍好,約占7%左右。
這些族譜在收集前都散落在民間,其中大部分族譜都因時間久遠和保管不善而殘破,或因頻繁的戰(zhàn)亂、遷移等原因而造成部分遺失,因而保存下來的多為不成套的殘缺本,但公司收購回來后未作技術(shù)性的處理(如殺菌、殺蟲、除塵等)便集中存放。期間除偶爾有領導或朋友參觀外,在十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中基本無人問津。公司也未進行科學的管理,結(jié)果釀成了相當一部分族譜檔案遭到蟲蛀的悲劇。
民間族譜是蘊藏在民間的重要檔案資料。盡管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花大力氣尋訪、征集了大量的族譜進行整理和研究,但當前民間族譜的蘊藏量仍然十分龐大,政府要想在短時間收藏、保護好這筆豐富的文化資源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民間團體和公司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族譜,初衷或許是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并希望借此打造公司、企業(yè)的文化品牌。但是,出資收集到的這些族譜并未在公司、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任何的作用,更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客觀的事實是:這些檔案資料不僅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反而隨企業(yè)經(jīng)營狀況的起伏而浩劫連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業(yè)、公司和民間社團沒有相應的專職的檔案管理人員,所有“管理者”都只是兼職的。所謂“管理工作”僅僅是保管文件柜的鑰匙,這種管理的技術(shù)含量幾乎為零,根本無法滿足專業(yè)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從管理的硬件設施來說,對紙質(zhì)檔案的管理工作需要以科學而有效的物質(zhì)手段和技術(shù)手段為依托。其中,對溫濕度的控制和殺蟲技術(shù)等都是最基本的技術(shù)要求。該公司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夏季多超過30℃,空氣濕度非常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行業(yè)標準《檔案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25—2000)規(guī)定,檔案庫房溫度14℃—24℃,相對濕度45%—60%,采暖期溫度≥14℃,相對濕度≥45%,夏季溫度≤24℃,相對濕度≤60%。在選定溫濕度后,每晝夜溫度波動幅度要求不得大于±2℃,相對濕度不得大于±5%[3]127。但公司對檔案管理的基本常識一無所知,認為只要存放在書柜里就萬事大吉,因此更談不上購買空調(diào)、吸塵器、除濕機和殺蟲設備。筆者通過現(xiàn)場查看發(fā)現(xiàn),這批檔案資料中30%以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蟲蛀,有近30%的檔案因為嚴重遭到蟲蛀而黏在一起,一碰即碎,無法分開。盡管公司采取了某些殺蟲手段,如在文件柜中放置樟腦球,有時還用蚊香熏,但收效甚微。這些蟲還是在文件柜中迅速繁殖、擴散。因此,無論是破損的程度還是破損的速度都十分驚人。此外,由于沒有掌握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收集到的這些檔案都缺少相應的背景資料的說明,給今后的管理和研究造成不便。
針對該公司族譜收藏存在的巨大問題,當務之急需要做好幾點:第一是除塵、殺蟲、消毒;第二是整理、修復;第三是電子掃描,進行數(shù)據(jù)化處理,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使之能盡快在科學研究和開發(fā)中得到利用,否則會造成永遠的遺憾。
鑒于該公司在檔案收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目前民間紙質(zhì)檔案收藏領域頗具代表性,由此也引發(fā)了筆者對民間收藏紙質(zhì)檔案相關問題的思考。
民間檔案是國家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早已成為國際性的共識。因此,國家應該當仁不讓地肩負起保護、管理的職責。為此,要著手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國家應該通過立法,建立起相應法規(guī)對其進行規(guī)范管理。尤其是要針對民間機構(gòu)的檔案收藏出臺相應的法規(guī),對其資質(zhì)條件進行規(guī)定并定期考核。尤其是那些有條件的、收藏規(guī)模較大的機構(gòu)、組織,必須要求其配備專業(yè)的檔案管理人員和相應的硬件設施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對不符合資質(zhì)條件的個人、企業(yè)、組織,可取消其收藏資格。
2.各級檔案局必須加強檔案執(zhí)法,將收藏民間檔案的公司、企業(yè)、個人或其他社會團體納入到監(jiān)管的體系中,充分發(fā)揮檔案局的監(jiān)督、技術(shù)指導職能,定期進行檢查。而各級檔案館也應該加強宣傳、強化民眾的檔案保護意識,普及相應的保護方法,如果有條件,可以對一些有價值的瀕危檔案進行征集,由國家接收。我國《檔案法》第十五條對各級國家檔案館就所保管的檔案應當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進行了規(guī)定,如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逐步實現(xiàn)保管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配置適宜安全保存檔案的專門庫房,配備防盜、防火、防漬、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設施等。這些規(guī)定亦可選擇性地作為規(guī)范民間檔案收藏的參照。
3.國家要加大力度,創(chuàng)新檔案征集——保護模式。當前檔案收集、保護中突出的矛盾是國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民間機構(gòu)則苦于無技術(shù)條件。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采用民間與政府合作的方式。尤其是對類似民間家譜檔案的管理,可以大膽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有效做法,大力推廣檔案寄存制度。讓民間機構(gòu)或個人將檔案存放到有技術(shù)條件的政府建立的檔案館、博物館中,這樣既可降低政府的財政支出,還可以對檔案的所有者有所回報,并使民間檔案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實現(xiàn)多方共贏。
此外,要充分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gòu),對檔案資料進行整理、修復和科學研究。高校和科研機構(gòu)有技術(shù)條件和人才優(yōu)勢,可有效地對檔案資料進行整理、修復。此外,檔案的價值是要通過開放和研究才能得到體現(xiàn),而研究本身也屬于一種高層次的“保護”。
對收藏者來說,除了掌握必要的收藏、管理知識,樹立檔案保護意識外,還要求必須純潔動機,充分認識檔案收藏的重要意義,切不可投機倒把。否則會影響檔案的價值,阻礙檔案資料發(fā)揮社會文化效益。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只靠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長遠來看,建立相應的機制,提升收藏者的素質(zhì),激發(fā)、培養(yǎng)、激勵檔案收藏者的文化自覺是非常必要的。
民間檔案是傳承民間文化和記憶最重要的物質(zhì)手段。盡管民間收藏仍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事實證明,民間的檔案收藏對政府檔案的收藏和檔案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補充,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家政策允許有條件的個人、機構(gòu)在一定范圍內(nèi)收藏文物、檔案,但是政府更應該加強對民間檔案收藏的業(yè)務指導、監(jiān)管工作,并積極探尋新的模式和途徑,在做好檔案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實現(xiàn)國家與企業(yè)和組織的聯(lián)合,共創(chuàng)雙贏局面。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強宣傳力度,提升收藏者的檔案保護意識。收藏不應僅僅被看做一種喜好,而更應該看做一種傳承、保護文化的方式。對于收藏者來說,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身份。選擇了收藏,也就意味著自己必須肩負起文化保護、傳播者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充當文物販子。盡管檔案資料的保護應該做到全社會參與,但收藏者的“文化自覺”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1]孫秀娟.淺議民間收藏檔案[J].陜西檔案,2007(5).
[2]馮爾康.清史史料(上)[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3]所桂萍.檔案保護技術(shù)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Brief Analysis of Private Institutions’Plight and Problems in Archives Collection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Take the Genealogy Collection by a Compan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Chen Dan,Tang Yanhong
(Nanling National Corridor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99,China)
The private archives colle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he archives collection of the state.Due to the defect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management by private collectors and the lack of their management concept,the archives have suffered constant los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on,such as mothbite,abrasion and oxidation,dampness and mildew etc.In allusion to these problems,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supervision,and actively explore a new mode of protection and collection about the archives and cultural relics.At the same time,the private collecto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ir orientation,and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n culture.
private institution;archives collection;management plight;countermeasure
陳丹,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間文化遺產(chǎn);湯燕紅,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少數(shù)民族倫理學。
G273.2
A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