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武氏家族內(nèi)部關系變遷看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的必然性

      2017-03-11 17:22:14
      關鍵詞:武則天

      李 阿 能

      (乾陵博物館,陜西 乾縣 713399)

      從武氏家族內(nèi)部關系變遷看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的必然性

      李 阿 能

      (乾陵博物館,陜西 乾縣 713399)

      目前,學術界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的原因大都歸因于狄仁杰等大臣的勸諫。通過對武氏家族內(nèi)部關系的前后變化及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后裔的才學、品行及在朝中的威信等分析后可知,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是一種必然選擇。

      武氏后裔;武則天;關系變遷;還政李唐;必然性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的原因,歸因于狄仁杰等大臣的勸諫。但筆者通過研讀史料后認為,除大臣勸諫外,還有多方面影響因素,其中一個就是武則天與武氏族人的關系。武則天與其武氏族人關系并不總是十分和睦,且武氏后裔大多才智平庸,并無作為皇儲的合適人選。筆者擬以時間段為線索,以武則天的身份、地位變化為主線,通過對武氏集團內(nèi)部的關系及武氏后裔的才學、品行及在朝中的威信等分析,從而得知武氏后裔不會成為皇位繼承者,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是一種必然選擇。

      一、武則天入宮之前武氏家族成員間的關系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一生有7個孩子?!俺?,士彟娶相里氏,生元慶、元爽。又娶楊氏,生三女:長適越王府功曹賀蘭越石,次則天,次適郭氏”[1]4727。武士彟另外的2個孩子,因為去世的特別早而鮮為人知,只是在唐高祖李淵在世時時人為表武士彟為人“忠節(jié)有余”時略有提及:“士彟在井鉞軍之日,有兩兒患重,以至于沒,亦不赴問,但傷悼而已?!盵2]7252

      據(jù)此可知,武則天實際上是有4個同父異母兄長(2個早亡)、1個同胞姐姐和1個同胞妹妹。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不是武士彟的結發(fā)妻子,而是在其原配相里氏去世后,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由唐高祖李淵親自為其主婚續(xù)娶的正妻①。盡管楊氏出身名門②,身份高貴,但作為續(xù)弦,她并不為武士彟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所喜歡。這一點在武士彟在世時表現(xiàn)得不明顯,史書也鮮有記載。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崩于垂拱殿”[3]6112。武士彟聞訊,哀悼過度,嘔血而死。年僅12歲的武則天和其母、異母兄武元慶、武元爽等護送父親靈柩,長途跋涉返回故里文水處理后事。按照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武士彟去世后,因楊氏無子,原配相里氏所生的武元慶、武元爽不僅會襲得一定的官位,而且還會分得更多的遺產(chǎn)。此時楊氏母女的處境則不容樂觀,如果武氏族人顧及楊氏正妻的身份,或許她與女兒們的生活也相對會有所保障。但據(jù)史書記載,情況恰好相反,武士彟死后,其原配夫人相里氏所生的兩個兒子對楊氏母女百般刁難,經(jīng)常欺負她們。楊氏母女因不堪忍受他們的欺凌而不得不返回長安。

      史載,“士彟卒后,兄子惟良、懷運及元爽等遇楊氏失禮”[1]4727;“士彟卒后,諸子事楊不盡禮”[4]5836。正因如此,“武則天之母楊氏無法再在文水繼續(xù)待下去,便決定帶著女兒返回長安,投靠親戚”[5]98。可想而知,在武士彟去世后,楊氏母女寄人籬下的生活并不好過。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聞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6]26。正是在這種境況與機緣巧合下,武則天得以初次入宮,并說了那句“見天子庸知非?!盵4]3474的無畏豪言。由此可見,楊氏母女因為身份的原因,在很早以前即與相里氏所生的孩子關系不睦[7],只是到了武士彟去世后,相里氏所生的孩子們才毫無顧忌地表現(xiàn)出對她們的不滿。

      二、武則天第一次入宮后武氏家族成員間的關系

      據(jù)文獻記載,從武則天第一次入宮后至貞觀一朝終結,她的身份與職位始終都只是一個五品才人。在古代皇帝的后妃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正一品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二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三品婕妤,九人。正四品美人,九人。正五品才人,九人。正六品寶林,二十七人。正七品御女,二十七人。正八品采女,二十七人?!盵1]2161-2162雖然在才人之下還有81人,但在才人之上尚有31位高階位嬪妃,且同列才人者9人。如此來看,當時身處才人職位的武則天要想贏得皇帝的青睞,確實困難重重?!半m然制度中,才人之下尚有其他寶林、御女、才女等名號,但我們看到更多的例證是才人,才人之下的名號很少見到實例。因為連罪犯家屬的冊封,如李瑗妻、上官婉兒都是直接冊封為才人,很可能才人就是實際嬪妃中最基礎的一個臺階?!盵8]81-82由此說明,武則天在貞觀朝的職位還是非常低的。趙文潤認為,唐太宗之所以會娶武則天,一是因為武則天美貌,二是出于對已故武士彟的懷念,三是出于對楊氏母女相依為命的憐憫[9]1-11。而蒲宣伊、孟憲實通過對武士彟在唐朝的任官經(jīng)歷分析后認為,武士彟雖然是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的元從功臣,但在玄武門事變的整個過程中,其立場并不清楚;從他在貞觀時期的經(jīng)歷估計,他應該是站在朝廷立場上的,因為貞觀時期他的歷官一直走著一個平緩的下坡路[8]83。不管唐太宗內(nèi)心深處是多么不喜歡武士彟,但是武士彟的統(tǒng)戰(zhàn)資格實在是太強硬了③。唐太宗的統(tǒng)戰(zhàn)動作,最后落實在武則天身上。五品才人,不管對于武家而言是多么委屈,皇帝畢竟還是迎娶了武則天,盡管都是表面文章,但是對于遭受太宗朝冷落的武則天而言,這個表面文章的價值很高,至少對她而言,她可以走進皇宮,自食其力地養(yǎng)活自己,而不必再寄人籬下。唐太宗寬宏大量的“皇恩”,武家必須接受。由此來看,武則天在貞觀朝的遭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博弈,她的處境很早就已經(jīng)被安排好了,與才能無關,無論如何努力都只會是一個才人,且在唐太宗去世后需要入寺為尼,了卻余生。

      也正因為如此,此時的武氏集團內(nèi)部的關系依舊保持著此前的狀態(tài)。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繼續(xù)留住長安。所不同的是,在這一段時間里,武則天的姐姐武順④和妹妹武氏相繼出閣,分別嫁給了賀蘭越石和郭孝慎,家里的生活負擔也算減輕了許多,再加上此二人出閣時所獲聘禮,此時楊氏的生活質(zhì)量應該不會太差。

      三、武則天第二次入宮至當皇后后武氏家族成員間的關系

      永徽初,經(jīng)過多方的苦心經(jīng)營與機緣巧合,武則天終于二次入宮,并順勢當上了皇后。史載:

      及則天立為皇后,追贈士彟為司徒、周忠孝王,封楊氏代國夫人。賀蘭越石早卒,封其妻為韓國夫人。尋又加贈士彟為太尉,楊氏改封為榮國夫人。時元慶仕為宗正少卿,元爽為少府少監(jiān),惟良為衛(wèi)尉少卿。榮國夫人恨其疇日薄己,諷皇后抗疏請出元慶等為外職,佯為退讓,其實惡之也。于是元慶為龍州刺史,元爽為濠州刺史,惟良為始州刺史。元慶至州病卒,元爽自濠州又配流振州而死。[1]4727

      《新唐書》、《資治通鑒》等與此記載略同。《資治通鑒》曰:

      后既立,楊氏號榮國夫人,越石妻韓國夫人。惟良自始州長史超遷司衛(wèi)少卿,懷運自瀛州長史遷淄州刺史,元慶自右衛(wèi)郎將為宗正少卿,元爽自安州戶曹累遷少府少監(jiān)。[3]6350

      據(jù)以上史料可知:武則天當皇后后,對她的父母和姐姐進行了多次追贈與封賞,她的兩個異母兄長及侄兒此時也官位頗顯。表面上看武氏集團內(nèi)部團結和睦,但瞬間楊氏即因“恨其疇日薄己”而勸皇后對異母兄長進行外調(diào)。但《資治通鑒》的記載與此略有不同,并為我們提供了又一條線索:“榮國夫人嘗置酒,謂惟良等曰:‘頗憶疇昔之事乎?今日之榮貴復何如?’對曰:‘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瘶s國不悅?!盵3]6350從榮國夫人與武惟良等人的談話中可以看出,武氏子侄對此次的官職調(diào)整非但不領情,而且還有意挑釁——“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豈意以皇后之故……不為榮也”,從而激起了榮國夫人的不悅,至此新仇舊恨一起涌上心頭,最終促使武后作出決斷?!盎屎竽松鲜瑁埑鑫┝嫉葹檫h州刺史,外示謙抑,實惡之也。于是以惟良檢校始州刺史,元慶為龍州刺史,元爽為濠州刺史”[3]6350。梁晉紅在《武則天與她的長兄們》一文中認為:“《資治通鑒》所載的榮國夫人置酒宴請諸兄,應該就是武則天為了請求外調(diào)兄長們的一次打招呼宴會?!盵10]93筆者以為,史書記載較為可信。此時,武后既已貴為皇后,她對父親母親、姐姐及異母兄長的封賞升遷,也屬人之常情。借此不但可以光耀門楣、抬高自己的出身,而且,如果武氏兄妹同心協(xié)力,無疑也可以壯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勢力,更好地鞏固她這來之不易的皇后之位。自古內(nèi)外廷勾結、左右朝政的事例,并不鮮見。因此,此時若排除武氏集團內(nèi)部的不和因素,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武則天是沒有理由將他們?nèi)客庹{(diào)的。因為武則天深知京官與地方官即使官階相同,但對朝廷政局的影響卻是不可同日而語。通過此次談話,讓武則天清醒地意識到:即使自己不計前嫌,給兄長們加官進爵以求助己一臂之力也是徒勞的,他們還和從前一樣,即使給再多的封賞,他們也會以功臣子弟的身份欣然接受,并不會幫自己一分一毫,更不會在自己危難時伸手援助。出于這一層考慮,武則天只能讓形勢倒轉,通過對外戚的“外貶外調(diào)”以獲得朝臣的支持。自古帝王封后最害怕的莫過于外戚專權,此時此舉,既可讓武則天的異母兄長們得到一點教訓,又可以在朝堂上贏得美譽,她何樂不為?最后,“元慶至州,以憂卒。元爽坐事流振州而死”[3]6350。武氏成員內(nèi)部的第一次團聚就這樣不歡而散,草草收場。

      史書載:乾封時,惟良及弟淄州刺史懷運與岳牧集泰山下,于是韓國有女在宮中,帝尤愛幸。后欲并殺之,即導帝幸其母所,惟良等上食,后寘堇焉,賀蘭食之,暴死。后歸罪惟良等,誅之,諷有司改姓“蝮氏”,絕屬籍。元爽緣坐死,家屬投嶺外。[4]5836

      關于魏國夫人在泰山封禪期間的“暴死”,曾有學者認為是武則天所為,目的在于消滅情敵。但梁晉紅通過研究后認為:“若為爭寵殺人,武后首先應殺的是贊德等人,何用拋開她人而殺自己的外甥女呢?”[10]94其中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畢竟魏國夫人和她的母親韓國夫人在處理感情問題上都背叛了武則天,而得幸于唐高宗⑤。武則天是否能夠容忍這種背叛?史料稱,武則天曾歸罪于武惟良等人,改其姓為“蝮”氏,并下令絕屬籍,元爽緣坐死,家屬投嶺外。這種處理結果,無疑是對他們最嚴厲的處罰了,有種此生不復相見的意味。翻閱史書可知,武則天第一次給人改姓,是在與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獲勝之后,為表達自己對二人的憎惡,下令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3]6294。改姓蟒,是說王皇后心如蛇蝎。改姓梟,是說蕭淑妃兇殘狠辣。在這之后的一次下令改姓,是在武則天打算稱帝時。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等起兵反抗失敗后,武則天下令將參與其中的李氏諸王貶為“虺”姓,以示諸王之奸惡。這兩次改姓,對象都是武則天的敵人,可以說武則天與他們有著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而此時武則天將武惟良等武氏親屬改姓“蝮”氏,寓意也并不比他們好。蝮,形聲字,從蟲,從復,復亦聲?!皬汀币鉃椤霸瓨又厣??!跋x”為“蛇”省?!跋x”與“復”結合起來表示“胎生之蛇”。無論武惟良等人是否參與毒殺魏國夫人一事,是不是因為魏國夫人的慘死而受牽連獲此處置,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在此期間被改姓,“絕屬籍”。這種一反常態(tài)的作法對武氏族人來說是一種奇恥大辱,既是對他們?nèi)烁竦奈耆?,也是對種族的徹底否定。又,“懷運兄懷亮早卒,其妻善氏尤不禮于榮國,坐惟良等沒入掖庭,榮國令后以他事束棘鞭之,肉盡見骨而死”[3]6350??梢韵胍?,當時的武則天與她的異母兄長及子侄間的親情關系,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

      武士彟的子侄剛登上歷史舞臺,還來不及展露頭角,就被自己的盲目自大給請出了朝堂。武元慶等死后,為了給父親武士彟的爵位找到合法繼承人,武后“乃以韓國夫人之子敏之為士彟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極、蘭臺太史,襲爵周國公”[1]4728。但這個外甥也并不讓武則天省心:

      敏之韶秀自喜,烝于榮國,挾所愛,佻橫多過失;榮國卒,后出珍幣建佛廬徼福,敏之乾匿自用;司衛(wèi)少卿楊思儉女選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聞其美,強私焉;楊喪未畢,褫衰粗,奏音樂;太平公主往來外家,宮人從者,敏之悉逼亂之。后疊數(shù)怒,至此暴其惡,流雷州,表復故姓。[4]5836

      這條史料直指賀蘭敏之的多條罪行:與外祖母通奸;貪污武則天撥給榮國夫人造佛像追福的珍幣;逼淫未來的太子妃楊氏;在為榮國夫人服喪期間不遵禮制,飲酒作樂;調(diào)戲年幼的太平公主及其隨從宮人。無論哪一條都足以給人留下污濁不堪之印象,“后于是表言敏之前后罪惡,請加竄逐。六月,丙子,敕流雷州,復其本姓。至韶州,以馬韁絞死。朝士坐與敏之交游,流嶺南者甚眾”[3]6367。但《資治通鑒》中的記載或為賀蘭敏之的放蕩、叛逆行為找到了原因:“魏國夫人之死也,上見敏之,悲泣曰:‘向吾出視朝猶無恙,退朝已不救,何倉卒如此!’敏之號哭不對。后聞之,曰:‘此兒疑我!’由是惡之。”[3]6367有學者研究后認為,賀蘭敏之出身高貴,之所以有此舉動,完全是因為對高宗和武后的仇恨。據(jù)《大唐故賀蘭都督墓志并序》載:“金殿異其恩榮,玉堂殊其禮□。既而時移代易,木秀風摧。萋斐且行,薰獲遽改。一遷丹徼,遽變緹灰。大廈不申,小年俄謝。以咸亨二年八月六日,終于韶州之官第,春秋廿有九?!盵11]402或言賀蘭敏之的死與他與武則天的關系不睦有關。

      “敏之死后,自嶺南召還,拜尚衣奉御,襲祖爵周國公。俄遷秘書監(jiān)。”[1]4728在面臨武家的爵位后繼無人之際,武則天不得不暫時將過去的仇恨先放一放,重新調(diào)回了那個對她們母女既不盡禮又不領情的異母兄長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并對其委以重任。此舉也算是武氏家族成員內(nèi)部關系緩和的破冰之舉。在此次回調(diào)過程中,其他的武姓侄兒、侄孫也一一被接回長安,并授予官職?!俺兴眉冗€,擢尚輦奉御,襲周國公,遷秘書監(jiān)、禮部尚書……垂拱初,以春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改納言,代蘇良嗣為文昌左相”[4]5837。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武承嗣的官職變化得非??臁R粋€曾是罪臣出身、被發(fā)配嶺外的人,一下子就飛黃騰達了。屈辱的改姓、絕屬籍,都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錦衣華服、高官厚祿,這一切都是因為武承嗣有一個了不起的皇后姑母。武承嗣的姑母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既可以讓他死,也可以讓他生,如果再像他父親、伯父那樣,他將與他的子孫后代老死在那個人煙稀少的荒蠻之地。面對現(xiàn)實的誘惑,武承嗣沒有理由拒絕,也不得不乖乖地對他的姑母頂禮膜拜,敬若神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妣張氏為宣莊皇后;懿王為光皇帝,妣賈氏為光懿皇后;太武皇帝為神堯皇帝,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為文德圣皇后?;实鄯Q天皇,皇后稱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稱。改元,赦天下”[3]6372。至此,二圣同時臨朝,武家一團和氣。

      四、武則天臨朝稱制后武氏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

      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變故之后,武氏家族成員的人數(shù)已減少許多,那些曾讓武則天不愉快的人和事,都已成為過去,留下的都是對其俯首稱臣之輩。隨著“二圣”臨朝,武則天的地位不斷升高,她的權力開始延伸至內(nèi)外廷的各個角落。這時,她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武家地位,鞏固并壯大她的勢力。史載:

      則天臨朝,追尊士彟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屬,五代祖已下,皆為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以承嗣為禮部尚書。尋除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中,轉春官尚書,依舊知政事。載初元年(公元689年),代蘇良嗣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nèi)史事。[1]4728

      史書又載: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于東都創(chuàng)置武氏七廟,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王子武為睿祖康皇帝,云武氏之先也。后五代祖贈太原靖王居常為嚴祖成皇帝,高祖贈趙肅恭王克己為肅祖章敬皇帝,曾祖贈魏康王儉為烈祖昭安皇帝,祖贈周安成王華為顯祖文穆皇帝,考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隨帝號曰皇后。元慶為梁憲王,元爽為魏德王。又追封伯父及兄弟俱為王,諸姑姊為長公主。于是封承嗣為魏王,元慶子夏官尚書三思為梁王,后從父兄子納言攸寧為建昌王,太子通事舍人攸歸為九江王,司禮卿重規(guī)為高平王,左衛(wèi)親府中郎將載德為潁川王,右衛(wèi)將軍攸暨為千乘王,司農(nóng)卿懿宗為河內(nèi)王,左千牛中郎將嗣宗為臨川王,右衛(wèi)勛二府中郎將攸宜為建安王,尚乘直長攸望為會稽王,太子通事舍人攸緒為安平王,攸止為恒安王。又封承嗣男延基為南陽王,延秀為淮陽王,三思男崇訓為高陽王,崇烈為新安王,后兄子贈陳王承業(yè)男延暉為嗣陳王,延祚為咸安王。[1]4729

      隨著武氏勢力在朝中的不斷壯大,他們對權力的渴望也更加熱切?!俺兴脟L諷則天革命,盡誅皇室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承嗣從父弟三思又盛贊其計,天下于今冤之”[1]4729。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對他二人的行徑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大封其官爵,“俄又賜承嗣實封千戶,仍監(jiān)修國史”[1]4729。據(jù)此,筆者以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及利益的驅使下,武氏姑侄在武則天稱帝一事上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在稱帝及百年之后,由誰來繼承皇統(tǒng)還沒有達成共識。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正月庚辰,當武則天決定改唐為周時,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表明她重建帝國的決心:“大赦,改元曰‘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正月為一月,以周、漢之后為二王后,封舜、禹、湯之后裔為三恪,周、隋同列國,封其嗣。乙未,除唐宗室屬籍?!盵4]89并對李姓諸王進行了大清洗:“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壬午,殺豫章郡王亶。丁亥,殺澤王上金、許王素節(jié)……八月辛亥,殺許王素節(jié)之子璟……辛未,殺南安郡王穎、鄅國公昭及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勛、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志業(yè)、李知言、李玄貞?!盵4]90至九月壬午,一切準備工作皆已停當,武則天遂在神都(洛陽)改“唐”為“周”,加尊號為“圣神皇帝”:

      改國號周。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曰圣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嚴祖成皇帝,妣曰成莊皇后;趙肅恭王曰肅祖章敬皇帝,妣曰章敬皇后;魏義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顯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為王,堂兄為郡王,諸姑姊為長公主,堂姊妹為郡主……十月丁巳,給復并州武興縣百姓,子孫相承如漢豐、沛……己巳,殺許王素節(jié)之子瑛、琪、琬、瓚、瑒、瑗、琛、唐臣……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改唐太廟為享德廟,以武氏七廟為太廟。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幟尚赤。[4]90-91

      武則天通過多年的努力與運籌后,終于實現(xiàn)了她的稱帝夢想。為了獲得有力支持,擴大武氏勢力的影響,武則天稱帝期間曾不計前嫌,授予武氏諸人多種職務,有的甚至官拜宰相,權傾一時?!拔浼易又?,咸樹封建,十余年間,實亦榮極”[1]4730-4731。毫無疑問,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和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一樣,都是夢想著將她的武周帝國一直傳下去,傳至千秋萬代。因此,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武則天的武氏侄兒侄孫對她也都俯首稱臣,竭力逢迎。自武則天稱帝至“神龍政變”,武氏一族都表現(xiàn)出空前的團結景象。但團結的背后,權力的牽絆大過血緣和親情。

      五、武則天晚年立嗣

      如前文所述,武則天稱帝期間,曾對其武氏族人進行了大肆的追封和賞賜,但族人中身居高位且涉及文史要職者卻寥寥無幾。據(jù)史書記載,“承嗣嘗諷則天革命,盡誅皇室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俄又賜承嗣實封千戶,仍監(jiān)修國史”[1]4729;“三思,元慶子也……證圣元年,轉春官尚書,監(jiān)修國史。圣歷元年,檢校內(nèi)史。二年,進拜特進、太子賓客,仍并依舊監(jiān)修國史”[1]4734-4735。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在李旦尚在京城的情況下,“正月,壬辰朔,太后享萬象神宮,以魏王承嗣為亞獻,梁王三思為終獻”[3]6488。這些舉動連在一起,無疑向世人透露出一個信息,女皇百年之后,極有可能傳位于武氏子侄?!俺兴米詾榇萎敒榛蕛?,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則天竟不許”[1]4729。事實上,并非武則天不許。在立皇儲一事上,武則天也確曾有過立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之心,不然也不會在“祭祀”這樣隆重的國家典禮上,讓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之所以未立武氏子嗣為皇儲,是因為朝中重臣岑長倩、格輔元、李昭德、狄仁杰等大臣的反對。其中最具決定性因素的莫過于李昭德上書中提到的“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⑥。

      在中國古代崇尚“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影響下,對于帝王來說皇位傳承重要,但身后事也非常重要。李昭德的話無疑一語驚醒夢中人,女皇在改旗易幟之初,是想要將她的大周帝國傳至千秋萬代的,對此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不計前嫌并大力提拔武氏子侄,立武氏七廟。多年來,武氏子侄百依百順、獻媚討好,也給她營造了一個大家彼此忘卻仇恨的和睦景象??墒聦嵅⒎侨绱恕!叭缫庠辍兴靡圆坏昧榛侍?,怏怏而卒”[1]4729??梢韵胍娢涑兴枚嗄陙韺媚傅淖鹁磁c討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權力,為了皇太子之位,而并非真的一心輔佐姑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

      且武氏諸侄的出身,既非皇統(tǒng),學識也并無過人之處,其作為與品行又屢遭諸大臣彈劾。女皇雖有立嗣之心,也不得不多方權衡,考慮李、武取舍之間的利害得失。據(jù)史書記載,“三思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時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等皆承恩顧。三思與承嗣每折節(jié)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zhí)轡。又贈昌宗詩,盛稱昌宗才貌是王子晉后身,仍令朝士遞相屬和”[1]4735。按官階尊卑,武承嗣、武三思俱為王,且位列宰輔,而張易之、張昌宗只是控鶴監(jiān)、奉宸府里女皇的面首,堂堂宰相為了高官厚祿折節(jié)如此,怎能不被人詬?。俊叭加忠詣t天厭居深宮,又欲與張易之、昌宗等扈從馳騁,以弄其權。乃請創(chuàng)造三陽宮于嵩高山,興泰宮于萬壽山,請則天每歲臨幸,前后工役甚眾,百姓怨之”[1]4735。武三思等只管討好女皇,不管百姓疾苦的作法,也令當時的士人君子反感。試想,一旦武三思等成為統(tǒng)治者,對于整個國家來說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災難,他們的奢靡浪費、揮霍無度將耗盡所有資財。營州之亂⑦時,武則天曾派武三思、武攸暨、武懿宗等人直接或間接參戰(zhàn),本希望為武氏子弟撈取政治資本,以利于他們順利接班。但這些人的表現(xiàn)卻讓人失望,更堅定了武則天還政李唐的決心[12]。且當年因魏國夫人中毒身亡一事,武則天曾歸罪于武元慶、武元爽等人,將他們改姓,絕屬籍,配流嶺南,吃盡苦頭,氣絕而死。如果有一天他們的子嗣當上皇帝,很難相信他們不會因此懷恨在心,大肆殺戮報復。因此,盡管武三思等對女皇孝順有加,可在立嗣這個關乎社稷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上,武則天還是要順天應民,聽取各方意見,考慮周全才好。圣歷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己巳,托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3]6529。廬陵王李顯的召回,給左右搖擺的立嗣難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退位,李顯再次登基,復為唐中宗。至此,大唐基業(yè)重歸李氏。

      六、結 語

      因出身的原因,武則天一生與她的武氏族人之間的關系都不是很融洽,稱帝之前更是一波三折。從父親在世時的受盡寵溺,到父親去世后異母兄長的冷漠欺凌,再到封后后的封賞、拉攏而不被領情,這期間女皇雖竭力忘卻之前的不愉快,盡力緩和她與武氏兄長之間的關系,但收效甚微。在遭遇冷漠與背叛后,他們的所作所為最終激怒了女皇,讓她做出將武氏諸子改姓、外貶以至“絕屬籍”的決定,這大概是武則天與娘家人關系最糟糕的時候了。之后,在賀蘭敏之、武元慶、武元爽等去世后,女皇還是把武氏子侄召回了京城,并對其大加賞賜,人人封侯拜相。經(jīng)歷顛沛流離之苦的武氏子侄對賜予他們高官厚祿、錦衣華服的武則天,一改父輩的作法,處處小心,對武則天奉若神明,竭力討好。他們的謙恭、溫順,以致讓女皇覺得武氏子侄比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更為貼心、聽話。所以,在武則天登基稱帝以后乃至晚年,都有心想要把皇位傳給武承嗣或武三思。但此時武氏子侄的謙敬,更多的是對權力的渴望,而不是已經(jīng)忘卻了屈辱的過往。因此,李昭德、狄仁杰等大臣在立嗣一事上就抓住這一點,從武則天與李武兩家關系的親疏遠近及當時的人心向背等多方面進行勸諫,最終促使女皇做出了迎回廬陵王李顯,傳位李氏子嗣的決定。

      注釋:

      ① 在中國古代,男人的第一任妻子是元配,也叫發(fā)妻.元配死后,男人續(xù)弦,娶的妻子叫繼室,也叫繼配.元配和繼配都屬于正妻.繼妻也是正妻,但對于家族而言,則處于元配之下、側室之上的位置.

      ②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乃隋宗室楊達之女.她與隋文帝楊堅、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huán)一樣,都是弘農(nóng)楊氏族人.

      ③ 這里提到的“武士彟的統(tǒng)戰(zhàn)資格實在是太強硬了”,是指武士彟在荊州任上聽聞唐高祖駕崩后,嘔血而死,所表現(xiàn)出的忠君愛國行為及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見2015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乾陵文化研究(九)》第88頁.

      ④ 《集古錄目唐鄭國夫人武氏碑》:“夫人名順,字(缺一字)則,太原壽陽人.武后之姊,司衛(wèi)卿賀蘭安石(即賀蘭越石——筆者注)之妻.封韓國夫人,追贈鄭國.”

      ⑤ 據(jù)《資治通鑒》卷201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條載:“韓國夫人及其女以后故出入禁中,皆得幸于上.”韓國夫人母女以武則天之故,得以出入宮中.在武則天看來,她們理應投桃報李、更好地幫助自己,鞏固自己在內(nèi)外朝的勢力.她們與武后爭寵,必不能被武后所容忍.

      ⑥ 關于這段資料的記載,詳見《舊唐書》卷87《李昭德傳》.另,《資治通鑒》卷206 則天后圣歷元年(公元698年)載:“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shù)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杰每從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但朱家平在《武則天立嗣考》一文中,對《資治通鑒》中狄仁杰就立嗣一事的勸誡資料進行了否定.究竟孰是孰非,還有待進一步論證.《武則天立嗣考》一文,見《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第57-58頁.

      ⑦ 營州之亂是指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至神功元年(公元696年~公元69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lián)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帶領下,因不滿武周政權統(tǒng)治而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后被武周聯(lián)合后突厥汗國鎮(zhèn)壓.

      [1]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王欽若.冊府元龜[M].周勛初,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李青峰.論武則天稱帝的偶然性[G]//乾陵博物館.乾陵文化研究(九).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6] 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 司海迪.武士彟死亡真相探析[J].山西檔案,2016(3):5-7.

      [8] 蒲宣伊,孟憲實.論武則天初入宮[G]//乾陵博物館.乾陵文化研究(九).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9] 趙文潤.武則天與唐高宗新探[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10] 梁晉紅.武則天與她的長兄們[G]//乾陵博物館.乾陵文化研究(九).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11] 吳剛.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2] 肖愛民,孟慶鑫.略論契丹“營州之亂”對武周立嗣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9-21.

      On Inevitability of WU Zetian′s Return Reign to LI Tang at Her Old Age From Perspective of Interior Relationship Changes of Wu Family

      LI Aneng

      (Qianling Museum, Qian County of Shanxi 713399, China)

      At presen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re prevails an opinion that the reason of WU Zetian′s return reign to LI Tang at her old ag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emonstrations made by DI Renjie and other ministers. Howe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ior relationship changes of Wu family, and the talents, knowledge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WU Chengsi and WU Sansi, as well as their authorities in Court, this paper holds that WU Zetian′s abdication at her old age should be a inevitable choice.

      WU Zetian; offspring of WU family; relationship changes; return reign to LI Tan; inevitability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5.002

      K242.1

      A

      1674-5035(2017)05-0005-08

      2017-04-20

      李阿能(1986-),女,陜西乾縣人,館員,主要從事唐代帝陵文化和唐史研究.

      (責任編輯王治濤)

      猜你喜歡
      武則天
      “離貓為你守四方”——《大云經(jīng)神皇授記義疏》中的武則天
      MYTH AND MECHAS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30
      武則天的遺囑
      公民與法治(2020年9期)2020-05-30 12:45:20
      差點被武則天殺了
      愛你(2016年19期)2016-11-25 21:35:50
      為武則天守陵的61尊石像為何都沒腦袋
      劉曉慶 四演“武則天”
      時代人物(2015年10期)2016-01-20 00:22:10
      武則天陵墓前“無字碑”解讀
      武則天與文化中國
      雕塑《武則天》的一點體會
      雕塑(1999年1期)1999-06-28 05:01:06
      關于武則天評價問題
      讀書(1997年5期)1997-07-15 05:30:12
      丁青县| 左云县| 漯河市| 保康县| 武定县| 大化| 贡嘎县| 阿巴嘎旗| 温州市| 榆社县| 横峰县| 河南省| 广德县| 永春县| 乐安县| 余江县| 铜鼓县| 城步| 奉新县| 花垣县| 昔阳县| 互助| 理塘县| 和平县| 龙口市| 高邮市| 林西县| 呼图壁县| 长葛市| 青川县| 伊金霍洛旗| 临澧县| 古交市| 高邑县| 宣汉县| 全椒县| 柯坪县| 天气| 靖西县| 乌海市|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