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受賄罪客體的再認識
      ——對一個基本理論問題的“老調新彈”

      2017-03-11 21:41:04鄒開亮彭潔璇
      梧州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受賄罪犯罪行為法益

      鄒開亮,彭潔璇

      (1.2.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受賄罪客體的再認識
      ——對一個基本理論問題的“老調新彈”

      鄒開亮1,彭潔璇2

      (1.2.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受賄罪客體屬于犯罪直接客體的范疇。對公共權力含義與特征的正確理解是準確判斷受賄罪客體的邏輯前提?,F(xiàn)有受賄罪客體的大量論說皆存在或多或少不周延性。將受賄罪客體界定為“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更符合受賄犯罪的實際情況,更能夠反映受賄罪的本質屬性,更契合受賄罪犯罪對象范圍不斷拓展的趨勢,也更符合犯罪客體的基本原理。

      受賄罪;犯罪客體;公共權力;再認識

      受賄罪是古今中外職務犯罪的重要范疇,也是實現(xiàn)吏治清廉目標的羈絆之一。受賄罪客體是受賄犯罪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準確認定受賄犯罪行為的關鍵。我國關于受賄罪客體的討論由來已久,但專門研究該課題的論文并不很多,特別是這幾年(1)。現(xiàn)階段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強對貪污腐敗的打擊,深入討論并科學判斷受賄罪的客體,不僅是一個關系到受賄罪研究自洽性的問題,更是涉及到受賄罪立法操作與反腐工作實效的實踐工作。

      一、受賄罪客體再認識的語義基礎:犯罪客體的釋義與分類

      (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受前蘇聯(lián)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刑法學說對犯罪客體的解釋是:“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1]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犯罪客體“社會關系”說受到了國內眾多學者的質疑和挑戰(zhàn)。目前,大多數(shù)觀點是持犯罪客體“法益”說,并將其表述為:“犯罪主體的犯罪活動損害的、為刑法護衛(wèi)的社會主義利益。”[2]243本文亦持“法益”說。

      (二)犯罪客體的分類

      犯罪客體作為刑法所保護之“法益”,因納入刑法領域之“利益”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犯罪客體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和交互性。因此,正確區(qū)分犯罪客體的層次和范圍,就成為揭示各種犯罪行為共性與個性特征的重要基礎。

      1.直接客體、同類客體和一般客體

      根據(jù)規(guī)模的不同,犯罪客體有直接客體、同類客體和一般客體這三類。其中,直接客體是指犯罪行為所直接侵害的某種特定法益;同類客體則為犯罪共同侵害的法益,其可以看作是一類犯罪的共同屬性;一般客體為所有犯罪都侵害的法益[2]284-286。直接客體最能表達特定犯罪的巨大不良影響,披露其內在,是特定犯罪必然侵害的法益,也是區(qū)分此罪和彼罪的重要標準。因此,犯罪客體一般即為直接客體,本文亦采之。具有共同客體的法益,一般都有著較為接近的內在屬性。我國刑法分則按照同分類客體理論,將犯罪分為十大類。一般客體是刑法所保護法益的最高層次,是研究一般犯罪特征的依據(jù)。在我國法律中,犯罪的一般客體即國家、集體、個人的合法權益。

      2.簡單客體與復雜客體

      這是按照犯罪危害到的法益多少而作的劃分。簡單客體的概念是某一犯罪行為僅僅危害到一項特定法益。復雜客體則是一種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法益。在復雜客體中,立法者一般又將那些著重保護的法益稱為主要客體,而將附帶保護的法益稱為次要客體;但是,無論是主要客體抑或次要客體,都屬于直接客體范疇,與某種特定犯罪存在著必然的、直接的、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是該種犯罪必然且直接侵害的具體利益。必須指出的是主要客體和次要客體是相比較而言的,這樣的劃分并不表明重要性以及價值的大小[3]。

      3.確定客體與選擇客體

      這是根據(jù)法益受某種犯罪行為損害的確定程度劃分的。確定客體是具有法律的特殊保護,且必然被特定條款的所列明的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客體。選擇性客體指在刑法其他條款中得到保護,但不一定被本條所規(guī)定的不法行為損害的客體。選擇客體的基本特征有三個方面。第一,選擇客體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第二,犯罪的性質不取決于選擇客體,選擇客體只是涉及到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小,因而進一步影響到量刑;第三,選擇客體的運用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作為支撐[4]。

      二、受賄罪客體再認識的邏輯前提:公共權力的涵義與特征

      受賄罪是一種典型的職務犯罪,細致了解公共權力的含義和特點,這是判斷受賄罪客體的重要前提。

      (一)公共權力的含義

      從古至今,國內外不乏學者對公共權力做出自己的理解。按照學界的普遍觀點,權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行為人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從而對他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5]。而公共權力和權力比較而言,二者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公共權力可以理解為國家權力,它將主權作為最基本的要素,并由國家機關擔任行使主體,這些權力分布在不同的職位并且具有各自的職責。它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演變而產(chǎn)生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社會事務進行處理從而滿足特定的需要[6]。

      (二)公共權力的特征

      1.強制性與權威性

      公共權力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當社會權力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公共權力即具備了產(chǎn)生的條件。公共權力從初始階段就著重強制,并將其視為不可替代的必備要素,認為其在穩(wěn)定各種社會關系中能夠發(fā)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7]。 公共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有多種,例如允許某種行為、禁止某種行為、強制做出某種行為等等,同時它要求對方必須做出不反對的表示,即為接受。所以,公共權力在社會的認知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具有強制力,不允許反對的意見。并且由于公共權力具有強制的意味,自認而然地帶有權威性的色彩。權威性也是權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公共權力的權威性外在表現(xiàn)可以是這樣的:其一,公共權力行使的規(guī)則性。若想實現(xiàn)社會井然有序的良好狀態(tài),必然要避免公共權力的任意行使。要以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來限制公共權力的行使,使得公共權力能具有的法定支撐。其二,公共權力行使的公開性。這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公開。它是指公共權力的行使要在一定程度上可預見。例如,為保障司法的公平公正,審判的公開性是一個重要的保證,但是這也不意味審判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必須毫無保留地向社會公開。

      2.人民性與服務性

      公共權力是由人民授予的。社會契約論有這樣的闡述:國家按照契約的模式得以建立,人們將自己的部分權利奉獻出來成為公共權力的基礎,然后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對公共權力進行行使。所以,公共權力勢必受到人民權利的牽制和影響。此外,隨著社會的演進和不斷發(fā)展,必然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爭端有待我們去解決,而公共權力作為一種調和手段,其因為自身的特性因而具備解決這些矛盾的能力,從而滿足現(xiàn)實需要。由此可見,公共權力帶有服務性的特征,它的服務范圍和領域涵蓋了整個社會,包括這個社會中的任何一員,不論這些成員的角色和身份如何。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公共權力的起源以及價值都與人民密不可分,其深層次的目的就在于捍衛(wèi)人民的權益。公共權力的服務性對于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現(xiàn)階段我國積極地轉變政府職能,致力于打造服務型政府,因而尤其需要重視如何通過運用公共權力更好地為人民和社會服務。

      3.稀缺性與不可交易性

      國家依靠社會成員建立起來,并形成政府;極少數(shù)得以進入政府任職的人則作為社會全體成員的代表來行使公共權力,但是這樣就會產(chǎn)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因為社會全體成員的數(shù)量是極其龐大的,而能夠作為社會的代表進入政府工作的人員只有少數(shù),因此就會出現(xiàn)公共權力的匱乏。此外,公共資源的稀缺性以及人們欲望的無限性之間向來具有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掌握了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人員就有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但是,公共權力帶有公共性的內在屬性,它不能作為一種為私人牟利的交易手段,否則就違背了公共權力的目的,即“解決個人和由個人組成的組織以及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紛爭,滿足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需求”。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就對公共權力的行使做出了限制,其必須在法律的許可下按照法定程序行使;絕對不允許將公共權力和金錢聯(lián)系在一起,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公共權力進行物質交易,不管行為人是否獲得實際的利益,這種行為都不被法律所允許。

      三、受賄罪客體再認識的思辨基礎:國內主要觀點述評

      在刑法理論上,學者們曾先后提出關于受賄罪客體的不同主張,對比研究這些學說,是進一步探討受賄罪客體的思辨基礎。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受賄罪客體的主張大致有四類。

      (一)單一客體說

      單一客體說主張受賄罪的客體是單一的,包含了如下觀點:①國家機關正?;顒诱f;②公務人員職務行為廉潔性說;③國家工作人員公務活動不可交易性說;④國家廉政制度(或公務行為制度)說;⑤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說[8]。分析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盡管它們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又都有可商榷余地:有的混淆了直接客體與同類客體的區(qū)別(如①、④),有的混淆了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的區(qū)別(如⑤),有的混淆了道德性規(guī)范與法律性規(guī)范的區(qū)別(如②),也有的不能解釋“受賄不枉法”以及“受賄對象的一般違法性”等問題,還有的在表達上需斟酌完善,不能恰當體現(xiàn)受賄犯罪的對合特性(如③)。

      (二)復雜客體說

      復雜客體說主張受賄罪的客體是復雜和多元的;受賄罪的直接客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復雜客體說也有如下觀點:①“國家機關正?;顒?社會主義經(jīng)濟正?;顒印闭f;②“國家機關正?;顒?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說;③“國家機關正?;顒?公務人員職務行為廉潔性”說;④“公務人員職務行為廉潔性+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說。筆者認為,復雜客體說雖然也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其理論缺陷也較為明顯。首先,對復雜客體中的單個客體進行分析,仍然存在單一客體說中的部分缺陷。其次,該說也有違“復雜客體”的本意。復雜客體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某一犯罪行為損害到不止一種法益。復雜客體中的多個客體,雖然在重要性程度上可以有區(qū)分,但是無論哪一個客體都應該和犯罪行為有著必然的內部聯(lián)系,并且這些客體都是認定犯罪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上述復雜客體諸說中列舉的所謂“客體組合”,并不能成為所有受賄犯罪行為必然的、直接的、同時的侵害對象。

      (三)選擇性客體說

      選擇性客體說所持觀點是受賄犯罪涉及的客體不止一個,它可以是國家機關或者企事業(yè)單位的日常活動,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有序發(fā)展。對于特定的受賄行為來說,它的客體并不一定涵蓋所有方面[9]。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學說觀點并不是簡單地看待受賄罪,它嘗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受賄罪客體作出新的認識。但是,該主張既有違選擇性客體的基本法理(因為任何選擇性客體都不影響犯罪性質,僅影響量刑。該說則將選擇性客體置于影響犯罪性質的直接客體地位),也背離了研究受賄罪客體的基本初衷。刑法理論認為,基于犯罪行為性質的確定性,任何行為要構成犯罪,必須侵犯刑法所保護的至少一種特定法益,即直接客體;而此種觀點主張受賄罪的直接客體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這等于承認受賄行為的性質是不確定的,也背離了研究受賄罪客體的意義和初衷。

      (四)結構性客體說

      此學說所持的觀點是,受賄罪的客體屬于結構性客體,其包含了基本客體和客體選擇組合。其中,國家機關、集體經(jīng)濟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體公務活動的正常進行以及公務的聲譽為基本客體,與社會經(jīng)濟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選擇組合,形成結構性客體。在對某一受賄案件犯罪構成要件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客體必須具備清晰的結構內容[10]。該說研究角度較為新穎,但支持者寥寥。筆者認為,構成該學說中所謂“結構要素”的各類客體,其作為基本客體或選擇客體的地位同樣存在著“單一客體說”中所闡述的諸多可商榷之處。同時,該學說以不同受賄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作為決定受賄罪客體的決定因素之一的論據(jù),也有違刑法基本法理:受賄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是由每個具體的犯罪情節(jié)所決定的;直接客體的目的在于披露某一犯罪的特性,它不具備揭示所有犯罪對社會的不利影響程度。

      四、受賄罪客體再認識的現(xiàn)實確證: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

      綜上,筆者的觀點是受賄罪客體應屬單一客體。因此,考慮到公共權力的獨特之處,可以對受賄罪的客體作出這樣的定義“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

      (一)“公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客體更契合受賄犯罪的真實情況

      筆者認為,在單一客體說中,“不可收買性”已基本解釋了受賄犯罪的本質,但在詞義說上仍有待斟酌?!笆召I”與“收購”近義,大意是通過某些利益的輸送拉攏人心,從而為自己所用?!笆召I”行為凸顯出買方在行為啟動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受賄犯罪實踐中,公共權力的行使方(持有方)始終處于“賣方”地位,“買方”則只能是作為公共權力行使對象的行政相對人。但是,將公共權力作為“交易對象”而啟動“交易”的“始作俑者”可能是“行賄方(買方)”,此時稱為“收買”倒是貼切;也可能是“受賄方(賣方)”,還可能是作為“中介”的“第三方”(如斡旋受賄罪及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此時稱為“收買”就不甚貼切了。筆者認為,無論是“行賄方” “受賄方”,抑或“第三方”,在其意欲實施針對受賄犯罪立法所保護的特定法益的侵害行為之時,其內心均毫無疑問地將公共權力認定為是“可交易的”,而這正好違背了公共權力“不可交易”之內在特性。因此,將受賄罪的客體表述為“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更符合受賄犯罪的實際情況。

      (二)“公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客體更能體現(xiàn)受賄犯罪的內在屬性

      權力和金錢利益的糾葛是受賄犯罪的實質,但是如前所述,公共權力不允許進行交易,這就決定了它不可以作為“交易客體”被看待,即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持有者)不得“以權換利”,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利換權”,哪怕是“有預謀”的協(xié)商或者“心有靈犀”也不允許;不論“交易雙方”的“對價”在何時、以何種形式實現(xiàn),也不論該“交易”是否使公共權力的行使軌道發(fā)生“偏移”。因此,“不可交易性”更能反映受賄犯罪的本質屬性,也更符合反受賄犯罪的“價值內核”。

      (三)“公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客體更符合受賄犯罪對象范圍日益擴大的態(tài)勢

      受賄犯罪最基本的形式是權力和金錢的交易,但是現(xiàn)在的社會實踐中不少案件不僅僅涉及到金錢等物質利益,還有其他不正當利益作為行賄的手段,它們的“殺傷力”也絲毫不遜色于傳統(tǒng)的財物賄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學界關于擴大受賄犯罪對象范圍立法的呼吁已不絕于耳?!敖灰住钡幕竟δ茉谟谑闺p方實現(xiàn)各自所期望的利益或需求的滿足,其中的“利益”或“需求”可以因人、因地、因時、因境而呈“五彩繽紛”之態(tài)勢。而且,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對于“非物質性利益”的欲望和追求可能日益強烈,受賄犯罪也由傳統(tǒng)的“權·錢交易”轉變?yōu)閷ο蠓秶蟮摹皺唷だ灰住薄C鞔_“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的客體,可以表明一種鮮明態(tài)度:任何組織或個人基于任何形式的利益或需求滿足而與“公共權力”進行“交易”,都是法律所禁止的。

      (四)“公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客體更能展現(xiàn)犯罪客體的基本原理

      前文有過闡述,直接客體的定義是犯罪手段直接損害到的特定法益。盡管受賄犯罪在表面上是以公共權力為侵害對象,但公共權力及其行使對于人們而言并非是一種確定的利益,因為公共權力的濫用可能成為一場災難,故公共權力本身并非法益。只有公共權力的依法行使,即符合其內在特征要求的行使,才是人們的福祉,才能成為一種法益。從最根本的角度來說,受賄罪就是對公共權力不可交易的違反。將“公共權力的不可交易性”作為受賄罪的直接客體,符合犯罪客體的基本原理。

      [注釋]

      (1) 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檢索發(fā)現(xiàn),專門論述“受賄罪客體”問題的論文共有34篇;其中發(fā)表于2011年及以后的僅有5篇。

      [1] 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72.

      [2] 何秉松.刑法教科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243.

      [3] 薛瑞麟.犯罪客體的分類[J].政法論壇,2007(2):152-158.

      [4] 倪懷敏.對受賄罪客體和對象問題的反思與重構[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35-37.

      [5]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198.

      [6] 錢大軍,武紅羽.公共權力的法學闡釋[J].求是學刊,2006(5):65-70.

      [7] 周光輝.論公共權力的強制性[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15-20.

      [8] 呂治平.論受賄罪的客體 [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9] 牛忠志,曾肖斐.犯罪本質視角下貪污罪和受賄罪犯罪客體要件的新解讀[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03-120.

      [10] 韓建國,韋亞力.受賄罪客體新論[J].法學研究,1991(6):29-36.

      Review on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Studying on a Basic Theoretical Issue in a New Perspective

      Zou Kailiang1, Peng Jiexuan2

      (1.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irect criminalobject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ower is the logical premise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 A lot of existing theories on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 have more of less bad ductility. The definition that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 is “the non-tradability of public power”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ribery crime, more suitable to reflect the nature of bribery crime, more agreeabl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object of bribery crime.

      Bribery crime; Criminal object; Public power; Review

      D924.392

      A

      1673-8535(2017)04-0040-06

      2017-05-30

      鄒開亮(1976-),男,江西豐城人,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經(jīng)濟刑法。

      彭潔璇(1993-),女,江西樟樹人,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在讀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

      (責任編輯:覃華巧)

      猜你喜歡
      受賄罪犯罪行為法益
      利用“短信嗅探”技術實施網(wǎng)絡侵財犯罪行為的定性研究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之法益研究
      刑法論叢(2018年3期)2018-10-10 03:35:52
      刑法立法向法益保護原則的體系性回歸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26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日本刑法中的受賄罪
      刑法論叢(2018年4期)2018-05-21 00:44:18
      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
      刑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2-16 08:07:06
      論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
      法制博覽(2018年31期)2018-01-22 16:21:03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的認定
      東南法學(2016年2期)2016-07-01 16:41:31
      論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
      刑法論叢(2016年2期)2016-06-01 12:14:36
      溫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受賄罪、貪污罪
      赤城县| 武隆县| 茶陵县| 鹿泉市| 荣昌县| 桐柏县| 太仆寺旗| 阿坝| 资源县| 禹城市| 荔波县| 伊宁市| 崇信县| 定西市| 武冈市| 扬州市| 芦溪县| 乐东| 资源县| 沂南县| 高青县| 张掖市| 顺平县| 静乐县| 革吉县| 西乌| 南川市| 黄大仙区| 浮梁县| 天门市| 应城市| 仙游县| 玉林市| 福海县| 兴山县| 五大连池市| 砀山县| 淳化县| 油尖旺区| 武隆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