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
面對人類多年的肆意捕殺,動物能不能像過往一樣,進化出防范兇險的能力呢?這其實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科學家曾猜測,野生動物應該能在不斷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中,“升級”自身的防御本領。
直到不久前,美國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海洋中的方頭魚就極有可能已經(jīng)具備了防御人類捕殺的能力——它們將本為防御獵食者的洞穴拓展聯(lián)通,一旦聽見人類捕魚船螺旋槳的聲音,就能進入附近的洞穴躲藏逃避。
雖然科學家目前還無法推測方頭魚進化出這種本領的具體過程,但它們的防范技巧已經(jīng)足夠讓大家興奮。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其他海洋生物也能像方頭魚一樣,進化出這種“在劫能逃”的求生本領。
挑剔的方頭魚
近幾十年來,原本是很多國家的經(jīng)濟魚類——方頭魚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這引起了兩位美國科學家——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肯尼斯·埃布爾和美國海洋漁業(yè)管理司的首席科學家丘吉爾·格蘭姆斯的關(guān)注。他們早就對方頭魚展開研究,一直想從它們的生活習性狀態(tài)入手,找出與它們數(shù)量銳減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
方頭魚體長約90厘米,體重可達30千克,肉質(zhì)細膩鮮美,是一種對生存環(huán)境頗為挑剔的海洋魚類。乍一看,它們的樣子很像鱈魚,只是在頭部后方多了一塊明顯的突出物。
丘吉爾發(fā)現(xiàn),方頭魚對海水溫度的要求很高,只有9℃~19℃的海水才適宜它們繁衍棲息,所以它們一般生活在水深120~270米之間的海水中。受北大西洋環(huán)流濤動的影響,從科德角到北卡羅來納海域(也就是方頭魚在美國的主要棲息水域)的海水溫度,呈兩頭冷、中間溫的狀態(tài),而方頭魚就喜歡徘徊在溫暖的夾層中。
1882年,那里的海水溫度曾發(fā)生陡變,寒冷的海水狂躁涌動,對中間的溫水層形成上下夾擊之勢,給方頭魚帶來了滅頂之災,近60億條方頭魚轉(zhuǎn)瞬之間死亡。當時從北卡羅來納州駛往紐約的輪船,必須穿過面積達到數(shù)千平方千米的死魚海域,輪船的螺旋槳就像絞肉機一樣切割著方頭魚的尸體,在每條船后都會留下一長串雪白的魚肉漿。
大自然真的十分神奇!在人們的擔憂中,方頭魚很快恢復了種群數(shù)量,至1915年,美國的方頭魚捕撈量便達到500萬千克。
打通地道躲避捕殺
隨著方頭魚種族數(shù)量的逐步恢復,這片海域的食物鏈再次變得豐富起來,許多其他魚類也開始慢慢出現(xiàn),吸引了人們的關(guān)注。
就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記者大衛(wèi)·史密斯,在方頭魚聚集的海域拍攝巨型鰻魚時,他竟然發(fā)現(xiàn),方頭魚在它們適宜生存的淺層海底挖掘了縱橫交錯的通道,使部分海底發(fā)生多處塌方,嚴重改變了海底地貌。
方頭魚正在采用鉆地道的方式躲避天敵——雙髻鯊和人類!
得知這個消息的丘吉爾和肯尼斯都不敢相信,雖然方頭魚確實會在較為溫暖的海底用嘴挖掘洞穴,以便產(chǎn)卵或藏身,但洞口一般都只有0.5米長,深度也只有1.5米。它們不是陸地上的群居生物,按常理不可能具備協(xié)同建造巢穴的能力,學會躲避人類捕殺更是需要漫長的進化時間,它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兩位科學家立即決定,動身前往相關(guān)海域,進行實地調(diào)查。
丘吉爾和肯尼斯率領的科學考察組對一片長30千米的海域進行了深潛勘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平均每平方千米的海域竟然有490個方頭魚挖出的洞口,其中近80%的洞穴互聯(lián)互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海底隱身地道。一旦有天敵來犯,方頭魚就可以從某個洞口進入,隨后從其他洞口逃出。
為了進一步驗證初期的觀測結(jié)果,科學家采用了最原始有效的測驗方法——向一個主要洞口灌注色彩鮮艷的顏料,然后觀察顏料溢出的情況。結(jié)果證明,方頭魚真的進化出了打通地道的本領。
不過,捕獵與逃生是所有動物的本能,雖然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方頭魚掌握的新技能,但該技能是否就是為了防御人類捕撈而進化出的本領呢?丘吉爾和肯尼斯希望尋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兩位科學家經(jīng)商議后決定,在20千米長、平均間隔400米的50個方頭魚洞穴出口附近,架設50部水下攝影機、燈光和錄音器,24小時瞄準洞口,仔細觀察方頭魚的行蹤。
經(jīng)過近半年的不間斷觀察,科考組終于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發(fā)現(xiàn),在正常情況下,一對方頭魚居住在一個洞穴中,平均每隔35分鐘就會出去覓食一次,覓食和回洞休息的時間基本相等。一旦水面?zhèn)鱽聿遏~船引擎的聲音,它們便會自動延長休息的時間,而在洞口附近覓食的方頭魚,也會像戰(zhàn)時人類聽到防空警報一樣,迅速返回洞穴……
魚類有那么聰明嗎?
丘吉爾和肯尼斯的研究成果一經(jīng)公布,立即在業(yè)內(nèi)引起了極大反響。有的科學家認為,僅就目前的些許證據(jù),還不能得出某些魚類已經(jīng)進化出防御人類捕食的能力,這明顯超出了魚類的智力水準(僅就目前人類的認識而言);也有的科學家十分認同他們的觀點——既然連病毒、細菌都可以快速地變異進化,使人類的抗生素“無功而返”,那么具有億萬年進化史的魚類當然也可以。表示贊成的科學家還認為,目前全世界都在嚴格執(zhí)行一年兩次的休漁法規(guī),但為什么還是有很多魚類基本滅絕了,而另一些卻仍在繁衍生息?很有可能就是它們在逃生進化方面所表現(xiàn)的差異所致。
如果未來的野生海洋魚類真的能像方頭魚一樣,進化出某些神奇的逃生本領來防御人類的捕殺,那么對于不少吃貨而言,絕對是個壞消息,誰都別想再品嘗它們的美味了。
當然,自然界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異常變化都應當引起我們的極大關(guān)注,既然我們以“地球主人”的身份自居,就應當對自然與未知世界保持執(zhí)著的探索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