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民+謝久祥+李楠
摘 要:為了開發(fā)利用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和地下部位所具有的藥用價值和飼用價值,該研究對測定的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和地下部位化學成分的粗蛋白(凱式定氮法)、粗纖維(酸堿消煮法)、總多酚(Fol in-Ciocalteu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苯酚-硫酸法)、生物堿(分光光度法)成分進行了分析,為長葉微孔草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具有16.71%粗蛋白、17.62%粗纖維、9.78%可溶性糖、60.11mg/g總多酚、26.67mg/g生物堿,地下部位具有9.22%粗蛋白、72.26%粗纖維、7.69%可溶性糖、64.69mg/g總多酚、15.51mg/g生物堿,具有一定的藥用成分和飼用成分。
關鍵詞:長葉微孔草;化學成分;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 S8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80-04
Analysi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hocarpa
Tang Bingmin1 et al.
(1Qinghai Grassland Station,Sining81000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he develop and utilize medicinal value and feeding value of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w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crude protein (Kieldahl method ),crude fiber (method of decomposing in boiling acid and alkali solution),total polyphenol (Fol in - Ciocalteu colorimetric method),soluble sugar (method of extracting in phenol - sulfuric acid),alkaloids (spectrophotometry) in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 contained 9.22% crude protein,16.71% crude fiber,9.78% soluble sugar,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 and alkaloid was 60.11mg/g and 26.67mg/g respectively;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 contained 16.71% crude protein,72.26% crude fiber,7.69% soluble sugar,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 and alkaloid was 64.69mg/g and 15.51mg/g respectively.
Key words:Microula tricocarpa;Chemical composi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1 實驗目的
長葉微孔草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很高的經濟價值及廣泛的應用前景。為長葉微孔草人工培育提供技術支持,有必要對微孔草各部的化學成分進行深入了解,分析其化學成分、藥用價值及營養(yǎng)功能,為合理開發(fā)利用長葉微孔草資源提供依據。
2 研究內容
2.1 實驗地概況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青藏高原長葉微孔草化學成分的實用價值,因而在樣地的選擇上,筆者選擇黃南州河南縣啟龍牧場樣地采集。黃南州河南縣啟龍牧場地處青海省東南部,東臨甘肅省夏河、碌曲縣,南接甘肅省瑪曲縣,西南與本省瑪沁縣、同德縣毗連,北與澤庫縣相鄰,處于青甘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青海省南大門之稱。全縣總面積6 997.45km2,海拔3 600m。河南縣地勢總趨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3 600m以上,最高海拔4 539m,最低海拔3 168m,高差1 317m。
2.2 實驗測定方法與手段
2.2.1 取樣方法 自返青后開始,于7—8月集中采樣1次,取樣時,在采樣地用采集工具挖取長葉微孔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2.2.2 粉碎及保存方法 (1)在實驗室內對長葉微孔草進行陰干。(2)對長葉微孔草的地上和地下部位進行分離,分別裝在自封袋中。(3)用粉碎機把長葉微孔草地上和地下部位粉碎成沫狀,分別裝在自封袋中。(4)把地上和地下部位的粉沫放到冰箱進行冷凍,保持成分。
2.2.3 測定方法 測定粗蛋白成分采用凱式定氮法。測定粗纖維成分采用酸堿消煮法。測定可溶性糖成分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總多酚成分采用Fol in-Ciocalteu比色法測定。測定生物堿成分采用分光光度法。
3 結果與分析
3.1 粗蛋白成分分析 由表1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1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167 1,標準差:0.005 4,均值的標準誤:0.003 2。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1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092 2,標準差:0.004 3,均值的標準誤0.002 5。由表2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0.366,P=0.578>0.05,表明兩組樣本的粗蛋白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18.506,df=4,P=0.000<0.05,2個樣本的粗蛋白含量存在差異,即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高于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
3.2 粗纖維成分分析 由表3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176 3,標準差為0.015 2,均值的標準誤為0.008 7。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722 6,標準差為0.000 0,均值的標準誤為0.000 0。由表4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7.316,P=0.054>0.05,表明兩組樣本的粗纖維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62.114,df=4,P=0.000<0.05,兩個樣本的粗纖維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即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纖維含量低于地下部位粗纖維含量。
由表3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1763,標準差為:0.0152,均值的標準誤為:0.0087。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7226,標準差為:0.0000,均值的標準誤為0.0000。
由表4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7.316,P=0.054>0.05,表明兩組樣本的粗纖維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62.114,df=4,P=0.000<0.05,兩個樣本的粗纖維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即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纖維含量低于地下部位粗纖維含量。
3.3 可溶性糖成分分析 由表5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5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097 8,標準差為0.002 1,均值的標準誤為0.001 2。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5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769 6,標準差為0.005 4,均值的標準誤為0.003 1。由表6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2.598,P=0.182>0.05,表明兩組樣本的可溶性糖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6.205,df=4,P=0.003<0.05,2個樣本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即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地下部位可溶性糖含量。
3.4 總多酚成分分析 由表7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7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004 6,標準差為:0.000 5,均值的標準誤為:0.000 3。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7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0.004 9,標準差為:0.000 1,均值的標準誤為0.000 05。由表8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2.496,P=0.189>0.05,表明兩組樣本的總多酚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1.309,df=4,P=0.261>0.05,2個樣本的總多酚含量不存在差異。
3.5 生物堿成分分析 由表9可得: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9中,1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26.670 0,標準差為0.343 6,均值的標準誤為0.198 4。長葉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9中,2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質含量)均值為15.508 1,標準差為1.147 3,均值的標準誤為0.662 4。由表10可得: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F=2.271,P=0.206>0.05,表明兩組樣本的生物堿含量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齊性的假設。然后看t檢驗t=16.141,df=4,P=0.000<0.05,兩個樣本的生物堿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即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生物堿含量高于地下部位生物堿含量。
4 結論
本試驗采用了凱式定氮法測定粗蛋白含量、酸堿消煮法測定粗纖維含量、Folin-Ciocalteu比色法測定總多酚含量、苯酚-硫酸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分光光度法測定生物堿含量。
試驗得出長葉微孔草地上部位和地下部位分別具有粗蛋白、粗纖維、可溶性糖、總多酚、生物堿成分,得到地上部位粗蛋白、粗纖維、可溶性糖、總多酚、生物堿的含量分別為:16.71%、17.62%、9.78%、60.11mg/g、26.67mg/g,地下部位粗蛋白、粗纖維、可溶性糖、總多酚、生物堿的含量分別為:9.22±0.58%、72.26%、7.69%、64.69mg/g、15.51mg/g。
這些研究結果為長葉微孔草的化學成分、開展長葉微孔草的藥理藥效學研究、飼用保健營養(yǎng)研究、建立長葉微孔草及其制品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而深入開發(fā)利用長葉微孔草資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植物研究所.青海經濟植物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80.
[2]王欣,任繼周,郭朝霞,等.微孔草的特征及利用價值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3(5):2472-2451.
[3]張健深.阿壩州草地微孔草資源調查報告[J].四川草原,1995(l):11-16.
[4]李京民,王靜萍,于鳳蘭.微孔草油中脂肪酸的分離與鑒定[J].植物學報,1989,31(1):50-53.
[5]李茂言,何利城.微孔草總油對大白鼠血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9(增刊):135.
[6]安承熙.微孔草的開發(fā)前景研究[J].青??萍?,1998,5(2):46-30.
[7]閻殿海,馬曉崗,謝德慶.野生藥用植物微孔草籽粒特性的研究[C]//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118-119.
[8]張健琛,王元富.阿壩州草地微孔草資源調查報告[J].四川草原,1995,11(1):12-16.
[9]李東,孫健,元珊,等.我國野生微孔草油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1995,48(4):9-10.
[10]羅光榮,鄧永昌.微孔草秸稈飼喂藏羊試驗[J].四川草原,2001(2):56-5
[11]肖正春,張廣倫.微孔草的調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1989(1):1-4.
[12]張健琛.微孔草生物學特性研究[J].四川草原,1997(1):14-17.
[13]王欽,任繼周,郭朝霞,等.微孔草特征及利用價值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247-251.
[14]韓發(fā),程大志,師生波,等.我國優(yōu)質野生植物微孔草資源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5):5-9.
[15]肖正春,張廣倫.微孔草的調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1989(1):1-4.
[16]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經濟植物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80-481.
[17]李元華,張新躍.微孔草開發(fā)利用的研究[J].四川草原,2004(9):25-28.
[18]韓發(fā),程大志,師生波,等.青藏高原優(yōu)質野生油料植物資源——微孔草的生物學特性及開發(fā)利用價值研究[C]//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007.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5511-2008谷物和豆類氮含量測定和粗蛋白質含量計算凱氏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0]鄒琪.植物生理學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76-77.
[21]田樹革,魏玉龍,劉宏炳,等.Folin-Ciocalteu比色法測定石榴不同部位總多酚的含量[J].光譜實驗室,2009,26(2):342-344.
[22]田文禮,孫麗萍,董捷,等.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J].食品科學,2007,28(2):258-260.
[23]劉清,李玉,姚惠源.大麥提取物的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7,28(2):131-133.
[24]劉碩謙,劉仲華,黃建安.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水皂角總多酚的含量[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3,(6):76-77.
[25]程華,余龍江,胡瓊月,等.分光光度法測定巖黃連不同部位總生物堿的含量[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3):364-365.
[26]康愛民,龍瑞軍,師尚禮,等.苜蓿的營養(yǎng)與飼用價值[J].草原與草坪,2002(3):31-32.
[27]李超,等.天麻化學成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8]楊敏,李隆云,楊水平,等.青蒿生育期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動態(tài)變化[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2):260-261.
[29]宋曉凱,劉謙光,耿征,等.西洋參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測定[J].西北藥學雜志,1996,11(6):247-249.
[30]楊利.萱草屬植物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品質評價[D].吉林:吉林農業(yè)大學,2014.
[31]周媛,喻玲玲,李新蘭,等.苧麻葉中總多酚的含量測定[J].食品科技,2009,34(4):193-197.
[32]李彩東.珠子草總多酚含量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4):440-442.
[33]陳軍,蔡寶昌,沈春云,等.馬錢子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6):468-471.
[34]李方群,劉金榮,王魯石,等.維藥白刺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6):76-78.
[35]高倩.黃連須中生物堿含量測定及分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