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政
賞石理念
抽閑暇的時間
用可用的資金
投入有限的精力
收藏喜歡的石頭
玩出自己的風格
享受人生的快樂
主編簡介:
《石緣》主編然森(網名石癡),愛石成癡,任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收藏家協會奇石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奇石》雜志臨汾通聯站站長、藏石名家。收藏的奇石“高僧”、“金山”、“權為民所用”等作品,先后在全國各地石展中獲金獎。
愛石十多年,藏石近千方,沒有石種門第之見?,F整理遴選藏品集結成書,梳理亦或是回味,愿請石界同好多多指導,共同提升。
組織單位:香港翡翠實業(yè)有限公司
策劃設計:《中華奇石》雜志社
出版發(fā)行:西泠印社出版社
佛教的核心和精髓是緣起性空,因此人世間以及出世間的一切行為、活動、現象,都無不體現著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人類的所有活動包括生活、喜好、收藏、鑒賞、旅游、讀書、體育鍛煉等等,都是無量因緣聚合之產物。每一種活動都映照著緣起性空的諦理。作為以收藏和鑒賞為主、并從鑒賞中感悟一些事理的奇石賞玩,更是從自然中吸吮生命或社會變化的些許義理,以之滋養(yǎng)或者填充人生中精神部分的需求。
石癡(筆名)先生是我的一位好友,熱愛自然,心向山水,長期以來為奇石所攝所撼,走遍名山大川,心如頑石般堅強,收集了大量奇異之石,視如子女。他親自為這些奇石精心拍照,并將“佳麗”三千之“芳顏”匯于一書,起名《石緣》,由西泠印社出版,將大自然對人類思維的啟發(fā)匯集起來。
《石緣》薈萃了數百塊奇異造型的石頭,石癡先生根據每一塊石頭所傳遞的精神內涵、思想意蘊以及朦朦朧朧的感覺,將這些石頭分門別類地劃分為十個篇章,分別以“紅色記憶”、“人說山西好風光”、“江山多嬌”、“家和萬事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民以食為天”、“龍鳳呈祥”、“佛在我心”、“生生不息”、“以人為本”進行命名。書名起“石緣”,首先說的是石癡先生對石頭之情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石頭真的成為我生命中的旅伴、精神上的摯友,我真切地感覺到自己須臾都離不開它了。每當走進奇石的世界,我就會感覺到,童年時代那純真的清風撲面吹來,空氣也猶如清甜的山泉,讓我神清氣爽?!薄皩な厥?,賞石,充實了我的業(yè)余生活,讓我生命的風帆鼓蕩生氣,飽滿而快樂?!?/p>
作為一本書的讀者,作為一位朋友,作為一名鑒賞者,我對書中的每一塊石頭都感到是一種思想意蘊的積聚,每一塊石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傳達了一個信號。不管是天然“石緣”二石,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湖紅船”、“九曲黃河”、“歷山紅葉”、“米芾拜石”、“壺口瀑布”、“秦淮云煙”、“樓蘭遺韻”、“匯通天下”、“福滿乾坤”、“哺幼”、“望月思鄉(xiāng)”、“心中有佛”、“輪回”、“靜聽石語”、“打開心鎖”、“大形至簡”、“禪心”、“慈航普度”、“江山如此多嬌”等等,無不是一種思想精神的傳達和表述。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傳聲筒,就是一部無字書,每時每刻都在表達著大自然本身的深意,只是我們人類的心念太粗太重,絲毫沒有感覺到宇宙給予我們的啟迪。只有心念十分細致的人,以敏銳的感官和與自然相通的心地、器識,才能感受到那種無處不在的密碼。每一塊石頭都是佛語佛意,表達著深厚的思想,傳遞著般若諦理。
“石緣”的另一個意義在于重在以石道“緣”?!熬墶笔俏覀兯幨澜绲谋厝恍砸?guī)律,也是人類認識世間和出世間的根本途徑。無論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還是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世界、東方藥師佛琉璃光世界、彌勒兜率凈土以及十方三世諸佛所建凈土,宇宙乃萬緣之合,無論石頭、樹木、河流、礦藏,以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含靈器物,無不是無量因和無量緣和合、組合而拼湊組裝而成的,都是合成品、組合物,其共同的特性就是都沒有自性,都是合成的,都是一種“假有”,也可視為“幻有”,即本性空幻虛假,而在相狀上表現為有形有相,虛幻有,畢竟空。這是佛陀釋迦牟尼于二千五百多年前菩提樹下揭示的宇宦間原本就存在的規(guī)律。
每一塊石頭,就其體性來說,都是各種礦物質、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石頭會由大變小,由小變無,最后變?yōu)樯惩?。而沙土的凝滯和合,又變?yōu)槭^,體形不同,變化不已,空幻無常,本無自性。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開篇以神話形式介紹作品的由來,說女媧煉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補天,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余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一僧一道見它形體可愛,攜其下凡。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空空道人路過,見石上刻錄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寫下來傳世。輾轉傳到曹雪芹手中,經他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書。
孫悟空就是我國石頭崇拜文化的一個文學形象,從一塊具有靈氣的石頭中降生,體現了石頭具有母體的生殖功能。我國關于石頭崇拜的文化傳統由來已久,《淮南子·修務訓》即稱:“禹生于石?!薄稘h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又稱禹的兒子啟也生于石: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庇硖?,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日:
“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石頭不但可以補天,還可以治水。而石頭的傳說也一直被華夏民族視為人類苦難的拯救者,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業(yè)者,美好未來的開拓者。作者有意賦予這個藝術形象以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們民族形成了一種喜愛以石頭為象征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莊子宣稱:“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莊子·秋水》)我國宋代著名畫家米芾也以癖性好石著稱。宋《高僧傳》卷九《唐南岳石頭山希遷禪師》稱,唐高僧希遷,師事六祖慧能高徒行思。天寶初,居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其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石頭成了他們表現自身桀驁不馴,剛強不屈的思想品格的化身。石頭還意味著情深意堅。如《文選》晉代潘安仁《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唐代杜牧《樊川集》卷二《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鎮(zhèn)全蜀》詩:“同心真石友,寫恨蔑河梁”。
佛教重要經典《楞嚴經》里,就記載著有情世界眾生與無情之器世間萬物相互轉化的事實。人類思維應當跳出世間傳統的迷執(zhí)觀,以慧眼佛眼觀宇宙世界,將浩瀚的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納入草芥之中,一芥含攝三千大千世界。這或許是石癡先生和他的《石緣》帶給人們深遠又深遠的思考。因此,石頭也演繹著佛法。宇宙萬法,無不是佛法,而佛法無不是宇宙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