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鳳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積累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而積累的“三大法寶”就是觀察、體驗和閱讀。
一、觀察
魯迅先生曾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矛盾談寫作時也指出:“為初學者設想,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觀察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定向觀察,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調(diào)動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嘴巴一齊工作。認真觀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動物、植物、靜物),引導學生做到不但觀察形態(tài),聽音響,辨別味道,而且感覺事物的冷暖,將這些感覺,構成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
我在教學作文《我學會了 》,寫“我學會了番茄炒蛋”時,指導學生看——看過程、看火、看食材、看調(diào)料等等;聞——聞聞新鮮食材的味道、半成品的味道、成品的味道;聽——切番茄的聲音、打雞蛋的聲音、炒菜的聲音、大家對菜的評價;嘗——品嘗番茄炒蛋的味道。這樣,經(jīng)過細致的觀察,材料有了,這就為下一步的作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我布置“愛心”作業(yè)——幫媽媽洗一次腳,學生細致觀察到媽媽的腳粗糙了,起繭了,趾甲長了也沒時間剪,用心感受到了母親的辛勞。在班上舉行各種游戲活動時,指導學生觀察同學們的動作、神態(tài),認真聽聽他們都說了什么,揣摩一下他們心里會怎么想,并及時記錄下來。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天接送的家長們,烈日炎炎下,他們有什么表現(xiàn)?陰雨中,他們又是怎樣的一副表情?學生們每天都置身于大自然和社會之中,日月星辰、風霜雨雪、江河湖海、花草樹木、街頭巷尾、百花超市……讓學生仔細觀察、用心揣摩,長此以往,他們會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生活中最生動、最形象、最有活力的素材積累起來,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xiàn)象。
二、體驗
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走出校園,去擁抱自然。爬山戲水,看日出日落,觀花開花謝,聽蟲鳴蛙叫,嗅花香聞草味……讓學生在觀察、聆聽、欣賞、感悟、思考中,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體會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萌生無盡的遐想。再比如,帶領學生放風箏、捉迷藏、野炊、旅行,收獲快樂,留下回憶。讓學生多關注父母每天所做的事,體會父母的勞作之苦,激發(fā)感恩之情。鼓勵學生學會洗衣做飯、整理內(nèi)務、打掃房間,體會勞動的樂趣。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做“張冠李戴”、“盲人擊鼓”、“恐怖的竹子”、“張飛穿針”“夾豆子比賽”等游戲;進行“吸管戳土豆”“雞蛋浮起來了”“巧辨生熟雞蛋”等科學小實驗;還舉辦了“護蛋大行動”、“我當了一回畢昇”等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動手、動口、操作、思考,再寫出親身體會,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
三、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典范性強,是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nèi)的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guī)律?!胺e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我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閱讀的條件。我們在班內(nèi)設了一個圖書角,發(fā)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幾本書與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換。這樣就解決了書源,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好書可看。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晨讀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yōu)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fā)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yōu)美、情節(jié)感人的詩詞文章。規(guī)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美文”熏陶,積累語言,把積累的好詞佳句、片段,分門別類地摘抄在積累本上,并在后面寫上一點感想或是模仿一個小片段,時時去翻閱。這樣時間久了,用得多了,就會熟記于心,最終把積累來的東西變成自己頭腦中的東西。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