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一千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柳永仕途失意,離別都城時,撰以詩文表達離愁別緒。“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寫到。這樣的景致,在今人看來,似乎很難和黃河或開封聯(lián)想到一起。然而,這恰恰是當年黃河流域最負盛名的國際都市——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寫照。
錢鐘書先生曾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并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說,都得說到宋代?!弊鳛橹袊鴼v史上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之一,宋代的文化藝術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宋佚名《韓熙載夜宴圖》之“觀舞”。
想要走進宋代的生活,沒有什么比直接目睹繪畫更為直觀的了。在藝術研究領域,這種結合歷史、文化的解讀方式被稱為圖像學。
20世紀中期,美國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曾經(jīng)給圖像學做過這樣一段描述:圖像學是一種基于綜合而非分析的研究方法?!叭绻胝页鰣D像作品的內在意義,藝術史學者就必須盡可能地運用于某件圖像作品,或某組圖像作品的內含意義相關的文化史料,去檢驗他所認為的那件圖像作品的象征意義。正是在尋求象征意義時,人文科學的各學科在一個平等的水平上匯合,而不是互相充當奴仆?!?/p>
《中華圖像文化史(宋代卷)》就從圖像學的角度,展示了圖像與多種人文學科相匯合的魅力,讓流傳千年的宋代圖像藝術成為了一把打開當時社會生活的鑰匙。
通常意義上,人們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劃定在晚清鴉片戰(zhàn)爭之后。然而,歷史本身是一個過程,勢必要經(jīng)歷漫長的發(fā)展變化。
很多史學研究者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被判斷為近世的一個時期,是因為直到宋代,中國才出現(xiàn)貴族政治的崩潰,君主獨裁政治得以確立,平民文化昌盛,庶民地位得到提高。這一切也是宋代圖像文化發(fā)達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庭戲嬰圖》是南宋畫家創(chuàng)作的一幅風俗畫,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皨霊驁D”這一題材的圖像在兩宋均十分流行,這與朝廷對人口增長的希望以及人們對于多子多孫的渴求密切相關。每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其背后都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北宋初年,由于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jù),年年內戰(zhàn)的局面剛剛結束,從太祖趙匡胤開始,便尤其注重與民修養(yǎng)生息。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全國戶數(shù)達到2000萬余戶,這是目前北宋最高戶數(shù)的記載。按照每戶平均五口半計算,再加上7%未列入統(tǒng)計范圍的戶數(shù),這一時期約有2200萬余戶,全國總共人口超過1.2億人。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北宋后期是清代乾隆朝之前中國人口最多的時期。
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大型城市也逐漸增多,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北宋都城開封人口超過一百萬。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市發(fā)展逐漸超過了北宋汴京,例如,南宋末年臨安有39萬戶,人口120萬,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都會。
繁榮的經(jīng)濟拓展了人們生活的維度,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同以往。時間方面,北宋開封的夜市經(jīng)營時間被允許延長到三更甚至四更。在《鐵圍山叢談》當中,作者以“人物嘈雜,燈火照天,每至四鼓罷”,來描述開封街頭的景象。
空間方面,北宋的城鄉(xiāng)之界日漸模糊,新型的商業(yè)區(qū)——鎮(zhèn)市和草市陸續(xù)出現(xiàn)。關于集鎮(zhèn)生活的風俗畫,也成為了宋代文人的重要創(chuàng)作題材。
宋代最膾炙人口的風俗畫當屬《清明上河圖》莫屬,畫中不僅有表現(xiàn)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同時也隱藏了很多“不和諧”但卻真實的元素。
例如,既畫了鱗次櫛比的建筑、恢弘的街景、繁忙的市井生活以及宏偉華麗的城樓、彩樓,也畫了荒郊中簡陋的農(nóng)舍,而且茅舍多于瓦房。畫中覓食的野豬,至少在七只以上,雖然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豬肉不可少,但在首都繁華的街道上,出現(xiàn)一群臟兮兮的豬,這與大宋帝國首都該有的衛(wèi)生與秩序標準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會受到一般執(zhí)政者的好評。
南宋佚名《小庭戲嬰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6厘米,橫2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城門東邊護城河一代,張擇端還集中畫了四個乞丐,第一位是殘疾人,坐在地上;第二個與第三個是一大一小兩個孩子;第四個是一個失去雙臂的乞丐。乞討現(xiàn)象在哪個時代都有,宋徽宗即位初期,曾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慈善”制度,如建居養(yǎng)院照顧鰥寡孤獨者,建安濟坊收養(yǎng)貧病交迫者,建漏澤園安葬貧無葬地者,但真正獲得實惠的人少之又少。
宣和二年(1120年),官方記載,汴京一次賑濟的貧民乞丐多達兩萬兩千人。雖然客觀情況如此,但在宋代著名的風俗畫家筆下是看不到這一類題材的,他們創(chuàng)作的更多是以勞動者、小市民和兒童生活為題材的風俗。如朱銳的《春社醉歸圖》,李唐的《雪天運糧圖》以及蘇漢臣的《漁村聚樂圖》等。這些畫因粉飾太平而受到統(tǒng)治者的喜愛。相反張擇端敢于直面現(xiàn)實,揭露社會陰暗面要有巨大的勇氣,可謂“畫諫”。
“發(fā)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边@是北宋文人蘇軾在藝術審美上提出的見解,在當時文人群體中頗受歡迎。宋代文人,在審美上講求簡與淡,這與佛教禪宗不無關系。
宋朝的統(tǒng)治者認為佛道儒三教各有用途,“三教一也”,主張“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以儒治世”。而文人們,也喜讀佛典,禪宗基本經(jīng)典《壇經(jīng)》在藝術觀念上,也對宋代文人畫、寫意畫、水墨畫、禪畫、書法以及工藝美術等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的文人寫意畫就成熟于宋代。蘇軾還常以居士自稱。
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蕭翼賺蘭亭圖》(P32)中繪制了一把高坐椅子,它以樹枝和藤條制作,古樸滄然,是當時僧侶參禪打坐的坐具,后世也稱之為禪椅。這種家具的設計意趣,在南宋時《張勝溫畫卷》中的初祖達摩大師與四祖道信大師所坐的樹枝椅上也得到了體現(xiàn)。
“簡淡”的風格,也與宋代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節(jié)儉風尚不無關系。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詔:“宮殿苑囿,下至皇親、臣庶第宅,勿以五彩為飾。”這種簡樸作風是自上而下貫徹的,以修建陵墓為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很早就開始給自己修墓,如秦始皇13歲即位后就給自己修墳,康熙8歲繼位不久就給自己建陵。通常是皇帝不死,皇陵工程就不能竣工。這樣下來,陵墓之豪華可想而知。而宋朝規(guī)定,皇帝生前不能建造陵墓,皇帝死后,僅有七個月時間建造陵墓,因此宋代皇陵之簡樸在歷史上是少見的,與漢唐那種以山為陵的氣派根本無法相比。
然而,“簡淡”不等同于“簡單”。在宋代文人眼中,天地萬物不只有聲色之美,更關乎人生之道,人們可以從自然審美中獲得理性智慧。宋代理學所倡導的“格物致知”,就使得宋代的文人善于對天地萬物蘊含的“理”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與體悟,并使之成為藝術。
更進一步,宋代文人畫還在有限的畫面中寄托了很多“畫外之音”。在文人畫中,山水、花鳥不僅僅是自然景物,還是圖像作者書法人品、修養(yǎng)、情感的載體。有學者甚至認為,宋代的文人畫為了表現(xiàn)某種“理”,而刻意尋求一個合適的象征物,這種途徑的創(chuàng)作不免使象征帶上了明顯的斧鑿之痕。
這種理趣有時是一種趣味,有時也會起到托物言志的作用。例如,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普遍的說法認為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五代十國時的南唐,是南唐后主李煜,為了刺探韓熙載生活虛實,而派畫師顧閎中前往韓府所作的“諜報畫”。然而,這其中卻有很多禁不住推敲的地方。
首先,《韓熙載夜宴圖》中單出場人物就有四十余人,“諜報畫”講求準確、快速,在短時間內,僅憑耳聞目睹幾乎難以實現(xiàn)。徐悲鴻算是我國現(xiàn)代畫家中造型能力最為精湛的畫家之一了,但即使是他,在創(chuàng)作《愚公移山》《九方皋》這樣一類構圖復雜、人物眾多的人物畫時,還要聘請一系列的模特,找來各類道具,通過寫生來完成其主要內容。
其次,在畫面中出現(xiàn)了許多不符合南唐時期社會風俗,卻類似南宋的器皿道具、人物服飾姿態(tài)。畫面上最早的一枚題款是南宋中期寧宗朝宰相史彌遠的“紹勛”印。
第三,在北宋大軍壓境之時,南唐后主李煜曾命人將宮中書畫毀之一炬,連同史料文檔一起,乃至史官本人都以身殉國。因此關于南唐時期的繪畫藝術,留存下來的并不多。北宋徽宗曾在修訂《宣和畫譜》的時候提及韓熙載,但卻不見徽宗的題款,這也不符合常理。
一種猜測認為,這幅《韓熙載夜宴圖》(至少是留存下來的版本)是由南宋畫師所做。目的同《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相似,以此“畫諫”統(tǒng)治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借前車之鑒,毋重蹈覆轍。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就曾在他編修的《南唐史》中,稱韓熙載為“自污以避相”,這無論是對偏安一隅的南唐統(tǒng)治者還是南宋統(tǒng)治者而言,都是振聾發(fā)聵的警醒。
北宋、南宋統(tǒng)治時間長達三百二十余年,在中國的王朝史上,僅次于漢朝,而兩漢中間還夾了一個王莽新朝,是有所中斷的,宋朝的國家統(tǒng)治與文化發(fā)展卻一直是延續(xù)的。通常意義上,人們認為宋朝因“崇文抑武”的國策導致了軍事上的積弱,但三百余年的歷程,和璀璨的文化發(fā)展,卻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了宋朝的實力。依循著這些歷史留存下來的圖像線索,找尋宋代文化昌盛的密碼,或許對理解歷史、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有著不可言說的意義。
圖說:
南宋佚名《蕭翼賺蘭亭圖》中的禪椅,絹本設色,原圖縱26.0厘米,橫74.4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