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
編者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近一年來,全國各地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漸成燎原之勢。但這項工作的開展還很不平衡,不少學校、不少教育管理者對這項工作的意義認識不足,依然處于觀望狀態(tài)。為此,本刊專題策劃,約請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士,從不同的側面談各自的看法及做法。
研學旅行 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王曉燕 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
怎么樣才能做好立德樹人,需要我們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蛾P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fā)布已一年時間。這一年里,研學旅行迅速在全國推開,備受各界的關注。但是,目前對于研學旅行基本內涵和核心要義的理解還不到位,操作還不夠規(guī)范,研學與旅行的目標有機銜接還不強,資源利用還不足,課程開發(fā)還不充分。許多學校還在觀望,等待。
《意見》對研學旅行進行明確的界定: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yǎng)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yǎng)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這和十九大報告里面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
從研學旅行政策出臺伊始,立德樹人就是最根本的目的。2014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特別明確提出,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建立小學階段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2014年末,教育部召開“全國研學旅行試點工作推進會”,時任基礎教育司司長的王定華同志對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四方面的闡釋:第一,研學旅行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重要舉措;第二,研學旅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第三,研學旅行是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第四,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兩年多的試點以及政策的醞釀,我們在2016年底才出臺了研學旅行的專門文件。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研學旅行進行考慮或者理解。第一,把握研學旅行的正確方向,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第二,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的活動主題,做好課程開發(fā),確保育人效果。第三,要加強研學旅行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整合,構造豐富載體,確保活動內容品質。第四,要加強研學旅行的隊伍建設,增強組織能力,提升專業(y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