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近日,上海地鐵即將延長運營時間的消息引發(fā)了許多市民關注。在上海建設國際消費城市、進一步探索與城市形象相符的“夜間經濟”模式的當口,這一舉措讓人們?yōu)橹d奮。
對不少人來說,“夜間經濟”是個較為陌生的詞匯。實際上,夜場電影、卡拉OK、排檔宵夜等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娛樂休閑活動都屬于“夜間經濟”的范疇。在國外,很多城市都把發(fā)展“夜間經濟”作為拉動整體經濟發(fā)展、帶動城市文化復興的重要課題來研究。
作為老牌“全球城市”的倫敦也是其中之一。政府部門如何牽頭發(fā)展“夜間經濟”?從業(yè)者和普通市民又如何看待城市“夜生活”?看倫敦如何在“夜間經濟”中起舞。
城市的夜藏著巨大商機
“夜間經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夜市,而是一種基于時段性劃分的經濟形態(tài),一般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所發(fā)生的服務業(yè)方面的商務活動,是以服務業(yè)為主體的城市經濟在第二時空的進一步延伸。作為休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業(yè)態(tài)包括晚間購物、餐飲、旅游、休閑、保健、教育等內容,是第三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表明,人類社會每跨入一個新時代,其閑暇時間總會延長。城市的夜間時段作為城市功能時間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國外學者在多年前便提出要發(fā)展“時域性城市”,在空間思維角度之外以時間分段規(guī)劃城市,充分利用時間作為城市資源來規(guī)劃城市發(fā)展。他們認識到,城市的日和夜雖然物質不變,其形態(tài)和運行模式卻有著千差萬別。
日間的城市以生產性活動為主,而夜間的城市以消費性活動為主。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快節(jié)奏的白晝工作使人們需要更多空間釋放壓力,白天無空隙的工作安排,讓許多人把購物和放松的時間選擇在了夜間。所以,點亮城市,將城市經濟活動延伸至夜晚,隱藏著促進城市經濟繁榮的巨大商機。
在倫敦,“夜間經濟”由酒吧、俱樂部、餐館、音樂廳、劇院等組成,可以說是英國的第五大產業(yè)。根據經濟研究咨詢機構TBR的數據,倫敦的“夜間經濟”提供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年收入達660億英鎊,占到英國總稅收的6%。
近年來,以休閑購物聞名的倫敦高街因網上購物的蓬勃發(fā)展以及遠離市區(qū)購物中心的增長而逐漸沒落。但隨著“夜間經濟”觸角的延伸,消費者在酒吧和飯館的“夜生活”逐漸把處于困境之中的高街拉了回來。英國零售商協(xié)會負責人稱:“隨著下午5點以后訪客的增加,基于娛樂活動的‘夜間經濟成為高街整體銷售上升的主要驅動力。”
用技術手段擁抱黑暗
英國社會經濟學分析家安尼·海默科爾曾撰文評價了城市“夜間經濟”存在的價值和特殊意義。他認為,“創(chuàng)意夜晚型”都市應體現出技術性、人才兼容性和寬容評價性的綜合特征。作為一個創(chuàng)意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進程,創(chuàng)意的城市應孕育著現代、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在這方面,“夜”成了有趣的關注點,人們應懂得用技術的手段去擁抱黑暗。
任何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逐步發(fā)展而成的,這正如生命體的發(fā)育離不開遺傳信息的傳遞一樣,城市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沒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如同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在城市文化逐步趨同的今天,“夜間經濟”已作為一種實體經濟逐步向城市特色文化靠攏。
20世紀70年代所起草的《英國大都市》計劃中就有明確闡述:“要尋求建立以城市的文化產業(yè)帶動城市經濟發(fā)展的有力支撐和平臺,城市的復興源于對城市文化的重識和解讀?!痹谟?,市民們鐘愛的“酒吧文化”為“夜間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樣是一杯普通的酒水飲料,英國人更愿意花更多的附加服務費去酒吧進行消費,原因在于“酒吧文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給人們提供了卸下防備、暢所欲言的場合和機會。
而在一篇題為《為何倫敦的“夜間經濟”無價》的文章中,作者說出了許多倫敦人的心聲: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一座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擬的獨特性和生長性,無論出于經濟考量還是文化考量,“夜間經濟”都是城市心跳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提供世界級娛樂和服務的劇院、餐館、酒吧是本地人乃至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倫敦瘋狂的源泉。
人們常常津津樂道倫敦夜生活孕育出的都市流行文化,其實,不只是時尚,“夜間經濟”同樣為科技的騰飛出了一份力。倫敦作為歐洲的科技之都有著許多創(chuàng)意園區(qū),在那里,夜生活同樣至關重要。那些充滿創(chuàng)造力、思想開明的企業(yè)家們信奉的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樂”,因此,他們更愿意去那些潮人聚集、文化多元的地方,一次隨意的交談也許就能激發(fā)一個改變人們生活的創(chuàng)意。
聘任“夜間主管”推出通宵地鐵
在倫敦,政府部門和當地行業(yè)協(xié)會通力合作,為“夜間經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出謀劃策。
去年8月,倫敦市政府網站上發(fā)出的一則招聘啟事吸引了不少目光。原來,倫敦為了振興“夜間經濟”,專門留出一個公務員崗位招聘一名深諳夜生活的主管。據悉,這位“夜間主管”年薪為3.5萬英鎊,每周只需工作兩天半,任務是“捍衛(wèi)倫敦夜間文化價值,推動倫敦夜間經濟發(fā)展和多樣化”。去年11月,倫敦市長薩迪克·汗任命Amy Lamé為首任倫敦“夜間主管”,她是一名廣播員、表演者和作家,擁有多年的俱樂部派對舉辦經驗。
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也設有類似功能的職務,叫作“夜間市長”,負責為當地居民打造更為安全的夜生活。每年,阿姆斯特丹都會舉辦全球“夜間市長”峰會,今年倫敦也會加入其中。此前,倫敦的夜間行業(yè)協(xié)會還專門舉辦了經驗分享會,邀請阿姆斯特丹和柏林的相關行業(yè)負責人暢談成功之道,為倫敦夜生活的復興指點迷津。
談到“夜間經濟”,交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人們的出行情況直接影響到了“夜間經濟”的繁榮。對那些熱衷于夜生活的市民和從事“夜間經濟”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來說,安全、便捷、舒適的交通工具至關重要。
去年8月,倫敦政府在策劃了2年后終于實施了地鐵通宵運營計劃,維多利亞線、中央線、朱比利線等幾條關鍵線路在周末24小時運營。
薩迪克·汗對此十分支持,他認為:“這不僅能使更多人體會倫敦獨特的文化,而且有助于實現倫敦經濟的繁榮,向世界發(fā)出倫敦進一步開放的信號。”《國際財經時報》英國版援引獨立機構“倫敦發(fā)展”的報告則稱,通宵地鐵每年將為倫敦經濟帶來7700萬英鎊的收益,到2030年,倫敦“夜間經濟”每年將創(chuàng)造300億英鎊的收益。
除了上述原因,地鐵通宵運營的舉措還贏得了民心。當前,倫敦“夜間經濟”的主要支撐是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餐飲服務等,中低收入階層是上述產業(yè)的主要勞動力來源。由于倫敦中心市區(qū)房屋價格過高,從事“夜間經濟”工作的市民絕大多數居住在倫敦市區(qū)之外。在傳統(tǒng)夜班公交車耗時而擁擠的情況下,倫敦市政府這一措施受到了大量中下層民眾的歡迎和支持。
叫好聲外,可持續(xù)是問題
不可忽視的是,“夜間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難免也會帶來治安、噪音、垃圾等問題。對此,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成立了夜間經濟活動委員會,研究如何保護和發(fā)展倫敦的“夜間”。該委員會委員奈格雷尼稱,“夜間地鐵的運行面臨如何平衡好與附近居民友好相處的問題,做到既能滿足在倫敦享受夜生活的人的需求,又能服務好其他生活、工作的人”。
悉尼早在2011年便提出實施《開放悉尼:夜間未來發(fā)展方向》戰(zhàn)略,將悉尼打造成新興夜間貿易文化起源地。時任市長表示:把白晝的多樣性延伸至夜晚,讓這座城市成為下班后的不夜天堂,期待改善悉尼的夜間經營效益。
但是,悉尼兩名未成年人先后在Kings Cross地區(qū)被夜間醉酒者毆打致死,引起輿論嘩然。2014年2月,新南威爾士州前州長奧法雷頒布了宵禁法,規(guī)定晚上10點之后酒吧等營業(yè)場所不再提供烈酒,晚上1點30分之后不再接納新顧客,凌晨3點之后不再提供酒水,以制止在城市中心頻頻發(fā)生的酗酒、暴力行為。
一時間,“夜間經濟”的發(fā)展成了令政府管理者頗為頭疼的話題,社會上的爭議聲也不絕于耳。娛樂業(yè)從業(yè)者控訴城市活力被禁錮,舉行集會要求“開放悉尼”,前來旅游的年輕人也認為都市的夜生活不如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教育基金會和醫(yī)護人員聯(lián)盟則力挺宵禁法,認為此舉利大于弊。
在柏林居住的悉尼人Matt Pearson發(fā)文稱,雖然宵禁法在減少悉尼酗酒、暴力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它卻未必是杜絕此類暴力事件的唯一手段。他認為,柏林的飲酒文化值得悉尼借鑒。在柏林,教育扮演著重要作用,學校教育人們怎樣飲酒,如何在公共場合舉止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