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丁
卷首語
回到生活
◎王妍丁
這看似是一個可疑的命題,但現(xiàn)實就是這樣。我們正在被童年天真爛漫的生活所拋棄,正在一天天失去踏實感與幸福感。在現(xiàn)代科技面前,在豐富的物質(zhì)面前,世界貌似變小了,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可靈魂的廢墟卻在日益凸顯。每個人的生活里都有一個不可遏制的角落,需要清理、關懷、溫暖和擦亮。
昔日的河流瘦了,淺了,就像村莊的淳樸不知不覺間染上的荒涼。更多時候,一些事物僅僅是作為一個符號存在著。也許只有詩人的眼睛觀照到它真實的背影,而那些,本是我們親密的一部分,不知何時,已衍變?yōu)槿祟惞餐鎸Φ哪撤N傷感。
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曾寫到一個欣欣向榮的小鎮(zhèn)。寫到農(nóng)場、莊稼、山丘、果園,寫到月桂樹、莢蒾和赤楊沿著小路生長的樣子,寫到巨大的羊齒植物和野花給旅行者帶來的愉悅的茂盛、成群結隊的候鳥以及某一個黃昏蜂擁而至的蛙鳴,這無不在喚起人們對美與自然的追憶。
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園。
隨著“農(nóng)藥噴灑”時代的到來與加劇,蕾切爾·卡森式的“童話莊園”宣告終結。一個沒有鳥的歌唱也聽不見蛙鳴的“寂靜的春天”,開始切入人們的生活。
化學污染帶來的災難與天災人禍的速度,似乎是成正比的,人們生產(chǎn)農(nóng)藥的噸位與人類間接吃進含有農(nóng)藥成分的食物鏈,也是成正比的。
“以長遠悲劇的代價來換取近期利益”,是死神送給人類的喪鐘。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多的人身受其害,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蕾切爾·卡森一樣,警覺到了這一點。他們正在對良知的扼殺說不,對利益的貪婪攫取說不,對捆綁和從眾說不,對“溫水煮青蛙”說不,對麻木和無知說不,對一切破壞與不和諧的聲音說不,對所有威脅人們健康的方式說不……
聞一多早年在其詩作《祈禱》中曾有這樣的仰天一問:“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地告訴我,不要喧嘩。”
輕輕地,不需要喧嘩。
讓尊嚴有尊嚴地回到生活中來。
讓良知以良知的方式回歸樂土。
我們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知行合一”,有“舉杯邀明月”“杏花春雨江南”,有“舉頭三尺有神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生活原本就是簡單的。人生于世,若草木一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自然的寧靜與安然,享受智慧與汗水的快樂。一日三餐,粗茶淡飯,放下屠刀,善待每一個靈性的生命。真誠,節(jié)制,自律,干凈。有更多的克制與耐心,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
學會此岸與彼岸的互換與交流。少些幽怨,多些明媚,并對此心懷感激。不因私欲而困住靈魂的輕盈,不因野蠻而失去理性與純真?;氐缴?,就是做一個這樣率性的人,有著詩意的嘴唇和暖心的笑容。
(責任編輯 徐文)
王妍丁,曾先后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央戲劇學院、魯迅文學院第十一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現(xiàn)供職魯迅文學院。著有《王妍丁世紀詩選》《在唐詩的故鄉(xiāng)》等。詩集《手挽手的溫暖》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和中華文學基金會“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并榮獲第五屆遼寧文學獎。曾參加詩刊社第二十四屆“青春詩會”。作品散見于《詩刊》《詩選刊》《人民文學》《上海文學》《北京文學》《青年文學》《中國作家》《解放軍文藝》《芙蓉》《山花》《讀者》《格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新華文學》《中華日報》等海內(nèi)外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