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忠洲
孩子,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過
文/崔忠洲
2017年6月3日,美國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在他兒子的初中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了一篇轟動了美國的畢業(yè)致辭,以至于一向以高品味著稱的《華盛頓郵報》作出了這樣的評價:“羅伯茨大法官本年度最好的作品,不是某個案子的判決書,而是在兒子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p>
這所名叫卡迪根山(Cardigan Mountain School)的中學是一所全日制寄宿男校,位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此前在美國教育界籍籍無名。若非這次獨特的致辭以及致辭者所居的重要職位,該校吸引全美乃至全球眼光的時間可能還要推遲無數(shù)年。
那么,招致如此高關(guān)注度的致辭是什么樣子的?
其實,這篇致辭并非通篇追求標新立異,引起話題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讓我們首先看看這一部分是如何說的。
“2017級的學生們,你們已經(jīng)度過了人生里程碑式的一站,祝賀你們!然而我很遺憾地告訴你們,這算是你們?nèi)松钊菀椎臅r光了,雖然連這也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
通常,畢業(yè)典禮的演講嘉賓都會祝你們好運并送上祝福。但我不會這樣做。讓我來告訴你為什么。
在未來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過,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領(lǐng)悟到忠誠之重要。
抱歉地說,我會祝福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把良朋益友視為人生中的理所當然。
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時常運氣不佳,唯有如此,你才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進而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而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jīng)地義。
當你失敗的時候,時不時地,我希望你的對手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幸災(zāi)樂禍,唯有如此,才能讓你意識到有風度的競爭精神之重要。
我祝福你會被忽視,唯有如此,你才會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我祝福你遭受切膚之痛,唯有如此,才能讓你感同身受,從而對別人有同情的理解。
無論我怎么想,這些都將在生命中必然發(fā)生。而你能否從中獲益,取決于你是否能從你的不幸中領(lǐng)悟到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p>
可見,這部分致辭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一反慣常的做法,并不是祝畢業(yè)生們“好運”,而是祝他們遭受各種不幸!
那么,這種“負能量”教育的時機把握的是否合適?
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根據(jù)人的成長周期,總結(jié)出了人生所要經(jīng)歷的八個階段:嬰兒前期(0~2歲)、嬰兒后期(2~4歲)、幼兒期(4~7歲)、童年期(7~12歲)、青少年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50歲)、成年后期(50歲以后)。每個階段都要經(jīng)歷一些最為主要的心理矛盾,需要人們正確地處理;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在后來的人生中形成某些障礙。比如,在嬰兒前期(0~2歲),這個時期的主要心理矛盾為“信任與懷疑”,如果這個矛盾沒有得到順利解決,孩子就會形成膽小、懼怕外物等性格;相反,則會形成恰當?shù)摹跋M钡拿赖隆?/p>
羅伯茨大法官演講時所針對的聽眾是初中畢業(yè)生,這個年齡段屬于青少年期(12~18歲)。在埃里克森看來,這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如果這個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那么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否則,則會形成不確定性、無歸屬感、為人冷淡、冷漠、缺乏關(guān)愛意識等問題。
應(yīng)該說,在這個時期之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是基于最為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吃飽穿暖對他們更為重要;而到了這個階段,一些抽象的觀念意識需求開始變得迫切,包括羅伯茨大法官在致辭中所提到的那些觀念。這些觀念的成長,表明個體開始真正對自己的存在進行思考,而不再僅僅依賴于老師、乃至于家長們的簡單灌輸,即他們需要解決自我同一性的問題。而成長的“代價”,則是人們常常所說的“叛逆期”。其實,叛逆期的形成,既是可喜的事情,也是遺憾的事情——可喜的是,孩子的個體意識在正常地成長;遺憾的是,家長們并沒有跳出原來的教育慣性,“與時俱進”地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特點而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人的認知的發(fā)展,具有很強的階段性。因此,在教育的內(nèi)容、方法、策略上都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特點做適當?shù)恼{(diào)整,即便做不到引領(lǐng),也不能太落后。
羅伯茨大法官這部分致辭的內(nèi)容,恰恰是那些抽象的認知觀念與價值。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跟孩子們說這些觀念,孩子們才能真正去思考與理解。換言之,如果說得過早——比如在幼兒園時期——則無法促使他們?nèi)ニ伎?、去認同、從而去追求。如果說得太晚,錯過了這個階段,其后果將如同埃里克森所說的那樣,孩子們有可能會成長為沒有關(guān)愛意識的一代。
羅伯茨大法官是把這些價值的獲得,置于與之對應(yīng)的困境與不幸中,認為只有對那些不幸有更深的感悟,才能夠認識到相應(yīng)價值的可貴性。有對比,才能更為凸顯。這恰如一個彈力球,你給予它更大的力量,才有可能看到更大幅度的反彈。要獲取這些價值,那么就需要經(jīng)歷相應(yīng)的磨難。
這些磨難,無論你愿意不愿意,都將會在你的人生旅程中出現(xiàn)。早做準備,則可能會少受被動,從而對那些磨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所以,羅伯茨大法官的致辭,雖然其中充滿了許多看起來是“負能量”的東西,但恰恰表達了一些“正能量”的追求,而且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們的認知特點,滿足他們的認知需求,因而才會得到各方面的贊譽。
對照我國的現(xiàn)實,我們是否也可以進行這樣的畢業(yè)致辭呢?東西方孩子們的生理性成長都差不多,即12~18歲一般會有叛逆期、會逐漸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但我國長期的教育習慣似乎并不太能接納“負能量”的教育。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找到契合我們的教育實踐、進行行之有效的“認知同一性”教育?這是我們需要積極思考和配合的事情。
無疑,過多的“負能量”教育可能會導(dǎo)致孩子們厭世、棄世情緒的泛起;但一味地進行所謂的“正能量”的教育,讓他們免于任何的“不幸”或者“風雨”,則無異于培養(yǎng)溫室的花朵,這對他們將來的成長會極為不利。近幾年不絕于耳的中學生、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前的生活過得“太順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另一個人過TA的人生;任何人為的替孩子“擋災(zāi)”、減少其磨難的做法,其實都是在增加其未來人生的難度。
崔忠洲,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人類學博士,安徽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