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 張秀蘭
幼兒美術活動與繪本閱讀桴鼓相應
◆安徽省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 張秀蘭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tài)度的獨特方式??梢?,幼兒園美術活動是幼兒思維創(chuàng)造的一種活動,幼兒的美術作品是幼兒的特殊“語言”,是表現(xiàn)幼兒內心世界的一種載體。
繪本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文學作品形式,是幼兒閱讀的主要對象,它用圖片來講述故事,以生動活潑、情節(jié)簡單的故事內容為幼兒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借助繪本,幼兒可以釋放自己的情感,感受故事中的真、善、美,滿足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在幼兒園教育中,美術活動可以作為展現(xiàn)幼兒對繪本故事理解的一種途徑,反之,繪本故事中色彩豐富的畫面和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也是激發(fā)幼兒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元素,它們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表達幼兒豐富的內心世界,可以說幼兒美術活動與繪本閱讀桴鼓相應。
幼兒閱讀優(yōu)秀的繪本故事,就是一次美術欣賞的好時機。有資料顯示:“繪本利用圖講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屬于高雅層次、僅供少數(shù)人欣賞的繪畫藝術帶到了大眾面前,尤其是孩子們的面前。這些圖都是插畫家們精心手繪,講究繪畫的技法和風格,講究圖的精美和細節(jié),是一種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梢哉f,好的繪本中每一頁圖畫都堪稱藝術精品?!庇變和ㄟ^“讀圖”來理解故事內容,幼兒“讀圖”的過程也是藝術欣賞的過程,感受到畫面的絢麗色彩,欣賞不同的繪畫手法帶來的美的體驗,也激發(fā)幼兒嘗試不同繪畫手法的興趣。例如有一本適合小班幼兒的繪本故事《小藍和小黃》,它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畫面也簡潔明了,而且富有趣味性,容易吸引小班幼兒閱讀的興趣。這本繪本的作者李歐·李奧尼以粘貼畫的手法來表達小黃和小藍這兩個可愛的人物形象,對于經(jīng)常使用粘貼的方式來進行美術活動的小班幼兒來說,翻閱圖書的同時也體驗到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特之美。在美工區(qū)里,幼兒可以自己用撕紙的方式,對小黃和小藍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可以給人物添加四肢和表情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幼兒親身體驗到了藍色和黃色在一起可以變成綠色,感受到撕貼畫這種藝術手法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還有繪本《獨一無二的你》中同一個頁面中每一條魚都是不一樣的,每一條魚的紋理都非常漂亮,給幼兒展現(xiàn)了一個色彩繽紛、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通過色彩、圖案讓幼兒感受到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美術活動能幫助幼兒進一步“讀圖”。幼兒通過繪本閱讀進行美術活動的形式通常有:畫一畫繪本中的人物或者場景;利用自己閱讀繪本的經(jīng)驗,把繪本中某一種元素運用到繪畫中。無論哪種形式,幼兒都要對繪本中的圖片進行觀察、創(chuàng)作、交流,這樣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豐富幼兒的閱讀經(jīng)驗。例如一次美術活動,有幼兒繪畫出繪本故事《彩虹色的花》中彩虹色的花枯萎的樣子。在講解自己作品的時候,大部分幼兒都說彩虹色的花用花瓣去幫助別人,最后在風雪中枯萎了。但是,有個別幼兒卻說:彩虹色的花是因為長了很多種子,種子把她的身體壓彎了,還有的種子掉在了地上。這就說明幼兒在繪畫前仔細觀察了畫面,畫面中彩虹的花身體被壓彎了,旁邊還有幾個黑點,幼兒把它想象成種子了,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到了春天彩虹色的花還會生長出來了。美術活動激發(fā)了幼兒觀察、想象繪本畫面的行為,從而讓幼兒對繪本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可見,通過講述與交流,不僅讓幼兒學會如何觀察繪本圖片,還豐富了幼兒的閱讀經(jīng)驗,知道可以從不同的維度、角度去理解繪本內容。
這里說的繪本中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角色。在繪本中,角色的形態(tài)、表情、動作傳達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和與其他角色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繪本中的形象不僅為幼兒的繪畫提供素材,還能幫助幼兒理解和表達繪畫作品中角色的情緒情感和內心世界。
在繪本故事《鼠小弟蕩秋千》中,小鳥是一個很小的動物,在畫面中占很小的面積,其它的大型動物如大象、馬、獅子雖然只有身體的部分出現(xiàn)在畫面中,但是巨大的身軀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角色之間的強烈對比,讓幼兒深切感受到兩個角色之間的差別。在隨后的繪畫活動中,幼兒對不同動物在畫面中占有的位置就有所考慮,特別是對剛剛接觸動物繪畫的幼兒,當要畫幾個動物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畫面時,就不會出現(xiàn)任何動物都是一樣大的情況了,而且知道了不用畫出動物的全部身體,也可以讓欣賞者看出這個動物的特征和大小。
《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是個非常巧妙的故事,鱷魚和牙醫(yī)的表情及身體動作生動地展現(xiàn)了內心的害怕、恐懼、小心翼翼。通常在美術活動中,當你觀察幼兒的繪畫時,會發(fā)現(xiàn)幼兒的繪畫作品中出現(xiàn)概率最大的就是笑臉。在閱讀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繪本中角色的表情,學習了角色表情可以表達內心感受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自然就會遷移到美術活動中,幼兒作品中的角色表情自然就會豐富起來。
優(yōu)秀繪本中的“事”一般是單一線索、簡單情節(jié)的,有些是緊密聯(lián)系幼兒生活經(jīng)驗的。美術活動不僅能幫助幼兒理解繪本中的主要故事線索,還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所看到的繪本內容。
在與中班幼兒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好餓的毛毛蟲》后,為了讓幼兒清晰地了解毛毛蟲成長的四個階段,即:卵——毛毛蟲——繭——蝴蝶,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美術活動,比如幼兒用超輕粘土制作卵在樹葉上的形態(tài),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毛毛蟲的卵很小,而且卵是在樹葉上。教師還引導幼兒用水粉顏料和雞蛋托畫毛毛蟲,把雞蛋托剪成長條形狀,凸起的部分刷上顏色,像極了毛毛蟲一節(jié)一節(jié)的樣子,最前面的一個凸起做毛毛蟲的頭部,添上毛毛蟲的眼睛、觸角、嘴巴,一條毛毛蟲就做好了。隨著幼兒閱讀活動的深入,幼兒對毛毛蟲的制作熱情也隨之增加。一次區(qū)角活動中,幼兒在美工區(qū)用粘土制作毛毛蟲,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制作的毛毛蟲大小差異很大,經(jīng)過與幼兒談話,才知道:幼兒通過對繪本的理解,把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遷移到美術活動中,他們把小的毛毛蟲說成是剛剛出生的毛毛蟲,大的則是吃了很多東西以后的毛毛蟲;當毛毛蟲剛剛從卵里爬出來的時候,是一只很小的毛毛蟲,比太陽、樹葉小很多很多,在頁面中要仔細看才能找到毛毛蟲,但是毛毛蟲從周一到周日,吃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它長成了一條又肥又大的毛毛蟲,此時毛毛蟲已經(jīng)占據(jù)了書的一整頁。幼兒美術活動幫助幼兒熟悉了毛毛蟲的生長過程,也把自己對繪本的理解融入到美術作品中,兩者相得益彰。
宮西達也先生曾說:“我的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學習或是長知識的,只想讓讀者看到繪本時會哭、會笑、會吃驚,體會到關懷和愛,感覺溫暖就行。”繪本閱讀的最終目的也許就是向孩子的心靈投射一束溫暖的陽光,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學會愛人。繪本的創(chuàng)作者們通過色彩、角色、情節(jié)的變化表達情感,幼兒運用美術活動把這些情緒情感進行整理、運用和遷移。
利用色彩的變化表達不同的情感體驗在繪本故事《彩虹色的花》里有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故事的開始部分作者用明亮的顏色表現(xiàn)彩虹色的花熱情、陽光的內心世界,當彩虹色的花枯萎的時候,畫面的顏色也變得暗淡與壓抑了。為了讓幼兒體驗故事中彩虹色的花樂于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教師組織大班的幼兒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即“春天到了,彩虹色的花還會幫助哪些小動物?怎樣幫助它們?把自己創(chuàng)編的內容畫下來”。在幼兒所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是積極向上的,用自己的作品告訴別人,彩虹色的花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他們把自己理解到的情感運用、遷移到自己的美術作品中,是他們情感的延伸。
曾看到這樣一段關于幼兒繪畫的描述:“那些低幼兒童在畫人頭部的時候,為什么老是違背大人的教導,把眼睛畫在高高的額上,頭發(fā)只剩寥寥幾縷,而且念念不忘涂出兩個大而黑的鼻孔?幾經(jīng)思索,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實際上正是兒童善于觀察的體現(xiàn)。假如你也蹲下身子,從兒童的高度來仰視常人,不也是看到醒目的鼻孔,稀少的頭發(fā)和比例上升的眉眼嗎?”幼兒用熱情的態(tài)度,積極的情感來描繪自己所見到的、所思考的世界。優(yōu)秀的繪本故事給幼兒豐富的知識和情感體驗,它們都是兒童所需要的感受美、體驗美的載體。美術活動和繪本閱讀活動相得益彰、桴鼓相應,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同時為我們成人表露了幼兒熱情、積極、活潑、美好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