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內蒙古地區(qū)書法理論研究概觀

      2017-03-25 07:15:32何瑞樂
      內蒙古藝術 2017年1期
      關鍵詞:內蒙古書法理論

      何瑞樂

      (呼和浩特市書畫院呼和浩特010022)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內蒙古地區(qū)書法理論研究概觀

      何瑞樂

      (呼和浩特市書畫院呼和浩特010022)

      本文以相關文獻資料為基點,對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內蒙古地區(qū)書法理論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進行梳理、研究和總結。認為楊魯安、張長弓、梁一孺、宋生貴、張樹天、陳晗晟、唐春玉、霍如濤等人的相關論述是區(qū)內書法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指出區(qū)內一些書法教材及書法教育理論,以及2010年以后出現的以書法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都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有一定價值;認為《全國首屆碑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學術書籍的出版,是區(qū)內的重要書法理論事件,對推動書法理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內蒙古 書法理論 代表作品 書法事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國性的書法學習熱潮,內蒙古的書法也在逐漸興起。1984年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內蒙古分會,各盟、市的書協也相繼組建,涌現出大量的書法愛好者。1987年誕生了自治區(qū)第一個書法、國畫的專門創(chuàng)作、研究機構——呼和浩特書畫院,出現了以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為職業(yè)的專職書法家。之后,區(qū)內其他盟市官方、半官方或純民間團體的書畫院、書畫研究院也先后成立。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內蒙古的書法理論研究也逐漸生根發(fā)芽,從無到有,積少成多。

      從1993年出版的《內蒙古文學藝術大事記》可知,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1991年)有關內蒙古作者參加全國性、國際性的書法展覽以及內蒙古當地舉辦書法展覽的記載不在少數,卻沒有關于書法理論研究的條目,從中可見當時該地區(qū)書法理論的缺失。在筆者占有的資料中,20世紀80年代較有分量的書論文章僅見到張長弓的《瓦釜聲聲話墨池》一篇(發(fā)表于1989年《民族文藝報》)。從內蒙古藝術創(chuàng)作的政府最高獎——“薩日納”獎去看,筆者發(fā)現,在自治區(qū)第1~10屆(1984年~2013年)藝術創(chuàng)作薩日納獎的獲獎作品中,漢文撰寫的書法理論論文只有一篇(蒙文書法理論有兩篇),即張樹天的《書法的氣、氣勢與氣韻》①。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區(qū)內書法理論的薄弱,及其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不同步、不平衡。

      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區(qū)內涉足書法理論研究的作者先有楊魯安、張長弓、梁一孺等老輩書家、學者,之后又出現了宋生貴、張樹天、陳晗晟、唐春玉、霍如濤、孟德鄉(xiāng)等中青年學者(或書畫家),及至2010年以后出現了雷巧云、耿燦、曹譽馨、李雪莉、何瑞樂、呂錦、高娃等以書法為研究對象的碩士研究生。為了論述方便,本文采取內容類別與時間順序相結合的辦法,對區(qū)內書法理論重要事件與活動進行單獨論述。

      一、楊魯安和張長弓有關書法的論述

      楊魯安(1928~2009),天津人,曾師從王襄、方藥雨、陳邦懷、吳玉如諸位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收藏家、書法家。他從青年時代來到內蒙古,在內蒙古生活了58年,對區(qū)內書法有較大影響,在學界有較高聲望。他以李白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作為自己進行學術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行為準則。他的學術研究包括書法、篆刻、京劇、曲藝、錢幣等不同門類。書法方面,他的重要論文有《甲骨文書體識別與摹寫》《西周散氏盤銘舊拓本題記》《再題西周毛公鼎銘精拓本》《明前拓〈漢孔宙碑〉考》《鮮于璜碑書體初探》《〈蘭亭八柱第二〉非“禇摹”辯》《北魏刁遵墓志初拓本跋》《兩布軒藏六朝及唐人寫經審美》《碑帖收藏與鑒賞淺識》《吳玉如先生碑帖題跋箋注》《天然去雕飾——書法藝術創(chuàng)新芻議》等。從這些論文題目中可以看出他對先秦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漢隸、魏碑、唐人寫經等,均有涉獵,學術視野較為廣闊。在《甲骨文書體識別與摹寫》一文中,作者主張用今人的眼光去審視古文字,把甲骨文寫出“活、健、美”的效果。并提出修煉“字內功夫”要側重在“存底版,強筆力,得韻味,明心畫”方面著力;字外功夫重在勤讀書,廣聞見,陶冶性靈,涵養(yǎng)學問。認為胸羅萬有,則自能形成自我風度而溢于翰墨。在《〈蘭亭八柱第二〉非“禇摹”辯》一文中,經反復??辈熳C(歷時39年),作者認為乾隆皇帝主持集刻的《蘭亭八柱》帖中號稱褚遂良摹或褚遂良臨的傳世《蘭亭序》實際并非褚臨或褚摹,應將其更名為《北宋人臨蘭亭序》。為其正名的同時也指出這卷蘭亭帖仍是一件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應該肯定。

      楊魯安不僅研究古代碑版墨跡,也熱切地關注著當代書壇。其《天然去雕飾——書法藝術創(chuàng)新芻議》一文寫作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根據文中所述,應在1996年),文中針對當時多次中青年書法作品展中的書風雷同、迎合“展覽會”效應的作品進行批評:“他們或不講求筆法,仿效‘稚拙體’,信手涂抹;或不著意筆墨技法的提高,一味制作以獵奇惑人;或只圖速成,百日內造出一批‘才子’,妄自標榜什么現象、什么旋風。”并提出自己的主張:“最好還是多鼓勵和推薦高品位的書法精品問世,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要善于分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實質。好的終歸是好的,‘濫竽充數’只能蒙混一時而已?!贝宋闹凶髡哌€探討了有關“書法美”的問題,提倡“天趣”的審美觀,反對“人工”的造作,并表達了對當時流行的“現代書法”的個人看法。

      楊魯安常對學生們說:“寫字是流,求學則是源,不能舍本逐末。務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腹內充實了,學識豐富了,自然會廣聞博識,善于吸收,敢于突破。要靠才學靠功夫,還要有膽有識。有了這些,能取‘古人為賓我為主’之法,創(chuàng)新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沒有深厚的根底,就難以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來?!雹诳梢?,楊魯安認為,書法要以做學問為基礎,否則無本,并認為學書法并不能刻意追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基于才學、功夫、膽識之上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而然的現象。他有一首自作詩可為佐證:“創(chuàng)新作品見人格,不隨俗流逐逝波。善取前賢成自我,渠通水到溯先河。”③

      楊魯安自幼得到名師指授,他的書學觀念其來有自。在甲骨文摹寫方面、在書法藝術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問題上,傳承了王襄、吳玉如等大師的衣缽,又融入了自家見解。他認為學書法要以做學問為基礎,否則無本。這本是傳統文人的普遍觀念,并非新論,但對書法教學卻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影響到一批弟子。楊魯安還有一些藝術觀點散見于他為龔望、王學仲、康殷、康莊、康新民、王迺欣等人所撰寫的評論文章中。此處提到,不再贅述。

      張長弓(1931~2000)是一位著述豐贍的作家,于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均有建樹,也涉獵書法、繪畫。在書法方面,他出版有《張長弓書法選》《張長弓書法精品》,著有書論文章《瓦釜聲聲話墨池》《書法不是造型藝術——兼答孫忠波同志》《尚意小議》。

      張長弓的《瓦釜聲聲話墨池》發(fā)表于《民族文藝報》1989年第25期。作者在此文中對淡遠美與豪俠美、狂怪體、書風與時代、筆法之“法”、筆意之“意”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書法美的意韻,主要在于渾穆高古,淡遠清純,反對書家都修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反對離開時代的照抄古人,提倡富有時代氣息的血性書風。他以自作聯“淡遠傳天籟,率真見豪俠”表述自己的書法美學主張,倡導淡遠美與豪俠美的結合,認為淡遠美繼承了書法傳統藝術的真髓,豪俠美貫注進書法表現時代的新鮮血液。他說筆法之“法”其內核在于將書法家的胸襟、氣質寓于規(guī)矩之內,認為這才是臨池的一大難題,也是書家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循環(huán)往復的命意所在。作為作家,他的一些書學主張明顯受到其文學觀念的影響,他說“我們讀文學作品,喜愛血性文章;對書法,也應該提倡富有時代氣息的血性書風”。

      張長弓的這篇文章引發(fā)了區(qū)內對書法內容與形式的討論。孫忠波在1991年第2期《民族文藝報》發(fā)表《關于書法的內容與形式——從〈瓦釜聲聲話墨池〉一文談起》,該文就書法的文字內容與形式美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形式是書法作為藝術存在的首要意義,即書法首先要注重其形式,認為書法是注重表現形式美的藝術,是形式感要求特別高的藝術。認為形式和內容應當相輔相成,能達到和諧的統一自然是上乘之作。指出書法藝術不顧內容不對,不顧形式更不對。

      張長弓又在1991年《民族文藝報》第5期發(fā)表了《書法不是造型藝術——兼答孫忠波同志》,進一步探討了書法的內容和形式問題。他認為書法的文字內容包括在書法美之內,不問書寫內容專攻書藝本身是不能成立的,書法的形式美不能脫離內容而獨立存在。強調書法內容和形式水乳交融,不存在過分遷就哪方面或忽視哪方面,手心手背一樣是肉,遷就哪個忽視哪個都損傷整體。他說:“我于書法及其理論本無研究,之所以偶寫一點書法瑣議,就是怕現代書家把書法變?yōu)樵煨退囆g。造型藝術形式美可以脫離內容而獨立存在,如白謙慎之組‘字’等等皆是。無論是形式美的獨立或是形式第一內容第二,都將會把中國書法藝術引向變種。如果中國傳統藝術都要接受西方現代派的洗禮或割禮的話,那才真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悲哀?!?/p>

      應當說,上述以《民族文藝報》為陣地的有關書法內容與形式的討論,雖只有兩個作者,三篇文章,卻是有一定成果的。把書法歸入造型藝術門類中去探究,已是當下學科設置的客觀現實,由此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書法的美術化傾向等)。近些年學界的有識之士也有所反思,一些學者開始重視書法的文化屬性,而不僅停留在藝術性層面,去一味強調它的形式美。對此問題,張長弓發(fā)表于1991年的文章即明確地提出“書法不是造型藝術”,這種不同時流的觀點,可以見出他的學術膽識,也反映出他藝術思想上的某種深刻性和前瞻性。

      此外,1991年第2期《民族文藝報》上還發(fā)表了張長弓的書論文章《尚意小議》,文中極力提倡“尚意”的審美取向。長弓先生認為盛唐書法跡近僵化,若無宋代書家提倡空靈的韻味,書法藝術的路就愈走愈窄了。認為宋的“尚意”在歷代書法發(fā)展階段中,是一種質的飛躍。認為尚意就是書法崇尚一種意韻,一種味道,一種筆墨情趣。換言之,就是書家以他的作品強烈表現個性,追求獨特風格,追求創(chuàng)作自由。張長弓同時指出,尚意并不意味著忽視法度。認為宋代的幾位著名書家都是意法相成的,法不精,意難達,意法相成是書家所珍惜的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遵法而害意,其書必死而俗,求意而無法,就很難列入書家之林了。認為精神、氣質、感情皆在“意”中;“意”是表現生活、抒發(fā)個性、追求新美的高層次的藝術境界。

      張長弓的自作詩《戲作書論》④寫道:“人書相輔水乳融,人有精神書有靈。敢于莫邪爭劍氣,不辭磨礪寫人生。若以筆舌攀龍鳳,愧見山陰籠鵝翁?!笨梢姀堥L弓重視人與書的關系,強調人與書的水乳融合,認為書法的價值在于書寫人生,而不是用來討好權貴、釣取功名,若以書法去攀龍附鳳,那就愧對書圣王羲之了。他又說“魏晉自有生花筆,我手直寫我性情。千古書風貴獨創(chuàng),描橫摹豎老雕蟲。試以雄心入滄海,暢游猶可掣長鯨”。他強調以書法表現個人性情,標舉獨創(chuàng)精神,反對描摹古人而沒有自我?!安徽摲ǘ日摼€條,蚯糾蛇繞也妖嬈。渡江槌碎黃鶴樓,過河拆掉鄭州橋。避席畏聞現代派,免得翰墨失風騷”。這里他對不講傳統法度而論線條的“現代派”書法進行激烈批評。“軀殼摹擬豈傳神,墨池筆冢枉艱辛。鐘張第二何嘗貴,羲獻影印不足珍。何如放歌江湖上,不負天然一片心”。他反對摹擬古人軀殼、沒有自家精神的作品。認為復制影印張芝、鐘繇及二王的作品,當他們的影子,并不可取,不如自然地唱出自己的歌。

      應當說,張長弓對書法本體有一些鮮活而獨到的認識,他的書法美學觀點建立在自身多方面的文藝修養(yǎng)之上,自有其高度,值得我們今天的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參考、借鑒、反思。

      二、梁一孺、宋生貴對書法自身美學特質的研究

      梁一孺(1936年生人,現為山東大學教授)在內蒙古工作期間曾從書法美學的視角對書法藝術進行探討。1990年,《民族文藝報》第34期發(fā)表了梁一孺《紙上的舞蹈——書法藝術的民族審美特征》一文。該文認為民族文字而兼有信息載體與審美功能雙重性質的,在世界上只有中國文字(包括漢文、蒙古文、藏文等)一家。作為傳達工具和信息載體的漢字,過去一向被鄙薄為落后于各國拼音文字的“原始圖畫”??墒窃陔娮佑嬎銠C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漢字卻以它的“簡短明確”和高智能的巨大容量同電腦相適應,引起了世界各國語言學界的驚贊。不僅如此,漢字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它的線條美也在世界藝術畫廊中獨樹一幟,從更高的層次上顯示出中國人民審美心理的奧秘。

      梁一孺認為書法的生命力來源于自然,這是中國人“親和自然”的審美心理以抽象美、形式美的傳達方式在更高層次上的反映。漢字的線條和整體形象(布局、結體),從摹擬自然(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到超越自然(純粹的書法藝術),而始終未能徹底擺脫自然。他認為只有中國的毛筆才能運用輕快有力的筆鋒流轉,把線條的“充滿生氣的運動”自由地表現出來,把筆墨線條與主觀意趣高度融合的抽象空間美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宋生貴(1956年生人)的主要學術方向是文理理論、藝術美學、民族藝術等,但對于書法藝術及其理論,也給予熱切的關注。特別是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他先后撰寫了《2002年中國書法美學研究》《2003年中國書法美學研究》《2006~2007年中國書畫美學研究》《2008年中國書畫美學研究》。顧名思義,這些文章是針對某年度(或某兩年)書法美學研究文獻的綜述、概括,是關于理論的理論,關于研究之研究。

      三、張樹天對書法文化、書法與審美心理的研究

      2001年12月,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樹天的《中國書法文化要義》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內蒙古地區(qū)第一本對書法進行系統研究的個人專著。該書圍繞“中國書法里的人文精神”和“書法文化的基本構成”兩大問題展開論述,分別論述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書法中的體現、中國書法的美學特征、歷代文人對書法本體審視心理的變遷、書體的演變、中國傳統書學等內容,并探討了書法與教育、書法與宗教、書法與經濟、書法與世界等問題。

      2004年8月,張樹天的另一本專著《中國書法與審美心理》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認為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書法作品是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物化。該書從審美的物化史、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雙重世界(自身、自然)的審美觀照,書法藝術的生命,人類藝術心靈的表現,中國書法的審美特征,傳統書學中審美心理的表現,書法審美的拓展與延伸等方面,詳細論述了書法與審美心理的關系。

      張樹天對內蒙古書法理論的貢獻還體現在培養(yǎng)書法理論碩士生的工作上,后文將會提到。

      四、書法教育理論及其他

      區(qū)內書法教育方面的論文及教材主要出現在2003年之后,作者以高校教師為主。《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載有霍如濤、劉美玲撰寫的《普通高校書法教育的定位》一文。該文認為高校書法教育是書法人才脫穎而出的主要途徑,也是高層次書法教育的中介。普通高校書法教育是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又具有輔助的教育功能;有技法訓練的要求,更具傳統文化的傳承任務;是藝術、文化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個性創(chuàng)新教育。只有給書法教育以正確定位,才能有效發(fā)揮其教育功能。普通高校的書法教育就是要將技法訓練與理論學習相結合。技法訓練是基礎,是切入點,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直觀尺度。理論學習是指導,是藝術升華的必要條件,也為深入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1期載有孟德鄉(xiāng)《書法教學中臨與創(chuàng)的轉換》一文。該文認為,在我國的高等書法教育教學中,臨摹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處理是學生學習書法的難點,臨摹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轉換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創(chuàng)新是由臨摹古人的優(yōu)秀作品開始,從中汲取古人的技法、思想和審美。臨是創(chuàng)的前提,創(chuàng)是檢驗臨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轉到換是關鍵,是學古、汲取和完善的過程。臨到創(chuàng)的轉換也為學生所普遍困惑,處理好臨與創(chuàng)的關系,探索書法的藝術規(guī)律,為我們提供追摹古人的契機,化古為新。臨摹大體上分為務求形似、形神兼?zhèn)浜偷靡馔稳齻€階段。

      2004年7月,由霍如濤、張樹天主編的教材《大學書法藝術》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除緒論外,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書法工具概述;第二章書法發(fā)展簡史;第三章技法概述;第四章硬筆書法;第五章書法欣賞。編者在緒論中論述了“什么是書法,為什么要學習書法,怎樣學習書法”等問題。

      2004年8月,李志平(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編著的教材《中國書法藝術》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針對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基礎教材,分為十一部分:緒論、書法簡史、篆書的表現技法、隸書的表現技法、草書的表現技法、行書的表現技法、楷書的表現技法、書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書法的借鑒與臨習、文房四寶、書法創(chuàng)作與審美。緒論中討論了三個問題:從文字到書法藝術,書法藝術的特色和規(guī)律,書法的文化力量和現實意義。

      2006年,區(qū)內還出現了研究書法畫家書法造型語言特色、研究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特征、研究書法作品與情感關系的論文,作者都是區(qū)內的高校教師?!秲让晒糯髮W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發(fā)表陳晗晟《試析畫家書法造型語言的特色——兼談“書與畫”的關系》一文。歷來論書,多習慣將造型單獨視為結體,而陳晗晟認為,結體和用筆因素是無法截然分開的。結體屬造型因素,用筆過程也需依賴形的產生,如起、頓、行、收筆,主要依賴造型的表現力。而章法所執(zhí)行的分行布白、謀篇布局的規(guī)律,更是造型規(guī)律的體現。該文從用筆的終結形態(tài)——線條和結體、章法三個書法的基本元素來分析畫家書法造型語言的特色。作者認為,從宋代尤其元明以降,一些有較大成就的畫家其在書法上均有建樹,他們的書法作品以豐富多樣的線條、生動不拘的結體、活潑多變的章法形成了特有的審美特征,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對視覺藝術領域的沖擊與開拓是不容忽視的。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發(fā)表唐春玉、翟熙倫《當今隸書創(chuàng)作的時代特征》一文。該文認為,當今的隸書在其繁榮發(fā)展的過程中,與正統漢隸即“碑體隸書”已漸行漸遠,風格上有了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這種特征突出地表現在五個方面,一、實用性完全被藝術性取代,二、對篆書與行書等書體的吸納,三、隸書原有特征的改變或喪失,四、筆法更加多變,五、章法豐富多彩。該文指出,這些創(chuàng)作上的新特征,其出現的原因不應僅僅從書法家或書法這一狹小的范圍內考慮,時代大潮的沖擊,求異、求新、求變的社會風尚的影響是這一特點產生的社會基礎。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發(fā)表霍如濤《對書法作品與情感關系的認識》一文。該文指出,書法作品是書法家的精神產物,但書法家的情感與作品所表現的情感沒有直接的關系。認為書法是抒情的,但又是不具體的,書法作品所能表現的是一種性情意趣,而不是具象的情感痕跡。書法中的情感已超越具體的實指,它只是通過線條的舒緩、疾澀、虛實、承接等表達了一種或激動或平和或奔騰等種種情感的波動,而這些線條特點并不是具體的情感符號。認為書法風格能體現作者的性情,性情是一種類型,一種趣味。

      五、以書法為研究內容的碩士論文

      2010年之后,內蒙古大學文藝學、藝術學碩士點,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點,在宋生貴、張樹天等導師的帶領下,出現了書法類的碩士論文。這是伴隨時代發(fā)展而出現的新現象,碩士研究生們的加入為書法理論研究隊伍注入了新生力量。這些碩士論文的出現,使區(qū)內書法理論研究的選題更加豐富,研究內容更加深入,表現出年輕學子們的學術熱情和智慧,但同時顯露出他們學術思想的不夠成熟。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是對書史上的經典大家做較為深入的探討,如對孫過庭、張懷瓘、蘇軾、黃庭堅、康有為、吳昌碩的理論或創(chuàng)作進行深入研究。

      雷巧云的《孫過庭〈書譜〉藝術論研究》⑤一文著重以對比的方法闡述孫過庭的藝術理論。該文指出,《書譜》藝術論從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過程、書法本體等角度深刻闡述了中國書法藝術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它概括前代書論中提出的眾多藝術論問題,并把它深入到“道”的層面,提倡運用于書法藝術實踐,從而使其理論具有系統、深刻、實踐性的特點。耿燦《孫過庭書法情性觀的美學研究》⑥一文認為孫過庭書法情性觀的內涵由三個方面構成:不同類型的主體情性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書法中的形式語言作為主體情性抒發(fā)的手段、提出符合審美理想的情性標準。該文指出:孫過庭書法情性觀是在中國古典美學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有著對前人理論的批判繼承,同時又摒棄了以往書法理論及書法與人的關系時所縈繞的神秘色彩,以相對客觀的態(tài)度探討書法,從而體現著書法理論的自覺。曹譽馨的《張懷瓘〈書斷〉的美學思想初探》⑦一文,就“雄強壯美”的審美風格、“雄強壯美”思想影響下的幾個美學范疇、張懷瓘推崇“雄強壯美”的原因等進行論述,并指出張懷瓘《書斷》的研究價值與局限。何瑞樂《吳昌碩書法研究》⑧一文指出,書法是吳昌碩整體藝術的根本,對其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文立足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從吳昌碩的師承交游、各體書法、書學觀念、風格成因、書史地位、當下意義諸方面出發(fā),旨在對吳昌碩書法進行多角度的考察、研究。該文還對蒲華、吳昌碩的行書進行比較研究。李雪莉《談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書法批評觀》⑨一文從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書法批評角度出發(fā),探究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批評意義。呂錦《黃庭堅題跋美學思想研究》⑩一文探討了黃庭堅題跋美學思想的理論前提,并從重韻、絕俗、尚意、重“心”四個方面探析黃庭堅題跋中的美學思想,也論及黃庭堅題跋美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高娃《蘇軾書畫理論美學思想探析》○11一文以中國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為主,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與精神思想,對蘇軾的書論和畫論作深入細微的理論分析,力圖在較為寬廣的文化背景下總結歸納蘇軾書畫藝術論中蘊涵的美學思想。文章選取了蘇軾書畫藝術論中比較突出的美學思想即師法自然、論道與藝、論物與意、論形與神諸方面進行論析,對蘇軾書畫理論進行綜合研究。

      六、書法理論重要事件與活動

      1990年夏,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史研究館內部出版了論文集《書畫論稿》,收錄了關和璋、趙叔華、劉永、胡笳、門宜、白銘、楊魯安、烏力吉圖、張長弓、李清波、耿鴻鈞、劉佑華、李俊卿、康莊、劉兆平、何奇耶徒、白光、周云華18位藝術家的關于書法和國畫的理論文章,其中書法篆刻理論14篇?!稌嬚摳濉冯m然只是內蒙古文史研究館編輯的內部資料形式的書籍,但是在尚且沒有書畫理論正式出版物的年代里,也是彌足珍貴的,這標志著內蒙古的有識之士們開始重視書畫理論的研究,或者說是內蒙古出現了書畫理論“自覺”的一種現象。

      2005年7月6日~10日,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和文物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全國首屆碑帖學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陜西、湖南、寧夏、山東等省市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內蒙古從事碑帖研究的專家、學者30余人云集呼市,對碑帖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文物出版社同時印發(fā)了《全國首屆碑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討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王玉池、施安昌、水賚佑、趙君平、柴建方、劉剛、胡海帆、陶喻之、李月萍、張樹天、解小青、周小瑋等人就碑帖的有關問題,結合論文進行了闡述。

      2009年7月,李德才撰寫的《構建“醇雅”書法藝術審美價值的現代意義及其視覺效果新探索》一文入選全國第八屆書學討論會,這是區(qū)內書法理論作品首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書學研討會。作者將清代朱彝尊評價文學作品時提出的“醇雅”審美觀引入書法審美,論述了“醇雅”書法的審美價值以及構建“醇雅書法藝術”的現代意義。

      2010年6月,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在呼和浩特舉行“內蒙古首屆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討會”,并出版《內蒙古書法家協會首屆書法學術論文集》。該論文集共收入王裕民《試論書法中的“勢”》、張長弓《瓦釜聲聲話墨池》、楊魯安《吳玉如先生碑帖題跋箋注》、王廼欣《淺談初學書法從漢隸入手的可行性》、李清波《歸綏碑碣匾額拾絮》、孟德鄉(xiāng)《書法時序性的闡釋》等53篇文章。其中包括對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教育等相關問題的諸多探討。

      2012年6月,王廼欣、王黑小主編的《呼和浩特書畫論文集》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王裕民《書法雜談》、楊魯安《蘭亭八柱第二非褚摹辯》、王廼欣《傳統個性品位——對書法鑒賞的一點思考》、何瑞樂裴茂軍《陽剛之美的追尋者——馬繼武先生訪談錄》等55篇文章,其中書論28篇,篆刻論3篇,畫論20篇,4篇非論文體裁的文章放在附錄中,較為全面地反映出呼和浩特地區(qū)書畫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現狀與水平。

      2013年12月,宋生貴主編的《當代草原藝術年譜·藝術理論與評論卷》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年譜形式收集、整理了1952年~2012年的60年間內蒙古藝術理論、評論的著述提要(包括書法理論、評論的論文提要和著作提要),并附錄了人物小傳、事件與活動、文藝理論·評論刊物、獲獎匯總。該書是“草原藝術研究書系”中的一個系列,屬于基礎性層面,為之后開展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做了資料方面的準備。

      七、結語

      25年來,伴隨著書法藝術的復興和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內蒙古的書法理論研究,雖缺少廣泛關注,卻在冷寂中默默成長,開出花朵,結出果實。綜觀這期間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書法理論、書法史學、書法美學、書法文化學、書法心理學、書法教育、書家個案、書法比較學等相關問題。已故書家、學者楊魯安、張長弓兩位先生可謂是區(qū)內書法理論研究的開路者,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的書法理論著述使內蒙古的書法理論研究得以蹣跚起步。其中張長弓于2000年去世,而楊魯安在新世紀的前十年里(2000-2009)依然筆耕不輟,寫出不少論文。梁一孺、宋生貴二位教授從美學的角度觀照書法,張樹天教授從書法文化、書法與審美心理的視角研究書法,陳晗晟教授從畫家書法及書與畫關系的視角審視書法,唐春玉教授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探討,霍如濤教授對書法作品與情感的關系提出見解,這些探索都已成為內蒙古書法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霍如濤、張樹天、李志平、孟德鄉(xiāng)諸位先生的書法教材及書法教育理論也是區(qū)內不容忽視的財富。2010年以后出現的以書法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雖不免稚嫩,也體現出年輕一代的才情、智慧,自有其時代意義?!稌嬚摳濉贰度珖讓帽麑W術研討會論文集》《內蒙古書法家協會首屆書法學術論文集》《呼和浩特書畫論文集》《當代草原藝術年譜·藝術理論與評論卷》等學術書籍的出版,在區(qū)內是屈指可數的書法理論重要事件,對推動書法理論研究有其重要意義,因此不可等閑視之。

      不無遺憾的是內蒙古地區(qū)的高校至今還沒有開設書法本科專業(yè),這種現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該地區(qū)書法理論的深入發(fā)展。因此說,與美術、音樂、舞蹈等早已有本科專業(yè)(甚至碩士專業(yè))的其他藝術門類比較而言,書法的理論研究更顯得尷尬與邊緣,取得的成績也更顯難能而可貴。

      應當說,經過多年的積淀,當下內蒙古的書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近年來,區(qū)內中青年作者在全國性重大展覽中入選和獲獎的人次也在增加,但從事書法理論研究的人員還是少之又少,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群體性發(fā)展不相平衡。因此筆者認為,我區(qū)文化教育相關部門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文藝團體應當鼓勵、培養(yǎng)年輕人從事書法理論研究,并積極為他們提供研究的環(huán)境和條件。

      本文力圖梳理20多年來內蒙古書法理論研究的脈絡,但因個人學識淺薄,占有資料有限,故難免有遺珠之憾、不當之處,望識者教正。

      注釋:

      ①內蒙古第八屆藝術創(chuàng)作薩日納獎,2007年。

      ②轉引自張樹天《膽識與風神——談楊魯安的書法篆刻藝術》,見宋生貴主編《走進花的原野——內蒙古新時期文藝理論評論選集》第一輯464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出處同②,見465頁。張長弓詩集,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2010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大學文藝學2011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2011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大學藝術學2012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2012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2013年碩士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文藝學2013年碩士論文。

      猜你喜歡
      內蒙古書法理論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書法
      娘子關(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在內蒙古,奶有一百種吃法
      這是美麗的內蒙古
      草原歌聲(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可愛的內蒙古
      草原歌聲(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柳州市| 吴堡县| 淮安市| 梨树县| 罗定市| 宜良县| 正宁县| 慈利县| 永靖县| 晋宁县| 旌德县| 改则县| 都江堰市| 准格尔旗| 庐江县| 金阳县| 商都县| 南澳县| 鄂托克前旗| 华宁县| 西丰县| 肥西县| 涟源市| 莒南县| 武汉市| 驻马店市| 内丘县| 吉木萨尔县| 互助| 阳西县| 孟州市| 福清市| 仙游县| 黔西县| 体育| 隆安县| 凤城市| 黔西县| 准格尔旗| 中江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