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生平創(chuàng)作】
張煒,1956年生,山東龍口人,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1980年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等。已出版《張煒作品選》五卷。2007年張煒花費三十年心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刺猬歌》,獲得了由美國總統(tǒng)亞太顧問委員會頒發(fā)的杰出成就獎。2011年8月,長篇小說《你在高原》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藝術(shù)解讀】
張煒是最早找到“民間”世界的作家之一,他的民間就是“元氣充沛的大地上自然萬物競爭自由的生命世界”(評論家陳思和語)。張煒的才華令人欽佩,敘述揮灑自如,語言恣肆流暢,銳氣十足,情緒飽滿。所以有人評價,閱讀張煒的作品“無疑是享受一次思想的智慧與語言快感合并成的盛宴”。
【作品欣賞】
美生靈(節(jié)選)
○張 煒
暮色中,河灣落滿云霞,與天際的顏色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灣。
也就在這一幅絢麗的圖畫旁邊,河灣之畔,一群羊正在低頭覓食,它們幾乎沒有一個顧得上抬起頭來,看一眼這美麗的黃昏。也許它們要抓緊時間,在即將回家的最后一刻再次咀嚼。這是黃昏灘上的一幕。牧羊人不見了,他不知在何處歇息。只有這些美生靈自在地享受著這個黃昏。這兒水草肥美,讓它們長得肥滾滾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會發(fā)現(xiàn)它們那可愛的神情、潔白的牙和那豐富而單純的表情。如果稍稍長久一點端詳這張張面龐,還會生出無限的憐憫。
沒有比它們更柔情、更需要依戀和愛護的動物了,它們與人類有著至為緊密的關(guān)系,它們幾乎成為所有食肉動物的腹中之物,特別包括了人類。它們被豢養(yǎng),被保護,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它們只吃草,生成的卻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體。它們咩咩的叫聲,可以呼喚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們那神秘的、不可以理解的互相傾訴和呼喚,那由于鳴叫而微微開啟的嘴巴、上皺的鼻梁,都讓人感到一個純潔生命的可愛。
它們像玉石一樣的灰藍色眼睛,有時會一動不動地看著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它們幼小的時候,就長出了一撮胡須,甚至還長出了兩個可愛的肉墜;你撫摸這胡須這肉墜,似乎看到它在向你微笑,向你無聲地詢問你的來路、你的歸路??墒撬í毑徽勛约?,不觸及那無一例外的凄慘的命運。人在這種美生靈面前,應(yīng)該更多地悟想。人一生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礙,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這遙遙無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類自己的靈魂,而不僅僅是這一類的生靈。人類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跡,就一天不會獲得最終的幸福。這是人類的全體未曾被告知的一個大限,一個可怕的命數(shù)。在這個命數(shù)面前,敏慧的心靈應(yīng)該有所震顫。
溫柔和弱小常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無可企及的美卻可以摧毀一切,它最終仍然具有威懾力和滌蕩力……
荒原、草地、最開闊的原野,好像最適合放牧,它們就應(yīng)該是羊的世界。羊們幾乎毫無侵犯性,全身都蓄滿了陽光。它們把這溫暖和熱量分贈人類,人類卻對這寶貴的饋贈毫無感謝之情。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從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奪,因為他們自己在同類中也常常這樣做。在不同的物種之間、不同的動物之間,比人類更無知更野蠻更荒謬的,并不是很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來,人類幾乎不懂得羞愧。他們也曾編造和制定出一些道德的規(guī)范和準則,卻對自己的不道德視而不見。他們更多的時間像羊一樣吃草,有機會卻要放下草吃羊。他們常常奢談自然界的所謂“食物鏈”,卻從來不研究自己與其他動物所構(gòu)成的“食物鏈”。在整個神奇宇宙的生命鏈條中,人類構(gòu)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環(huán)。作為某些個體,他們不乏優(yōu)秀的悟者;作為群體,他們卻是無知的莽漢。他們在把整個星球推向毀滅的邊緣,卻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驕傲……
暮色蒼茫中,這一群美生靈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們馱著所剩無幾的光明踽踽而行。它們大概也會有關(guān)于黃河岸邊這美好一天的記憶吧。每一天對它們大約都是珍貴的。燦爛的陽光、絢麗的黃昏、無邊的闊水和碧綠的草地──大概它們心中都會留有這美好的印痕和足跡吧。
從它們灰藍色的眼睛里,從那種默默的注視中,似乎可以感受它們那潛在的靈性、溫柔的本色、善良的心情。在這生命進化的歷史上,它們的確是一些跨過了漫長世界的蒼老的生命;它們也許懂得太多太多:關(guān)于這個星球、關(guān)于漫漫時光、關(guān)于生命的秘密。
原來它們頷下垂掛的那一縷胡須,遠遠不是什么滑稽的標志,而是深刻的象征。它們正因為對這個世界知曉得太多,才這樣聽天由命。
它們從來都沒有停止去做的,就是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身軀,馱回最后一縷陽光。
(選自《讀者》)
【賞析】
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從羊與自然關(guān)系的小題材入手,引申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大主題(即人類應(yīng)該如何尊敬自然、善待生靈,與自然構(gòu)成親密關(guān)系),充分顯示出散文“以小見大”的文體特征。
文章抒情與議論交融,感情基調(diào)明朗(題目“美生靈”就飽含情韻),直接贊美羊那種毫無侵犯性的奉獻精神,同時深刻批判了人類的野蠻索取和掠奪行為。文中時以警句發(fā)人深省,像“人類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跡,就一天不會獲得最終的幸福。這是人類的全體未曾被告知的一個大限,一個可怕的命數(shù)”“在整個神奇宇宙的生命鏈條中,人類構(gòu)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環(huán)。作為某些個體,他們不乏優(yōu)秀的悟者;作為群體,他們卻是無知的莽漢”等,如重錘敲擊,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蓑衣
○張 煒
秋天,剛剛收獲過的土地濕潤、疏松,可愛極了。稼禾的秸稈都拉走了,香氣卻遺留在田埂上。雜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葉兒顯露出來,又綠又嫩。螞蚱在草棵間蹦跳、起飛,很歡快的樣子。
人們都忙著整理自己的土地,準備又一次播種。小格細心地揪掉青青的草葉,整齊地堆放在一塊兒。她覺得這么嫩的草葉,扔掉怪可惜的,留著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螞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們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穿了,別在衣襟上。
鄰地里的達子走過來,搓著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兒笑。
小格往一邊看了看,達子的腳上穿了一雙又結(jié)實又漂亮的膠鞋,鞋幫上好像還印了一只鷹!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這個達子和她在小學一塊讀過書的,現(xiàn)在正用一輛輕騎販賣葡萄,聽人說去年一年就掙了五千元……一個大灰螞蚱用生了刺的雙腿猛勁兒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滲出了小血珠。她使勁摔了它一下,說:“一變肥,你就渾!”
達子蹲下來,說:“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動物,這個活兒太累?!?/p>
小格干脆仰起了臉,看著笑吟吟的達子。她已經(jīng)不歇氣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親病了,這么多的活兒全是她一個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還有些煩呢。她覺得達子在看她的笑話。
達子和她對看著,一瞬間神情嚴肅起來。他看到她那雙從來都很美麗的眉毛,這時候微微皺著——她好像有些惱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開,仰臉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噥著。
“下吧!”她的眼睛盯著他,賭氣似的說道。
達子站起來,活動了一下穿著“鷹鞋”的腳,說:“我是說,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來一輛小拖拉機,咱們一塊兒耕地吧?!?/p>
小格的心里一熱。但她還是垂下眼睫毛,有些執(zhí)拗地說:“不,不。還是我自己用鐵鍬翻吧……”
達子笑了笑,走開了。
停了一會兒,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們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躊躇了一會兒,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來時,披了一件蓑衣。這件蓑衣很舊了,可是還能遮雨。別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藍的、紅的,還有淡黃的,迷茫的雨霧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鄰地的達子穿得更高級一點:軍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頭就能看見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繩兒結(jié)。她在心里恨起自己來:怎么就穿了它來!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沒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傘……
達子向這邊望著,好長時間也沒動一下。
他看到千萬條雨絲灑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兒拄著,在雨絲中輕輕彈動著。有時候小格站起來,那球成一團的蓑衣立刻放展開來,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風。蓑衣毛兒又多又規(guī)整,都朝一個方向斜著……她在田埂上走著,像個穿著斗篷的將軍,挺拔而灑脫。他禁不住喊了一聲: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只螞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達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邊的臉龐變得通紅通紅,就像石榴花的顏色。
天暗下來,雨也變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們開始收工了。
小格將草葉捆到一起,提起來往回走去。田頭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種雨衣摩擦著,發(fā)出聲音。人們高聲地談笑著,議論莊稼,也議論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沒有回頭。
可是有幾個老頭子談?wù)撈鹚乃蛞铝耍骸八蛞逻@東西好!我過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澇,都穿蓑衣!蓑衣可比塑料雨衣好,它又能遮雨又能當草薦子鋪,穿到身上人也暖和?!薄鞍グ?,一時一興,自從興了塑料雨衣這洋玩意兒,蓑衣你貴賤也買不著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來到了自己的田里。
這片土地變得漂亮了,耕過、耙過,就像蓬亂的頭發(fā)被耐心地梳理過一樣——達子的頭發(fā)倒變得蓬亂了,正在他的地上忙著。
小格知道這是達子的小拖拉機耕的。她問:“達子,你一夜都守在這地里嗎?”
“一夜剛好耕完?!?/p>
“啊……達子!”
小格想:這土地要讓我一個人用鍬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達子,可又不知道說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說,雇拖拉機的錢兩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說不出口。她怕達子笑話她小氣,達子有錢呢——雇拖拉機這點錢,在他看來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邊上做著活兒。
達子忙了一會兒,伸著懶腰走過來。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鷹上沾了稀泥。他說:“趁著土濕,今天就把種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沒活兒了,真棒!”
小格問:“沒活了再做什么?”
“駕上我的輕騎!”
小格不作聲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輕輕咳了一聲,“不做什么?!?/p>
“你編蓑衣吧!”
小格惱恨地看了他一眼。
達子的臉有些紅,微皺著眉頭說:“我可不是跟你開玩笑,真的!你沒聽老人們說到處買不到蓑衣嗎?你編吧,會賺錢的,蘆青河灣那兒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將身子轉(zhuǎn)向一邊。
達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著嘴角掛上了一絲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嗎?明年我準備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來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會兒,聽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聲音,就走了出來。
大地朦朦朧朧,一片白色。她覺得心上不知怎么熱乎乎的,很想往遠處走一走……走著走著,她的腳步急了起來;再后來她聽到河水的聲音了。
她來到蘆青河灣了。
月光下,河灣的淺水處一片油綠。那柔軟細長的草葉兒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齊,一般好,茂盛極了。
“??!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她在心里說。
(選自《張煒中短篇小說年編·采樹鰾》,有刪改)
【賞析】
本篇小說重點塑造了達子這樣一個新型的農(nóng)村青年形象,他勤勞善良,樂于助人,頭腦靈活,新潮時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銳地捕捉商機。文章結(jié)尾處寫小格下意識地走到河灣、贊美蓑衣草的心理活動,含蓄地表明了她對達子的認可和欣賞。
作品最后兩個自然段頗耐人尋味,讀者可從多個角度細加品評:結(jié)構(gòu)上,這兩段用景物描寫和人物內(nèi)心獨白收束全文,寫出了蓑衣草良好的長勢,照應(yīng)了上文達子的建議,暗示情節(jié)發(fā)展,言有盡而意無窮,并與開頭的景物描寫形成首尾圓合之勢。內(nèi)容上,蓑衣草長勢良好,暗示小格一家的生活狀況必將改變,預(yù)示著農(nóng)村生活美好的前景,升華了文章主旨。此外,月光下河灣的景物安謐溫馨,烘托出人物內(nèi)心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