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揭開荒漠化的面紗

      2017-03-26 06:00:36
      綠色中國 2017年12期
      關鍵詞:沙化荒漠化氣候

      文 秀 英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哪粌H是一個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是人類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制約經濟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據(jù)我國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93%;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30.0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12%。實際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20.37萬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積的11.8%。

      目前關于荒漠化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是依據(jù)形成地表物質的構成,分為礫質荒漠化、沙質荒漠化、泥質荒漠化等,這種分類法主要是基于我國傳統(tǒng)上關于荒漠化的分類;二是依據(jù)荒漠化形成的主導因素,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4個類型。其中第二種分類方法是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所采用的分類方法,考慮到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我國在荒漠化監(jiān)測中亦采用了這一分類方法。因此,我國荒漠化主要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鹽漬化4種類型。

      關于荒漠化的成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要嚴格定量化地確定出每一個影響因素在荒漠化中的貢獻份額是相當困難的。困難的原因在于進行這種分析時存在著許多模糊性。例如,人類活動既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和約束,反過來又對環(huán)境的變化產生影響,特別是當人類對作為荒漠化形成基本條件的氣候變化原因尚不能做到定量區(qū)分的情況下,就很難確切地確定出在全球氣候變化中人類與自然的貢獻率各是多少。此外,劃分的難度還在于氣候因素既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礎,又是荒漠化形成的直接因素。

      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礎

      自然因素對荒漠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種情況是由于地質時期或者遠古時期以來所形成的嚴酷的有利于荒漠化發(fā)生的自然條件,如干旱、多風就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礎與前提;另一種情況是,現(xiàn)代氣候變異或突發(fā)的災害性天氣條件直接造成了土地荒漠化,比如大風造成沙漠的擴張,沙塵暴造成耕地或草場的沙化等。

      1.氣候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大陸度很高的國家,特別是內陸地區(qū)受到大陸性氣候的強烈控制。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分布著許多縱橫交錯的山脈,正是這些山脈的層層阻攔,使得東來的太平洋水汽難以到達遙遠的內陸地區(qū)。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的隆起,阻隔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而強度較弱的北冰洋水汽由于路途遙遠,加上阿爾泰山及新疆西部諸山脈的阻攔,很難影響到廣大西北地區(qū),使得這里成了中國乃至亞洲降水量最為稀少的地區(qū)。

      在全國960萬km2的國土面積上,有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年降水量不足100mm,而年降水量低于400mm以及年均水分虧缺量大于400mm的地域,均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左右。此外,地勢比較平坦,西北風盛行,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導致土壤潛在蒸發(fā)力極強。干旱多風的氣候使這里廣布沙漠、戈壁及大片的干旱土地。

      2.地形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

      除了青藏高原及一些大的山脈對氣候的影響之外,地形對荒漠化形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其對水土流失和土壤鹽漬化的影響。

      坡度為流水提供給了加速侵蝕的有利條件。在黃土高原北部、西遼河上游等既具起伏地形,土壤又比較疏松的地區(qū),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陡坡耕地是導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山麓地帶,由于植被稀少,加之北方地區(qū)的降水特征主要是短歷時的高強度暴雨較多,因此沖刷力極大,形成了很強的侵蝕。在新疆南部的天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雖然只有幾十毫米,但洪水沖毀公路、鐵路的事情卻時常發(fā)生。

      大范圍極度干燥氣候與低洼、排水不暢的地形,形成土地鹽漬化,在不合理的灌溉措施下又加劇了土地鹽漬化。

      完全受氣候變化制約的荒漠化形成時代

      根據(jù)已有的科學研究,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干旱、多風、植被稀少的荒漠景觀,大約在上百萬年前就基本上形成了,此間經歷過若干次干濕氣候變化的旋回,而每一次氣候旋回,都是一次荒漠化的擴展或收縮過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這種干旱多風、植被稀少的氣候格局及其在這種氣候框架下形成的干旱荒漠景觀,雖然其間亦曾發(fā)生過若干次波動,但在長達200多萬年的第四紀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人類雖然已經出現(xiàn),但由于人類活動僅限于對動物及植物果實的利用,其活動規(guī)模與范圍還相當有限,因此人類與大自然之間體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關系。這一時期的人類活動還不足以對環(huán)境的變化產生影響。因此,這一時期荒漠的擴展與縮小,荒漠化過程的加強與減弱,完全受氣候變化的制約,是一種純自然的過程。亦即,當氣候變得暖濕時,荒漠化過程減弱,荒漠及干旱區(qū)面積縮小,地表植被得到恢復;當氣候變得干冷時,荒漠化過程加強,荒漠及干旱區(qū)面積擴大,植被狀況嚴重衰退以至消失。

      因此,在人類歷史之前,荒漠化是一種純自然的過程,因自然環(huán)境的變干而擴展,隨自然環(huán)境的變濕而收縮。我國沙漠及主要沙地的形成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奠定了目前我國荒漠的基本格局與輪廓。

      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成為荒漠化過程的催化劑

      隨著農業(yè)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特別是近百年來人口的不斷膨脹,人類向大自然的索取也不斷升級,對土地資源的開發(fā)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對自然環(huán)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但是,人類的這種活動,能否達到足以對較大范圍的環(huán)境變化產生影響的程度?在荒漠化擴展的過程中,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這種擴展過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需要深入地分析。

      自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持續(xù)干旱,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環(huán)境變得更為脆弱,自然環(huán)境的彈性系數(shù)變得很低,環(huán)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更差,對人為干擾活動的反應更為敏感,為荒漠化的發(fā)生提供了一個溫床。這是導致目前我國荒漠化局部擴展的自然環(huán)境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荒漠化的擴展是難以發(fā)生的。干旱的氣候條件是荒漠化產生的基礎,是前提,沒有干旱的氣候就沒有荒漠化。

      應當看到的是,盡管近些年我國北方局部地區(qū)的氣候雖有一定幅度的變化,例如華北局部地區(qū)的降水呈減少趨勢,而西北多數(shù)地區(qū)的降水卻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就變化的幅度而言尚不足以直接導致荒漠化的擴展,其證據(jù)是即使在同一氣候影響下只是那些人為活動干擾強烈的地方才出現(xiàn)了退化或嚴重退化,而人為活動干擾少或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很少出現(xiàn)退化情況,而人為干預如采取植被恢復措施的地方,荒漠化呈現(xiàn)減少的態(tài)勢。因此,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導致我國荒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在干旱氣候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為活動,而積極的人為干預則導致荒漠化減少。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發(fā)生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是全球性的。聯(lián)合國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內羅畢召集了規(guī)模較大的“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問題會議”,第一次提出了“荒漠化”概念,并產生了一項有效的、綜合的和協(xié)調一致的解決荒漠化蔓延問題的方案(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執(zhí)行主任的報告,1992)。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把“荒漠化”問題作為21世紀全球環(huán)境3個重要議題之一列入議程。1994年6月17日通過了《聯(lián)合國關于在發(fā)生嚴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文本,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巴黎舉行各國政府簽字儀式。1995年底聯(lián)合國召開了第一次締約國大會。我國政府于1996年12月經全國人大通過正式批準公約,成為《公約》締約國?!豆s》中提到的概念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符,我國政府和領導人十分重視《公約》,多次將這一概念列入國家重要文件,作為我國防治荒漠化行動的依據(jù)。

      1994年我國率先制定了《中國執(zhí)行“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國家行動方案》,確定了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戰(zhàn)略目標和優(yōu)先行動方案,對其他國家影響很大。根據(jù)荒漠化地區(qū)的水資源條件,以及我國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則和方針,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荒漠化治理的重點主要是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沙化草地、沙化耕地、沙地及其他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在西部(賀蘭山)干旱區(qū),主要是建立、完善綠洲外圍的阻沙林帶,保護和恢復荒漠植被,在水資源允許的前提下,亦可適量地擴大綠洲面積,以滿足綠洲地區(qū)人民群眾生存和經濟發(fā)展的基本需要。對于原生沙漠、戈壁及凍融侵蝕區(qū)和嚴重的鹽漬化土地,主要是保護這里的天然植被,而不作為治理的對象。據(jù)此測算,在我國荒漠化土地中,可治理的面積約為110萬km2。

      猜你喜歡
      沙化荒漠化氣候
      荒漠化地區(qū)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為例
      科學(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動綠色發(fā)展——寫在第二十五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綠色中國(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國召開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大會
      綠色中國(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土地沙化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
      綠色中國(2017年7期)2017-08-02 17:47:11
      五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萬公頃
      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xù)“雙縮減”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xù)10年實現(xiàn)“雙縮減”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
      立冬
      承德县| 屏边| 黔西县| 喀喇沁旗| 巴里| 华安县| 靖江市| 武安市| 虎林市| 苍山县| 淮安市| 黔东| 镇康县| 兴山县| 刚察县| 凤山县| 绥芬河市| 昆明市| 万山特区| 马尔康县| 噶尔县| 巴林左旗| 沈阳市| 新昌县| 红安县| 灌阳县| 澄城县| 安溪县| 苏尼特左旗| 虎林市| 秦安县| 中超| 旬邑县| 隆安县| 股票| 惠安县| 汽车| 崇信县| 达拉特旗| 闽侯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