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明倫
家在哪里,哪里就好
◎文/韓明倫
1968年,我被調到遼寧朝陽山溝里新建的二三四戰(zhàn)備醫(yī)院任檢驗科主任。此前,妻子在山東德州一家醫(yī)院工作,我們已兩地生活6年。在院領導的關心下,妻子從山東調到朝陽市結核病防治所工作,結束了牛郎織女般的日子。
二三四醫(yī)院建在四面環(huán)山的山溝里,我們一家人住在兩間平房內,燒火墻取暖,到外面上公共廁所,我們也感到很知足。醫(yī)院離市區(qū)十多里路,當時也沒有公共汽車,妻子起早貪黑步行上下班,從不遲到早退。后來院里了解到這種情況,便向上級申請了一張永久牌自行車票,妻子從此騎上了自行車,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
1975年,作者(左一)與家人合影
后來,醫(yī)院建了一棟家屬樓,我們便從平房搬到二樓住。院里也有了到市內的通勤車,早晚接送在市內上班上學的家屬和孩子。兩家的老人輪流來我家?guī)Ш⒆樱硎芴靷愔畼?。在我們看來,住在山溝里,春天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秋天天高云淡、碩果累累,空氣好、水質好,實在是美極了。
其實,在當時,朝陽地區(qū)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qū)之一,氣候也不好。妻子是山東青島人,她所在單位組織去青島參觀學習時,同事們都不理解妻子為什么離開那么美麗的沿海城市,甘愿到貧窮落后的朝陽工作。妻子卻笑著對他們說:“家在哪里,哪里就好。”我們結婚后長期兩地分居,她從沒提過讓我轉業(yè),一直全力支持我在部隊安心工作,并說我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就是去新疆、西藏她也跟著去。
在妻子的默默支持下,我們在山溝里干了30年。其間,我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項科研攻關項目“臨床生化超微量檢驗法”,與北京、山東、上海、重慶、朝陽等地8家工廠合作研制成功5個型號的半自動生化超微量儀器和12種器材,全部投入市場。這個項目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十項,國家專利三項,我個人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科研攻關期間,我經(jīng)常做實驗到下半夜才回家,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拋給了妻子。為此撰寫出版的30多萬字的專著,五易其稿,都是妻子用業(yè)余時間幫我抄寫、修改的。她在家里默默奉獻,在單位工作也很出色,走遍了朝陽地區(qū)六個縣、市的農(nóng)村進行防治結核病工作,獲得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我的科研成果獲獎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相繼報道了我在山溝里搞科研的事跡,我也經(jīng)常應邀去外地講學,推廣這一成果,家里家外都靠妻子支撐。第三軍醫(yī)大學曾派人來邀請我去重慶工作,第一軍醫(yī)大學五次來電話要我去廣州工作,都被我和妻子謝絕了。對我不愿去大城市,而愿待在山溝里工作這件事,不少人表示不理解。他們不知道,在這山溝里有我熱愛的事業(yè),還有溫馨幸福的家庭。
在山溝里,我們養(yǎng)育了老戰(zhàn)友們交口稱贊的三個優(yōu)秀兒女。大女兒、兒子走出山溝到了軍營,上軍校,在部隊工作了30年,多次立功受獎。小女兒先后在北京對外經(jīng)貿大學、法國、美國取得碩士學位。
1998年,我和老伴離退休后來到空軍錦州干休所安度晚年。19年來,我們最愛回憶的,還是在朝陽山溝里度過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