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禮
清中期以降至民國期間,以書籍為載體的南北文化交流日趨緊密,南書北上與北書南下對文化的推動與融合起到的信使與橋梁作用,不容小覷,這一文化現象頗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清廷修書與南書北上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四日、次年(1773)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帝連發(fā)兩次諭旨,在全國范圍向公、私藏書家征書,以備編纂《四庫全書》之用。在《寄諭兩江總督高晉等于江浙迅速購訪遺書》中特別提到:“聞蘇州有一種賈客,惟事收賣舊書,如山塘開鋪之金姓者,乃專門世業(yè),于古書存佚原委頗能諳悉。又湖州向多賈客書船,平時在各處州縣兌賣書籍,與藏書家往來最熟,其于某氏舊有某書、曾購某本,問之無不深知。”因此命令江浙督、撫“向此等人善為咨詢,詳加物色,因而四處借鈔,仍將原書迅速發(fā)還,諒無不踴躍從事”。諭旨中舉稱的“山塘開鋪之金姓者”,據目錄版本學家王大隆教授考訂,應為“錢”姓,其人為錢聽默;“專門世業(yè)”,錢家四代鬻書為業(yè);“湖州向多賈客書船”,指湖州多書賈,人稱湖賈,又有西吳書賈、苕賈、吳興書賈之謂。學者俞樾有詩《書丁竹舟〈武林藏書錄〉后》稱揚此事:“山塘書賈推金氏,古籍源流能僂指。吾湖書客各乘舟,一棹煙波販圖史。不知何路達宸聽,都在朝廷清問中?!睍鶃碛诔青l(xiāng),推動了書籍的流動與傳播。在蘇州山塘開書坊“萃古齋”的錢聽默,在當時書林中頗有名氣,有“白堤老賈”之謂——白堤為書賈叢居之處,以至被朝廷所遙聞。《四庫全書》開館,諭旨頒發(fā),臣下雷厲風行,閏三月二十日,兩江總督高晉回奏:“并查山塘書賈錢姓名金開,又城內書賈陶廷學,均系世業(yè)收買舊書。臣薩載傳喚到署,率同兩司面詢。據稱鋪內現有之書,俱屬通行書籍,其向曾板行而流傳已少及無板行之鈔本,從前間有收得,隨時賣去?!弊嗾壑兴f的“金開”,實為“景開”之誤。錢聽默販書有年,又得家學傳承,其父錢蒼佩在雍正、乾隆年間即以精鑒版本在揚州書業(yè)中享有聲名。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錢蒼佩,湖州烏程人,精別宋槧元板,寄業(yè)書賈,叢書樓中人也。子時霽,字景開,一字聽默,世其業(yè),工詩。詔開四庫館,采訪江南遺書,皆賴其選擇?!?/p>
錢聽默(1750—1802),名時霽,字景開,又作景凱,號萃古齋主人。鬻書于湖州,或入籍,后寓居蘇州,在山塘虎丘太子碼頭開設萃古齋書坊,為書友中巨擘。精于鑒別宋元板刻與法帖書畫,有“白堤錢聽默經眼”朱文小印,經其捺經眼印之書,均為善本珍籍。據顧廣圻《題清河書畫舫》記載,常熟錢曾,毛晉、毛扆父子,席鑒、陸貽典、馮舒、曹炎等藏書家之書散出,經錢聽默目驗,他根據裝訂簽題根腳上的字跡,即可判定書之歸屬。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評價錢聽默:“不須刮目用金鎞,跟腳題簽望不迷。此調書林今絕響,空煩重訪白公堤?!辈貢尹S丕烈、吳騫等人與之交往甚密。黃丕烈在明抄本《續(xù)世說》跋云:“余初不識是書也,適邀余友錢景開、陶蘊輝至家,二人皆能識古書者,因為余言是書可為秘本,余由是珍之?!卞X氏還為黃丕烈購得宋本《顏氏家訓》、舊抄本《括異志》等多種善本書。黃丕烈在宋刻本《甲乙集》跋云:“有顧某者,在席氏掃葉山房作伙,素不識古書,聞白堤錢聽默在,彼急取是書相質,聽默本老眼,性又直,曰:‘此等宋版書,何待看耶?顧某狂喜,即持銀易歸。”嚴元照在《書〈春秋經傳集解〉宋刻殘本后》中記敘:“宋刻《左傳》四卷,萃古齋主人錢景開所貽,畀以錢不受,亦稱有雅尚者?!睆闹锌梢婂X氏并非一味嗜利的書估,頗有儒商崇文重義的風范。黃丕烈曾有詩贊其人:“逸人所樂在琴書,德義高蹤嘆孰如。我向白堤尋老友,琳瑯經眼固非虛?!痹姾笞⒃疲骸懊硕[于虎丘者,唐有史德義,以琴書自娛,號為逸人。今余所知,有白堤錢聽默。聽默隱于書市,渠所經眼之書籍,有進入‘天祿琳瑯者。倘后此撰集山志,隱逸中可分一席云?!痹凇独ó愔尽奉}跋中,黃丕烈稱“白堤錢聽默,今之陳思也”。吳騫《拜經樓詩話續(xù)編》中說:“余至吳門,恒與書林錢景開相周旋。景開往來淮揚,游于玲瓏山館馬氏,多識古今書籍,余嘗擬之宋之陳起?!秉S、吳二人所說陳起、陳思為南宋人,在杭州開設書肆,享名當時。葉德輝《書林清話》對陳氏刻書業(yè)績大加稱揚:“南宋臨安業(yè)書者,以陳姓為最著?!标惼鸩粌H以儒商流譽書林,還以詩作與文人墨客相酬酢,有《蕓居乙稿》傳世。與陳起相仿,錢聽默也能詩,與藏書家、書友多有聚吟詩作。陳乃乾《共讀樓札記》中就記有錢聽默與黃丕烈、顧廣圻等友人的唱和之作:“余嘗見高野侯舊藏《牡丹分詠圖冊》,為嘉慶三年,袁綬階招錢竹汀、王述庵、潘榕皋、段若膺、鈕非石諸人,集漁隱小圃賞花而作。聽默、蕘圃、澗薲亦與焉。聽默寫作俱工,固不僅以鑒別古書擅長而已?!?/p>
隨著《四庫全書》開館,錢聽默也受到朝廷重視與延攬,據黃丕烈《虎丘山志》題跋:“四庫搜訪遺書時,(錢聽默)曾為巨公某延入書局,故《天祿琳瑯》中亦載其姓字,亦可為榮矣?!卞X氏作古后,黃丕烈曾作挽詩紀念,據繆荃孫《云自在龕隨筆·錢景開多識古今書籍》載:“書林錢景開多識古今書籍,人嘗擬之宋之陳起。其卒也,黃蕘圃(丕烈)挽以詩云:‘天祿琳瑯傳姓氏,虎丘風月孰平章。次句指錢好狹邪游,一時有‘名士牙行,士女領袖之目。”錢聽默去世后,其子孫仍操舊業(yè),但“萃古齋”聲光不再。錢聽默鑒定鈐印之書頗為后世所重,傳世者如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燼余書錄》收有明嘉靖刻本《周禮鄭氏注》十二卷,錢氏跋云:“是書流傳尚多,庚子歲,余得宋本校注鄭注《周禮》,內附釋文,系巾箱小本。因取此本于邗上旅寓校讎一過?!笨娷鯇O《藝風樓藏書續(xù)記》收有明曹氏書倉抄本《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均有“白堤錢聽默經眼”印。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收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刊本《重刊嘉祐集》十五卷,顧廣圻跋云:“此前明鄭端簡家藏書也,嘉慶壬戌得于金閶萃古齋書坊中?!卞X聽默另有不少抄本傳世,“萃古齋”還用毛氏汲古閣原版重印金元好問輯《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三首一卷。
《四庫全書》開館以后,安徽提學使朱筠向朝廷推薦湖賈陶正祥,以其精于鑒別版本,任為搜訪秘書官,典司購訪鑒定等事。陶正祥(1730—1797),字庭學,號瑞安,原籍浙江烏程,其祖父時移居蘇州。少年聰慧,從師讀書。因家貧輟學,以販書為業(yè)。與吳中文人名士多交接,聞見日廣,設肆“五柳居”于郡廟前,分店設于胥門,成為書業(yè)中翹楚。學者孫星衍為其撰墓志銘,稱揚陶氏對古籍諳熟于胸,對脈絡源流如數家珍:“能知何書為宋元佳本,有誰氏刊本,板貯何所,誰氏本善且備,誰氏本刪除本文若注,或舛誤不可從。都中巨公宿學,欲購異書者皆詣君,車轍滿戶外?!碧帐虾髞碓诒本┝鹆S開設五柳居書坊,翁方綱《翁氏家事略記》記述,他被征召到翰林院編纂《四庫全書》期間,在寶善亭與程晉芳、姚鼐、任大椿諸同仁,“對案詳舉所知,各開應考證之書目,是午攜至琉璃廠書肆訪查之。是時江浙書賈亦皆踴躍,遍征善本足資考訂者,悉聚于五柳居、文粹堂諸訪舍,每日檢有應用者,輒載滿車以歸”。宋代林之奇的《尚書全解》是《書經》研究的重要文獻,流傳既久,散佚日多,其中《尚書全解·多方》篇湮晦不彰。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杰從《永樂大典》中抄得此篇,其記云:“予在京師琉璃廠五柳居書肆借抄此卷,乃《永樂大典》本也?!?
葉德輝《書林清話》中“廣勤堂刻萬寶詩山”條記載:“世傳錢謙益絳云樓所稱宋板《萬寶詩山》,后歸湖州陸心源皕宋樓……《萬寶詩山》亦載胡爾滎《破鐵網》,云宋板監(jiān)省選編《萬寶詩山》三十八卷。季滄葦藏書,袖珍本……不著編次人姓名,并不詳作詩者為誰氏。系吳門五柳居陶氏所藏。聞已歸淮揚鮑氏。按此即絳云樓故物。輾轉歸于日本巖崎氏。島田翰所見即此?!睆闹锌芍藭f藏,曾一度在陶氏五柳居肆中,后流入陸氏皕宋樓。乾隆三十四年(1769),藏書家李文藻赴京謁選,留京五個月,無日不至琉璃廠書肆訪書,后撰成《琉璃廠書肆記》,其中對五柳居記敘道:“又西為五柳居陶氏,在路北,近來始開,而舊書甚多,與文粹堂皆每年購書于蘇州,載船而來。五柳多璜川吳氏藏書,嘉定錢先生云:即吳企晉舍人家物也,其諸弟析產而得書,遂不能守?!睋O星衍所載,陶氏“既家吳門,僑寓都下。賢士大夫往來輻湊,廣求故家書籍秘本,歷數十年。嘗慕陳思之為《寶刻叢編》也,語余云:‘恨不為一書,記所過目宋、元、明刊刻經傳、諸子各本卷帙,文字異同優(yōu)劣,補書目家未備,惜今晚矣!”在販書中,陶正祥既善經營又頗講誠信:“與人貿書者,不沾沾計利。所得書若值百金者,自以十金得之,止售十余金。自得之若十金者,售亦取余。其存之久者,則多取余,曰:‘吾求贏余以糊口耳!人之欲利,誰不如我!我專利而物滯不行,猶為失利也。”陶正祥在官署任職年余,教育其子珠琳廉儉,囑其引退,告誡他:“汝多疾而素餐,不如歸儥書也。”
陶珠琳,字蘊輝,號五柳。熟讀錢曾《讀書敏求記》,學有根柢。克紹父業(yè),在蘇州、北京兩地開設書坊,并以“五柳居”之名刻書。《四庫全書》開館,由安徽提學使朱筠舉薦,陶珠琳由內廷三館供事敘用。后遵父囑引退,繼續(xù)販書生涯。因精通版本之學,與黃丕烈等藏書家傾心交誼。黃丕烈在《韓山人詩集》題跋中說:“吾吳中之鬻書者,皆由湖州而業(yè)于蘇州,后遂占籍為蘇人,其間最著者兩家:曰錢、曰陶。錢景開、陶廷學皆能識古書,余皆及與之交。景開之后雖業(yè)書,而毫無所知;廷學之后則不專于業(yè)書,而書中之門徑視廷學有過之無不及焉,此吾所以比諸道人也。歲甲子春,余友陶君蘊輝以父憂服闋,將就官赴都銓選,而廷學舊業(yè)有肆在琉璃廠,仍至彼做買賣,遇舊書時郵寄我。我之嗜好,有佞宋癖,蘊輝頗知之。然吾不奇其遇宋刻而寄我,奇其非宋刻而亦寄我也?!秉S丕烈與陶蘊輝在購書中結為書友,黃氏在《參寥子詩集》中題跋:“余友陶君蘊輝,雅善識古,并稔知余之所好在古刻,昔余所收者,大半出其手?!秉S氏得書,多與之商榷。陶蘊輝曾多次為黃丕烈搜購書籍,如元刻《許丁卯集》、舊刻《韓山人詩集》、《陶情集》等。在《王右丞集》題跋中,黃氏寫得書經過:“此宋刻《王右丞文集》十卷二冊,頃余友陶蘊輝從都中寄來而得之者也。先是,蘊輝在蘇時,余與商榷古書,謂《讀書敏求記》中物,須為我購之。今茲八月中旬有人自北來者,寄我三種書,此本而外,尚有元刻《許丁卯集》及宋刻小字本《說文》。來札云:《右丞文集》即所謂山中一半雨本,《許丁卯集》即所謂校宋板,多詩幾大半??梢娏粜乃言L,竟熟讀也。”為黃丕烈代購的北宋刻本《說苑》二十卷,黃氏題跋:“頃友人陶蘊輝以此宋刻《說苑》全本示余,謂是揚州賈人托其裝潢而欲為他售者,渠許以重價為余購得?!奔螒c十三年(1808)陶珠琳離京返蘇,黃丕烈贈詩:“有客沖寒急遠征,一身端為利名輕。陔南成養(yǎng)虛真樂,薊北馳聲戀俗情。漫說持家妻共子,空勞相事弟兼兄。束裝早為歸裝計,莫負良朋勸勉情。”詩后注云:“嘉慶戊辰十一月五日,五柳主人以京師書肆須急料理,冒寒北行。余以家有老母,侍奉事大,早作歸計為安。瀕行,諄諄勸勉?!?/p>
以“五柳居”之名刻印之書有多種,如嘉慶三年(1798)刻印宋司馬光撰《司馬溫公太元經集注》十卷,卷末陶氏跋云:“余從秋塘張君處得影寫宋本,及前明唐子畏家藏本,因即付梓,云云。”據孫殿起、雷夢水《記廠肆坊刊本書籍》記載,五柳居刊書“《太玄經集注》十卷,宋涑水司馬光撰,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刊”。嘉慶九年(1804),刻《醫(yī)學蒙求》。
蘇州書商錢聽默以嫻于版本、精鑒古書為朝廷所關注,受命為四庫搜訪遺書,被延攬北上入書局應差,其諳熟古書存佚原委的書業(yè)風氣隨之帶入京城,為四庫修書及其后乾嘉考據派的形成多有助益;而蘇州書商陶氏父子踵接其后,將江南圖書水運抵京城,率先南書北上,開業(yè)五柳居于琉璃廠肆,并在京城為南方學者購置世所罕睹的圖籍,為京城古舊書業(yè)的繁興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推動南北書籍交流方面功不可沒。
富晉“秀氣”與北書南下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琉璃廠書肆中富晉書社遐邇知名,與來薰閣、邃雅齋并稱琉璃廠三大書店。由于經營得法,1931年富晉書社在上海設立分社,使北書南下,繼之在滬開業(yè)的有來薰閣和隆福寺的修文堂、修綆堂。
王富晉,字浩亭,河北冀縣人。1912年,老成持重的王富晉開設富晉書社于北京楊梅竹斜街青云閣商場內。富晉書社存書量大,不少學者在此購得稀見之書。舊書業(yè)中把獲利豐厚的交易稱為“秀氣”。富晉書社業(yè)務發(fā)展興旺,有賴于1931年收購了吳引孫、吳筠孫兄弟在揚州所建“測海樓”藏書,獲利多達五萬余元。當年8月,王富晉將購得的測海樓藏書運往上海,開設了富晉書社分號,由其弟王富山經營,盈利甚豐。為北方書業(yè)南漸之先聲。王富晉又在北京琉璃廠西街原宏道堂舊址筑樓一座,1935年富晉書社由青云閣徙至琉璃廠西街新址營業(yè),并請書法家張伯英先生題了匾額。此店設備新穎,滿壁琳瑯,王氏從擺攤至開鋪,由小鋪拓成廣廈,不數年間已與至大之鋪鼎立。
截至1948年,在上海開業(yè)的專業(yè)古舊書店共十八家,其中有富晉書社分社,黃裳《上海的舊書鋪》中提及:“三馬路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書店街。由西向東,這里有富晉書社,是北京遷滬的分號。主人王富晉、王富山因收得揚州吳氏測海樓書,就在上海開了分店。王氏兄弟門庭高峻,主顧不多,但存有不少好書。曾給我看過一部明刻小說《隋史遺文》,白棉紙精圖,厚厚一疊,真是驚心動魄的東西。他們好像并不以經營舊書為重,而以收售珂羅版金石書及近代大部叢書為重點。有一次收得一部四部叢刊三編,中缺一本《三輔黃圖》,懊惱得很。店中恰有一冊嘉靖四明薛晨刻本《黃圖》,恨恨地說,要是一冊叢刊本就好了。在他看來,嘉靖白棉紙是比不上近代石印本的。”在上海開設富晉書社分社期間,王富晉與眾多文化名人交往,《顧廷龍日記》曾多次提到為合眾圖書館選購富晉書社送來的書籍。鄭振鐸曾在此覓得多年心儀渴求的《農政全書》,記于《劫中得書記》。鄭還為哈佛大學圖書館駐北平采訪處購明嘉靖本《史漢方駕》等書。為方便南北藏書家預約購書,王富晉將吳氏藏書重新編目,出版石印本《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書店刊印書目始于上海,以羅振常開設的蟫隱廬書店所印書目最為完備,對圖籍經銷頗有助益。富晉書社還善于追慕新風進行經營,繼起效之,讀者可按圖索驥,獲得渴求之書。據朱遂翔《杭州舊書業(yè)回憶錄》稱:“彼時之北京書目,都不肯南寄,因定價較高,恐南來購書受影響也。自此以后,南北書店皆有書目,亦皆有定價,其價格率互相參考而訂定之?!?
民國初年,陳連彬經營的來薰閣在琉璃廠書肆中并不享名,業(yè)績平平。1925年,年事已高的陳連彬把侄子陳杭邀來打理書店業(yè)務,來薰閣才振興起來。陳杭(1902—1969),字濟川,河北南宮人。十六歲時入京,師從隆福寺文奎堂書店主人王云瑞學藝。王云瑞善識版本,從業(yè)中廣交文人名流,與日本、朝鮮學者也交往密切,陳濟川得其口傳心授,接受廣結書緣的經營理念,精明干練的他練就了善于交際的本領,接手來薰閣書店后,審時察勢,認為不能固守舊轍,頭腦活絡的他敏銳地抓住商機,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經營,為來薰閣的發(fā)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民國以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后,國學研究日興,整理國故成為時尚,各地圖書館紛紛建立,新興的科研教學機構、團體以及學者個人對古舊書籍的需求日增,陳濟川及時把握了這一時代變化,調整經營方向,勇于開拓,收購到大量珍善本古籍,對其他古舊書店從不重視的戲曲、小說類書籍也極力搜購,以供學者研究之用。陳濟川和伙友不辭辛勞,常外出山西、山東、江浙一帶收書,先后收到多種宋槧元刻、明版清刊的名籍善本。1937年,陳濟川與天津宏雅堂書店主人張樹森合購藏書家張鈞衡的適園藏書,其中張氏刻印的《適園叢書》、《擇是居叢書》有上百部。后又收得南潯劉氏嘉業(yè)堂、廬江劉氏善齋藏書。1938年,在天津購得李善人家古書一批,約有兩大卡車之多,其中有宋元版數種。還收得唐歐陽詹行撰《歐陽行周集》二冊(一名《歐陽文集》),為南宋刊本。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購得上海孫毓修小綠天藏書一批。另與隆福寺修綆堂等合購浙江嘉興沈氏愛日廬藏書一批,中多佳本。又收得清末海源閣楊氏藏書中的《蔡中郎集》、《中關紀聞》等,其中有黃丕烈批校和題跋。還有明末富春堂刻印的各種唱本。最著名的是在蘇州購得明萬歷間汪道昆太函刊本《水滸》,為百回本,極為罕見。據陳濟川考訂,此書尚有明初郭勛刊本。1949年,在山東濟南收購到明弘治年間金臺岳家重刻印行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二冊,是傳世最早的《西廂記》刻本。此書上圖下文,圖文并茂,書品寬大,鐫刻精湛,堪稱海內孤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后收入《古本戲曲叢刊》第一集。
陳濟川精明強干,在文奎堂學徒期間積累了古舊書刊鑒定和收售經驗。他廣交朋友,不僅有交往多年的文奎堂老主顧,還不斷結交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成為新書友,書友中有胡適、魯迅、謝國楨、陳垣、趙萬里、老舍、陳夢家、向達、傅惜華、吳曉鈴等學者名人,來薰閣上海分店還為哈佛大學圖書館駐北平采訪處購得《中國出版界簡史》。此外,還有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服部宇之告、長澤規(guī)矩也,京都帝國大學教授狩野君山、東北帝國大學教授青木正兒等漢學家。高震川是1942年8月由北京到來薰閣上海分店任職員的,他在《上海書肆回憶錄》中記敘:“1928年長澤規(guī)矩也等人還專門請陳濟川去日本展銷古書。陳濟川抓住這一有利機會,四次東渡日本展銷。在日本又結識了日本專營古書的文求堂、臨川書店、匯文堂書店等老板。陳濟川不會日語,狩野君山等是來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義務為陳濟川當翻譯。陳濟川在日本期間,就住在青木正兒、吉田銳雄家中。經幾次展銷,來薰閣書店的名聲從此大振,古書業(yè)務也頓時活躍起來?!币恍┤毡緦W人也多次撰文,提及來薰閣和陳濟川,如吉川幸次郎1928年至1931年曾在北平留學,因購書與陳濟川多有交流,他在《來薰閣書店——琉璃廠雜記》中稱陳濟川“他是琉璃廠幾十家古書店中惟一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
由于經營得法,短短數年,來薰閣業(yè)務蒸蒸日上,年營業(yè)額達十萬元,躋身琉璃廠古舊書業(yè)中前茅,陳濟川被舊書業(yè)者稱之為“大杭”。從1929年開始,先后編印數期《來薰閣書目》以廣招徠,內容包括古籍名稱、卷數、著者、刊刻年代、紙質、可供數量(本數或冊數)以及售價,頗便讀者選購。為適應書業(yè)市場的變化,陳濟川根據方志的行情,重訂《來薰閣書店方志目》,包括輿圖、山志、醫(yī)書、政書、家譜,印有書店地址、電話,《外埠通信購書辦法》,且印有英文,可供海外銷售,以謀廣銷厚利。1941年,隨著業(yè)務不斷發(fā)展,來薰閣于在上海開設了分支機構,1942年正式開了分店,由陳濟川的表弟張世堯代理經營,偏重于戲曲、小說和大部頭叢書的銷售。陳氏時常往返于京、滬兩地,經管兩處來薰閣。鄭振鐸先生是來薰閣上海分店的常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鄭振鐸因發(fā)表抗日言論和文章受到日本人通緝,陳濟川讓鄭振鐸隱匿于來薰閣上海分店書庫內很長時間,鄭振鐸以此為聚點,經常與徐森玉、王伯祥等進步人士會面。關注戲曲、小說、彈詞、寶卷等俗文學研究的鄭振鐸,常由來薰閣代為購書。1942年,來薰閣上海分店購進一部《太音大全集》二冊,為明正德、嘉靖年間刻本,附有精美插圖百余幀和歷代名家題跋。當時鄭振鐸客囊久罄,無力置歸。陳濟川不惜為他留存,最終為鄭氏購去,后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第五函。此外,鄭振鐸編印的《中國版畫史圖錄》、《詩馀畫譜》、《顧氏畫譜》、《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長樂鄭氏匯印傳奇》等書也委托來薰閣書店經銷。據吳相湘《家住書店街,走到書店街》回憶:“陳于戰(zhàn)后迅速收購日偽諸人流出的日本刊行中國考古文物及歷史書刊,頗獲大利。民國三十五年秋,我出入上海來薰閣時,常見鄭振鐸也高坐店內。陳濟川介紹相識。時鄭振鐸編印《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即取材于上述日本書刊,力求齊全,見有珍籍即收。他是‘老上海、真行家,與陳可說旗鼓相當,陳卻不抬價居奇,雙方買賣各不吃虧?!庇纱丝梢砸娮C雙方因購書結下的深厚情誼。
在販書生涯中,陳濟川豪爽熱情,樂于助人,與許多學者成為莫逆之交,他與北京大學教授魏建功的交誼有口皆碑。1927年3月,魏建功赴漢城教學,在朝鮮期間,魏氏與夫人王碧書的通信均由來薰閣收轉。“七七事變”后,魏建功曾介紹朝鮮學者金九經至來薰閣,留其食宿。1946年,魏建功受聘赴臺灣大學任中文系主任,率臺靜農等四十余名師生在上海轉機,中轉站即為來薰閣上海分店。1947年,王碧書帶子女從重慶赴臺灣,中秋節(jié)因經濟拮據而困處滬濱,陳濟川雪中送炭,接濟了魏家白面、豬肉等食品和現金,令魏建功夫婦深受感動。1949年后,魏建功經常介紹學界友人去來薰閣購書,并把自己編輯的《錢玄同遺墨》、《中華新韻》等書交由來薰閣上海分店出版發(fā)行。臨終前,魏建功仍不忘舊誼,告誡子女不要忘記來薰閣和陳濟川對魏家的濟厄之情??谷諔?zhàn)爭期間,淪陷區(qū)與大后方通郵不便。身處蜀地的甲骨文專家胡厚宣教授因缺乏研究資料,寫信向陳濟川求助,請他代為購書。陳濟川為胡氏搜得于省吾編著的《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器物圖錄》等考古書籍,拆散成單頁分裝信封內,陸續(xù)分寄給胡厚宣??箲?zhàn)勝利后,胡厚宣回到北平,來到來薰閣當面致謝,并付書款郵資,陳濟川笑而婉拒,認為此乃分內之事,何談區(qū)區(qū)之錢。后來,他還為胡氏等考古學家出版了多種印數少、學術品位高的專著,如《戰(zhàn)后平津新獲甲骨集》、《戰(zhàn)后南北所見甲骨錄》。對于陳氏的隆情高誼,胡厚宣感銘終身。
在滬濱開設書店的還有北京隆福寺修文堂的孫誠溫和修綆堂的孫誠儉。黃裳《上海的舊書鋪》中記述:“上海的舊書鋪大體上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是土著,以蘇州、淮揚兩地為主;北派則是從北京移來的分店。修文堂孫實君、修綆堂孫助廉兄弟可為代表。他們都在北京隆福寺設肆,南來發(fā)展,修文堂肆名仍舊,修綆堂則別署溫知?!睂O誠溫(1902—1966),字實君,河北冀縣人。早年受業(yè)于直隸書局宋星五。其父孫錫齡,受業(yè)于隆福寺聚珍堂劉英烈。1934年,孫錫齡去世,其長子孫誠溫與次子孫誠儉紹承父業(yè)。至1938年,兄弟二人析居,孫誠溫另設修文堂,孫誠儉則父業(yè)子繼,獨立經營修綆堂。1939年,頗識版本的孫誠溫在滬另設分店,常年駐滬,京店由兒子學微經理。鄭振鐸日記、黃裳在題跋中多次提及修文堂,認為那里不僅可以購書,還是個閑聊的好去處,評價其經營的風格是穩(wěn)、準、狠。唐弢為尋覓《北平箋譜》,求之多年不可得,赴北平遍索各書肆仍無所獲。最終由修文堂為其購得,且是初版,版權頁上有魯迅、鄭振鐸的親筆簽名,頗為珍貴。據版本學家黃永年回憶,1950年,還是復旦大學學生的他曾在修文堂“撿漏”,以兩萬(舊幣,即兩元)價格購得極為罕見的《禮儀注疏》。
孫誠儉(1905—1970),字助廉。1942年增設溫知書店于上海,往來京、滬間,常赴外埠收書。受藏書家、刻書家陶湘的熏陶,孫誠儉頗通版本,多年各處搜羅,劬劬于聚集叢書和搜配殘書,曾聚集《內聚珍版叢書》、《申報館叢書》、《史學叢書》最足本者,集配抄配了許多罕睹難覓的好書。此外,還刊刻圖書多種,如劉師培《左庵集》、《孟鄰堂文抄》、《袛平居士集》、盛宣懷《愚齋存稿》、徐世昌編《清儒學案》、董康刻《慶元條法事類》和《麗花軒雜記》、張次溪編《人民首都的天橋》等。新中國建立后,孫誠儉得知徐世昌家藏編纂《晚清簃詩匯》、《清儒學案》及所購清人詩文集底本急于處理,遂告知范文瀾,經其作介,這批清代著述捐贈給國家,入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孫誠儉善于與學人結交,鄭振鐸、黃裳等藏書家是溫知書店的???。紅學家馮其庸回憶:“1948年為了寫自己的第一本書《蔣鹿潭年譜考略》,除了依靠合眾圖書館的資料外,還到福州路上的舊書店去找書。我差不多把福州路上的舊書店都查遍了,有時就干脆住在溫知書店?!彪S著業(yè)務的發(fā)展,修綆堂還在蘇州開設溫知書店,后遷移上海,不久又在南京開設了溫知分店,收益頗豐。
黃裳對孫氏兄弟評價頗高,在《書香瑣記》中說:“古舊書業(yè)的從業(yè)員,不只是書商,同時也是文化典籍的流通者和保護人……和我有較多接觸的有北京通學齋的孫殿起、上海中國書店的郭石麟、來青閣的楊壽祺、修文堂的孫實君、修綆堂的孫助廉等。我們不只是書商和顧客的關系,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們肚子里都有一本書市興衰、典籍聚散的詳賬。從他們的口里,可以聽到聞所未聞的珍奇掌故,遠非《書林清話》和李南澗、繆荃孫兩篇《琉璃廠書肆記》可比。”
王富晉、陳杭、孫氏昆仲敢于在滬上開設書店分號,經營古舊書籍,表現出膽識與魄力,他們促成的北書南下,與乾隆年間蘇州書商錢聽默和陶正祥、陶珠琳父子南書北上一樣,對書籍的聚散流通、文化交流有助力之功,在中國古舊書業(y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