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創(chuàng)
在中國現代史上,民國才子陶希圣可謂赫赫有名,曾開創(chuàng)了“陶希圣”時代,又因輔佐蔣介石而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并贏得“蔣介石御筆”之名。而這樣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最感激的是妻子萬冰如。
1922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的陶希圣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學校的聘書,他自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湖北鄉(xiāng)下接妻子。結婚四年來,因為連生兩個女兒,婆媳關系一直緊張,丈夫又長年在外,賢惠的萬冰如只能忍氣吞聲,再加上長女因不被重視而生病夭折,萬冰如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過。這一次,陶希圣要帶她一起走,從此共擔苦樂。
有妻子,有孩子,家終于像個家,白天他去學校,她就在家里擺弄菜圃,種些他喜歡吃的蔬菜;晚上他回來,一家人其樂融融。身處動蕩年代,懷著齊家治國大夢的陶希圣難免迷茫和彷徨,悲觀情緒常常左右著他。每當這時,樂觀豁達的萬冰如就給他做家鄉(xiāng)菜、唱家鄉(xiāng)曲,像陽光一樣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1925年,受商務印書館委托,陶希圣撰文抨擊英國巡捕在五卅慘案中的暴行。面對政府和英國的雙重壓力,陶希圣不卑不亢、誓不低頭,幾場當庭辯論更駁得法官無言以對,一夜之間,陶希圣在上海灘無人不知。名聲漸響之后,陶希圣先后受聘于北大、清華等學府任法學教授,與胡適一起主編《獨立評論》。在這些成就的背后,是賢惠的萬冰如讓他沒有后顧之憂。
北伐開始后,陶希圣受聘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在那里,他見到了汪精衛(wèi),并深得其賞識。武漢失守后,面對長驅直入的日本軍隊,陶希圣不得不把妻兒送到戰(zhàn)火燒不到的香港,一個人留在國民政府宣傳部長的位置上,但是汪精衛(wèi)的親日舉動讓看多了人世風云、原本就悲觀的陶希圣更加迷茫。
汪精衛(wèi)的賣國行徑大白于天下后,日本方面提出了《日支新關系調整要綱》。陶希圣深知自己如果在條約上簽字,勢必會成為賣國的罪人。在給妻子的信中,他的筆觸低沉哀傷:“我自投到山窮水盡的境地,又不肯作山窮水盡的想頭。譬如污泥中的一粒黃沙,自己不想做污泥,卻已是污泥中的一分子了。”萬冰如的回信只有一句:“等我,我來?!?/p>
1939年12月,萬冰如帶著五個子女從香港抵達上海,在法租界租下一幢房子,陶希圣終于得以找借口離開汪精衛(wèi)的監(jiān)視,搬來與妻子同住。
作為局外人,萬冰如冷靜地分析了當下的局勢,要求陶希圣立即想辦法脫離險境:“如果你敢在和約上簽字,我就打死你?!?/p>
她的堅定,對彷徨的他來說,無疑是一針鎮(zhèn)靜劑。
第二天,萬冰如去拜訪汪精衛(wèi)夫人陳璧君,謊稱“這次我?guī)е⒆觼砩虾?,就是要讓丈夫去掉后顧之憂,誓死追隨汪先生”,還表達了照顧丈夫的心愿。在得到陳璧君首肯之后,她立即把陶希圣送出了汪精衛(wèi)的監(jiān)視范圍。
在萬冰如的安排下,陶希圣與同樣一心報國的外交部次長秘密逃往香港,在郵輪上,他們起草了給香港《大公報》的公開信。
意料之中,陶希圣二人的失蹤引起了汪精衛(wèi)的懷疑,滯留上海的萬冰如母子被嚴密監(jiān)控。她深知汪精衛(wèi)不可能讓她帶著所有孩子一道離開,于是機智地主動要求留下三個在上海讀書的孩子,自己只帶兩個小兒子回香港,這相當于給汪精衛(wèi)留下了人質。
萬冰如帶著孩子回到香港之后,陶希圣一方面加緊公開汪精衛(wèi)賣國和約的詳細內容,一方面請上??谷站韧鼋M織營救尚在汪精衛(wèi)控制之下的三個孩子。
經過周密的策劃,三個孩子終于成功上船,陶希圣立即在香港《大公報》頭版全文刊出《日支新關系調整要綱》及其附件的原文照片。第二天,重慶、昆明各地報紙紛紛轉載,一時舉國嘩然,群情激憤。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使汪精衛(wèi)驚慌失措,陳璧君更氣急敗壞地承認自己栽在一個“鄉(xiāng)下女人”手里。
正是這個的“鄉(xiāng)下女人”以旁觀者的冷靜和決然給陶希圣做了最堅實的后盾,把他從賣國賊的懸崖邊上拉了回來。在給女兒的信里,陶希圣這樣評價萬冰如:“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決非如汝等所想象之鄉(xiāng)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于課本?!?/p>
之后,他在香港辦報紙、做新聞,她耕織漿補;他被批判、被打壓,她溫酒規(guī)勸:“我雖沒見識過國事,卻懂得民之根本。唯一的底線是賣國、欺民、滅祖的事,咱不能干?!?/p>
以學術著稱的陶希圣骨子里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文弱,他是個號學者,卻絕非一個高瞻遠矚的政客,但是在萬冰如的苦口婆心下,他的報紙成為“民之善言,國之警鐘”。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萬冰如規(guī)勸陶希圣帶著報紙的骨干先行回到內地,自己則帶著孩子們隨難民內遷,歷時五個多月才抵達重慶。每到一個城市,她都會寫一封信投進郵筒,有的甚至連地址都沒有,她只愿丈夫能收到。
那時,陶希圣已經找到了國民政府,并出任蔣介石侍從室上校秘書,為國民政府草擬重要文告。
亂世之中,一家人重新團圓,這讓他精神一振,報效祖國的熱情再次高漲。隨后他任國民黨中宣部次長,并于1943年出版了為蔣介石代筆撰寫的《中國之命運》,不久又升為少將,成為國民政府最后的理論權威和國事權威。而他每一次講話都要稱贊自己的賢內助。
1975年,萬冰如去世。陶希圣猶如失去主心骨,之后,他辭官隱居,以著書為事,再不過問政治。
“若無紅粉多得力,哪有鳳凰枝上棲?!碧障Jビ迷娮鬟@樣評價妻子。從才華橫溢的文弱書生到海內共賞的法學教授,從迷途亡命的“漢奸”到熱血豪壯的“文膽”,妻子始終陪在他的身旁。正是妻子每逢關鍵時刻的從旁提點,這才成就了陶希圣。
編 輯/朱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