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fā)現(xiàn)兩只小狼崽。他倆各抱一只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shù)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老狼不停地奔波于兩樹之間,最終累得氣絕身亡。
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棄。實際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其行為結(jié)果是魚和熊掌皆失]
絕處逢生
以色列人被局限在一個小小的迦南地,周遭強敵環(huán)繞。但他們?yōu)t灑地說:“我們應該感謝阿拉伯人。他們一直想把我們推進大海淹死,卻刺激了我們隨機應變和創(chuàng)新突破的能力?!?/p>
以色列內(nèi)有和巴勒斯坦人的糾結(jié),外有充滿敵意的阿拉伯國家,內(nèi)憂外患。加上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一年只有三十天降雨,只能想辦法運用科技突破。他們善用滴灌法,確保每一滴水都灌到植物根部,不但自給自足,每年居然還可以出口二十億美元的農(nóng)作物。
以色列建造了五座海水淡化廠,八成用水來自淡化的海水。剩下的缺口,則用回收廢水來補充。以色列的全球再生水源量居世界第一,可以回收近八成廢水。建國以來,以色列人口增加了十倍,降雨只有當時的一半,卻沒有缺水問題。別人束手無策的沙漠,以色列人把它種滿了農(nóng)作物。
[存著感恩的心,并且善加運用,不但能絕境逢生,更能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