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音樂百事通”,今天我將繼續(xù)帶領(lǐng)大家游走在樂器的奇幻世界中,了解奇特樂器的魅力。跟我來吧!
上一次,我們一起認識了沙巴、金貝鼓和拇指鋼琴,它們都來自于非洲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那么今天我將為大家介紹幾種從外形來看就顯得非常神秘的樂器。
手碟
乍一看到這個,有誰能想到這是一件樂器呢?也許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口鍋,或者是個飛碟,又或者是騎士的盾牌,但這些猜測都離它的真實身份相差甚遠,這個看似UFO的奇特物件,其實是一件具有美妙聲音的樂器——手碟。
手碟由兩塊半殼狀薄鋼板構(gòu)成,而這兩個半球型的鋼模通過氮作用過程組合而成,呈獨特的“飛碟”狀。手碟頂部中央有一個凸點,為基礎(chǔ)音“Ding”;圍繞它分布有7個或8個凹點,每個點都是一個“琴鍵”;底部的中心有一個內(nèi)卷的孔,是低音部,為低音“Gu”,也是用來調(diào)音的。
從2016年開始,手碟在中國逐漸顯山露水,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里。這其實都是托了電視劇《好先生》的福哦,在《好先生》中,許多背景音樂都有手碟的參與,而且演員孫紅雷也第一次在鏡頭前演奏手碟,看來明星的效應(yīng)是很強大的呀!
非洲的傳統(tǒng)打擊樂器之金貝鼓
可大家知道嗎?手碟已經(jīng)有近17年的歷史了。在2000年,手碟就已經(jīng)問世了,是由菲力·霍那與薩賓娜·謝雷在瑞士伯爾尼發(fā)明的。其實,當時這倆人發(fā)明手碟也是受了印度陶罐鼓的啟發(fā)。目前為止,也只有創(chuàng)作人菲力·霍那 (Felix Rohner)與薩賓娜·謝雷 (Sabina Sc·rer)知道如何制作它,并且每一個生產(chǎn)出來的手碟都有自己的編號,可謂獨一無二呢。
歷時17年的演變,手碟已經(jīng)從一代成長到二代了。而演奏的手法當然就是用手去敲擊手碟啦,但根據(jù)手碰觸手碟的方式,聲音自然也有所不同。手碟置于盤腿上,以手掌、手心拍打或手指敲點出聲;也可置于立架上,聲音可能類同豎琴、鐘等,每個“音場”在基礎(chǔ)音的周圍有幾個泛音共鳴區(qū)。
說了這么多,大家對這位奇特的朋友有些了解了嗎?但大家知道嗎?這位奇特的朋友還有一位孿生兄弟呢。不信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鋼舌鼓
鋼舌鼓晚于手碟“出生”,它是2006~2007年于美國誕生的一款新型樂器,是一種碟形鋼舌振動時發(fā)聲的新型打擊類樂器,具有手碟和馬林巴、木舌鼓等(主要靠音舌帶動共鳴腔震動的樂器)綜合特點。
鋼舌鼓也是一種可以演奏特定音階和音調(diào)的,旋律與節(jié)奏相結(jié)合的打擊樂器。2007年2月,美國人Dennis Havlena創(chuàng)造了一種音階排列是十字圖案布局的鋼舌鼓。之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鋼舌鼓品牌,各有特色。
是的,你沒看錯,他是用液化氣罐做的。在液化氣罐的底部切割出幾塊鋼片,由于長度不同,音高也不同,敲擊會有旋律,然后再把液化氣嘴那里鑿開,就完成了。制作它的人說因為是氣罐(tank)做的,所以叫tank drum,又因為它的誕生也受了Hang的啟發(fā),所及叫Hank(hang+tank)drum,簡直有理有據(jù)。
小型鋼舌鼓
小型的鋼舌鼓,顧名思義,可以放在懷里演奏,也可以放在桌子上演奏;可以用手敲擊,也可以用鼓槌演奏。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手碟和鋼舌鼓的外形非常相似,但鋼舌鼓的制作是把區(qū)域劃分開以后,通過對鋼片的準確切割來制定音高的。
而手碟完全沒有切割的痕跡,是用特殊的制作工具砸它來定音的,所以你會看到手碟上會有不同大小的“坑”,那都是砸出來的。
從音色上來說,它們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鋼舌鼓的延音長,聽起來有一種回音的效果,更加空靈。但手碟的延音就比較短,聲音是成顆粒狀出來的,所以聽上去會比較直接、干凈。
以上就是這次奇特樂器的旅程啦,大家都認識這一對“好兄弟”了嗎?是否能夠迅速的地辨出來呢?不知大家能否在生活中找到它們呢?試著去尋找一下吧!我們下次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