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偉 李 強 吳 斌 陸思婷 董 政
一起急性型豬瘟病例診治體會
徐 偉 李 強 吳 斌 陸思婷 董 政*
(福建省光澤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410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的烈性傳染病。不同日齡、品種的豬均易感,主要特征是高溫、微血管變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壞死、梗塞。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高熱、厭食、母豬流產、死胎等,嚴重影響豬的健康生長和豬場經濟效益。目前隨著豬瘟免疫強度的提高,臨床表現多以亞急性、慢性或非典型出現,偶有急性出現,尤其是溫和性豬瘟和豬群隱形帶毒癥狀,給豬瘟防控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本文報道了光澤縣一養(yǎng)豬場急性豬瘟病例的診治,該場仔豬和育肥豬出現急性豬瘟癥狀,經剖解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豬瘟,經過緊急接種疫苗,對癥治療和抗繼發(fā)感染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住了疫情。
2017年3月6日,光澤縣一養(yǎng)豬場(50頭母豬)的仔豬出現腹瀉,體溫升高(41~42℃),急性死亡的情況;一部分育肥豬陸續(xù)出現腹瀉、消瘦、毛色雜亂,皮膚發(fā)紅等癥狀;母豬暫時沒有表現出臨床癥狀。使用抗生素,退燒等藥物治療,沒有確切效果。經了解豬場免疫情況混亂,豬瘟疫苗的保存方式也有問題。
該豬場為老舊豬舍,養(yǎng)殖設備老化,沒有專門的免疫記錄表,典型的農村夫妻檔養(yǎng)豬場。母豬豬瘟一年免疫3次,春秋防疫兩次,配種前再免疫1次,仔豬在斷奶后(出生30d左右)免疫1次;其它疫苗免疫相當混亂,沒有明確的免疫規(guī)劃。豬場仔豬出生15d左右發(fā)病,幼豬和斷奶仔豬共計死亡15只,并且很快在豬群中蔓延傳播。
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者廢絕,稽留熱41℃左右,可視眼膜發(fā)紺,耳尖發(fā)紫,腹部有針尖大的出血點,尿液橙黃色,不同程度的腹瀉。母豬無明顯臨床癥狀。
病死豬大多數都表現出多發(fā)性敗血性病變,病死豬的腹股溝淋巴結明顯腫大,并呈現出深紅色,部分呈現為紫黑色,腎臟顏色變淺,并且出現大出血點,脾臟邊緣出現梗死,胃部黏膜有脫落和充血,膀胱黏膜點狀出血,喉頭水腫,有出血點,回盲腸交界處有圓形潰瘍。
病原學檢測,收集病死豬脾臟、扁桃體、腎臟等組織,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發(fā)現細胞內存在豬瘟病毒,確診為豬瘟。細菌學檢查發(fā)現,涂片上有單個成對或短鏈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球菌,經生化檢測為鏈球菌。
6.1 改革豬場管理模式 首先對于癥狀比較嚴重的病豬,要及時將其淘汰,并將癥狀比較輕的病豬進行隔離,其次,清理掉病豬場內的污物。用0.1%的甲醛溶液進行消毒,消毒30min后,打開豬舍的通風口進行通風,消毒1次/d,注意保溫通風,給豬營造一個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
6.2 緊急預防接種 給體溫平穩(wěn)、食欲正常,沒有出現臨床癥狀的健康豬進行緊急免疫接種。要按照豬的多少,合理配置疫苗的數量,對已發(fā)病的豬肌注豬瘟傳代細胞苗(ST),份量為保育豬2頭份/頭、育肥豬3頭份/頭、空懷的母豬3頭份/頭,沒有發(fā)病的懷孕母豬暫時不防疫。要求一頭豬一個針頭,并注意消毒。
6.3 對癥治療 (1)針對有臨床癥狀的病豬,給予5mg/kg的頭孢噻呋鈉,配合5%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1次/d,癥狀解除即停藥。(2)每噸飼料中加入2000g 10%多西環(huán)素,連續(xù)使用7d。在病豬飼料中每噸加入3000g復方阿莫西林(10%)和1000g包被恩諾沙星(10%),飲水加入雙黃連口服液,連續(xù)使用7d。1周后,病豬的癥狀得到控制,恢復正常飼養(yǎng)。
目前豬瘟的流行已經由以前的大流行轉變成散發(fā)或地方性流行,發(fā)病日齡也逐漸變小,更嚴重的是種豬的隱性感染易導致豬瘟持續(xù)存在,加之易與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使得豬瘟防控的任務十分艱巨。豬瘟弱毒疫苗在我國的大規(guī)模應用使得豬瘟強毒、疫苗弱毒的鑒別診斷成為有效防控豬瘟的攔路虎。其實現在豬瘟傳代細胞苗具有較大優(yōu)勢,傳統(tǒng)的脾淋苗和普通細胞苗遇到了抗原含量低的困擾,因此,有條件的豬場推薦使用傳代細胞苗。該豬場發(fā)生豬瘟疫情,與其自身免疫程序混亂,疫苗保存失當有著密切的關系。僅僅依靠春秋兩季的動物衛(wèi)生防疫,很難對當前復雜的動物疫情有全方位的防控。因此做好基礎病原豬瘟的綜合防控對豬群的持久穩(wěn)定至關重要.
S858.28
B
1007-1733(2017)09-0038-01
2017–04–18)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