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本革 于蕾妍 張 偉 于忠娜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 山東 萊陽 265200)
劉宴博 李 圣 劉永豪 (山東省萊陽市畜牧獸醫(yī)局)
奶牛皮膚真菌病的研究進展
鄒本革 于蕾妍 張 偉 于忠娜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 山東 萊陽 265200)
劉宴博 李 圣 劉永豪 (山東省萊陽市畜牧獸醫(yī)局)
奶牛皮膚真菌病,是指奶牛皮膚癬菌感染動物皮膚、黏膜及其附屬物,并引起相互傳染[1]。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可存在于正常牛的體表或體內,形成共生平衡,不引起發(fā)病。在獸醫(yī)臨床上,根據(jù)真菌侵害部位的深、淺,通常將真菌病分為皮膚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而皮膚淺部真菌感染在臨床上比深部感染更常見,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一旦感染,用藥療程往往較長。某些真菌感染皮膚后易引起家畜皮膚瘙癢,有時因劇烈的瘙癢感導致皮膚損傷進而繼發(fā)其它感染,甚至可引發(fā)敗血癥,預后不良。
奶牛感染真菌病在獸醫(yī)臨床上主要常見于犢牛,可能與其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有關,也可見于成年牛,因真菌毒素和變應原而影響皮膚角化層,導致滲出、結痂、和脫毛[2]。對奶牛養(yǎng)殖危害較嚴重的皮膚真菌,常見的主要為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石膏樣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疣狀毛癬菌等。在從奶牛皮膚真菌病分離的致病真菌中,主要為犬小孢子菌,約占70.0%,其次是石膏樣小孢菌,約占20.0%,再次是須毛癬菌約10.0%左右[3]。致病菌在環(huán)境中可存活2~3年,一旦感染很難凈化,因此有過皮膚真菌病發(fā)病史的牧場,往往每年都會有小規(guī)模的流行,這就對奶源安全造成了潛在威脅。皮膚真菌病亦是一種人獸共患病,極易通過媒介傳染給人。在一份相關調查報告中,調查了100名在牛場工作的職工,其中與病牛直接接觸的38人中有30人患病,另有8人后繼患病,而沒接觸患皮膚真菌病奶牛的員工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患病跡象[4]。
1.1 犬小孢子菌 屬毛外型,小孢子呈圓形,密集成群圍繞于毛干,皮屑內可見少量菌絲,菌絲有隔。犬小孢子菌是皮膚癬菌小孢子菌屬成員,其在SDA培養(yǎng)基上菌落的形態(tài)呈淡黃色和白色絨毛狀,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產大量菌絲呈羊毛狀,中央趨向于粉末化[5]。機體遭受該菌感染后,皮膚被毛呈圓形癬斑,患區(qū)被毛完全脫落或部分殘留。當犬小孢子菌侵犯被毛及深層的毛囊時,會引起機體皮膚顯著的化膿性炎癥。感染嚴重時,局灶性脫毛可融合成片狀,造成皮膚大片脫毛、紅斑或有痂皮的形成。相關研究報道,動物感染犬小孢子菌所表現(xiàn)的臨床癥狀與其胞外酶活性有關,其中角蛋白酶的活性高低與該菌致病力強度呈正相關[6]。
1.2 石膏樣毛癬菌 為發(fā)外型,親動物性表皮癬菌,最常見的致病菌有粉末型和絨毛型。此種類型真菌對易感動物的感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如動物易感粉末型,人類易感絨毛型。在顯微鏡下觀察經處理過的病牛皮膚表層皮屑,可見明顯的分隔菌絲或關節(jié)菌絲,在毛干外有排列較為整齊的成串的孢子。在沙氏瓊脂培養(yǎng)基中,絨毛型起初為乳白色菌絲,隨后菌落部分變?yōu)榉勰樱ⅫS,中央少許褶皺,菌落邊緣不整齊,背面淡黃色或棕黃色;粉末型表觀如同粉末樣,表面平滑,有少數(shù)菌絲,生長快,奶黃色,背面棕黃或棕紅色[7]。
1.3 疣狀毛癬菌 為發(fā)外型,是親動物性皮膚癬菌類,牛、馬屬動物易被該菌感染,人可因接觸被感染動物而傳染,感染后炎癥表現(xiàn)較其它種類明顯。疣狀毛癬菌在皮屑和毛外有大量的孢子,并列成串,在皮屑內還常見關節(jié)菌絲。在葡萄糖蛋白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絲分隔,粗細不等,部分菌絲呈鹿角狀,厚壁孢子呈串狀。由于該菌生長較慢,且低溫保存易死亡,在初次分離時,培養(yǎng)基應加適量青、鏈霉素,并置于37℃且濕潤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Papini R等[8]對意大利中部20個農場進行皮膚真菌病的調查發(fā)現(xiàn),皮膚癬菌感染率竟達100%,可從87.7%的牛只身上分離出疣狀毛癬菌,可見該菌為皮膚常在菌。在我國西部新疆地區(qū),疣狀毛癬菌也廣泛存在,在采集的頭癬病料中,疣狀毛癬菌的分離率32.8%,位居第2位,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調查(分離率為0.15%)明顯增高[9]。
[1] 宋麗娟, 李曉明, 孫繼才. 奶牛常見傳染病的防治[J]. 吉林農業(yè),2012, 12: 188.
[2] 金洪峰. 牛結核病的治療措施[J]. 草食動物, 2017, 03: 58.
[3] 劉春生. 淺析牛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J]. 草食動物, 2017, 04:64.
[4] 張在華, 張卉, 孔祥立. 奶牛布氏桿菌病的防治現(xiàn)狀及防控策略[J]. 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 2017, 33(3): 119.
[5] 徐紅. 牛布氏桿菌病的防治[J]. 獸醫(yī)臨診, 2017, 1-2: 105.
[6] 李世宏, 孔曉軍, 劉希望等. 奶牛三大常見疾病的防治體會[J]. 疾病預防, 2017, 185: 58-60.
[7] 聞聯(lián)國.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J]. 山東畜牧獸醫(yī), 2017, 05: 75.
(1)皮膚真菌病的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且對外界環(huán)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肥沃、潮濕的土地為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棲身之地,因此,被污染的土壤是構成傳播的重要因素。(2)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犢牛比成年牛更易感染皮膚真菌病,1歲犢牛發(fā)病率為45.0%左右,1~2歲牛為2.0%,成年牛為0.94%[7]。秋、冬季節(jié)比夏季多發(fā)。本病的傳播方式主要為接觸傳播,其中直接與患病牛接觸最易傳染皮膚真菌病,與被污染的墊料、牛欄、飼養(yǎng)工具、醫(yī)療器械等間接接觸也可引起本病在牛群中的傳播。由于牛舍狹小、通風不良、飼養(yǎng)密度過大、飼養(yǎng)管理不當、圈舍衛(wèi)生差、營養(yǎng)不良、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等造成機體體況差、免疫屏障受到影響,打破牛體微環(huán)境平衡,致使致病真菌感染牛只。
致病真菌可通過牛皮膚的附屬結構毛囊孔侵入體內,可在皮膚內大量增殖,隨病情發(fā)展被致病菌侵蝕的被毛開始脫落。病灶可發(fā)生在體表的任何部位,在臨床上病變部位多在牛頭部,尤其是眼眶的周圍、口角、面部、頸部等部位,重度感染可病及全身。主要的臨床特征為脫毛、瘙癢和痂皮脫落。病初被毛脫落區(qū)域如硬幣大小,可在感染區(qū)零散分布,有時僅保留部分殘毛。隨病情的發(fā)展,逐漸地呈現(xiàn)同心圓狀向外擴散或相互融合成不規(guī)則病灶,被真菌侵蝕區(qū),被毛雜亂、稀疏,皮膚粗糙增厚,被覆物呈灰色或灰褐色[10]。發(fā)病前期患牛瘙癢感不明顯,隨病情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瘙癢癥狀,可在欄桿、墻壁上找到蹭痕。當痂皮剝落后,病灶呈現(xiàn)濕潤、潰瘍樣糜爛面,并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禿毛斑。大多數(shù)患有皮膚真菌病的牛表現(xiàn)不安、瘙癢等行為,但如不繼發(fā)其他感染,一般不足以引起動物死亡。
此病課根據(jù)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做出初步診斷,進而再進行實驗室確診。
4.1 伍氏燈檢查法(又稱濾過性紫外線檢查) 用伍氏燈在暗室照射病變區(qū)、脫毛或皮屑出現(xiàn)綠黃色熒光反應,可確定病變區(qū)域有犬小孢子菌感染。此方法是早期檢測方法之一,操作簡便快速,但此方法不夠準確。
4.2 顯微鏡檢查 將淺部感染真菌的病變標本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蓋玻片后用吸水紙吸去多余堿液,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皮屑中有菌絲、毛發(fā)內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診斷為真菌感染。該方法的缺點是不易確定菌種。
4.3 分離培養(yǎng) 將采集的病料直接接種至培養(yǎng)基上進行培養(yǎng)觀察,數(shù)天后可觀察培養(yǎng)基內的菌落形態(tài)從而進行確診。該方法是國內外學者一致認同的奶牛皮膚真菌病確診依據(jù),已廣泛應用于該病病原的分離與鑒定。
4.4 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 應用免疫學方法診斷兔皮膚真菌病的報道較少,但由于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操作簡便且易于掌握,適用于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調查與診斷。因此,該方法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PCR技術具有敏感性高,結果穩(wěn)定可靠等特點,但其技術要求較和成本較高,在臨床檢測推廣較困難。
5.1 治療 目前,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是的碘化鉀、灰黃霉素、克霉唑、兩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兩性霉素B脂質體等。
5.2 預防 加強檢疫,避免從患有真菌病的牛場引種;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可疑患牛,應立即隔離治療或淘汰;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牛舍清潔衛(wèi)生。消毒液和消毒方法應不斷更新,輪換使用;由于本病是人畜共患病,飼養(yǎng)員應注意個人防護,防止感染真菌皮膚病。
參考文獻
[1] 崔鵬博. 奶牛皮膚真菌病病原分離及抗真菌藥物的篩選[D]. 哈爾濱: 東北農業(yè)大學, 2008.
[2] (美)威廉·C.雷布漢(William C. Rebhun)著; 趙德明, 沈建忠主譯.奶牛疾病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 1999. 04: 311-312.
[3] Bagcigil AF, Ikiz S, Ozgur NY, et al. Recovery of dermatophytesin pet grooming tools from veterinary clincs and pet grooming salons[J]. Small Snim Pract 2010, 51(1):39-42.
[4] 普雄明, 伊利夏提, 郭松森等. 奶牛場爆發(fā)人畜共患疣狀毛癬菌感染的報告[J]. 中化皮膚科雜志. 2006. 39(8): 476-477.
[5] 徐宇, 楊國玲. 犬小孢子菌的致病機制和治療研究進展[J].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6, 01: 62-64.
[6] Deng Z, Ribas JL, Gibson DW, et al. Infections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meffei infenction in Southeast Asia[J]. Rev infect Dis, 1998, 10(3):640-652.
[7] 王春璈. 奶牛疾病防控治療學[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13, 9.
[8] Papini R, Nardoni S, Fanelli A, et al. High infection rate of Trichophyton verrucosum in calves from central Italy[J]. Zoonoses Public Health, 2009, 56(2): 59-64.
[9] 鄧淑文, 李若瑜, 惠艷等. 新疆喀什地區(qū)頭癬分離菌株的鑒定及RAPD分型研究[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5, 38: 173-174.
[10] 白愛梅, 閆占平. 奶牛皮膚真菌病的防治[J]. 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 05: 181.
S858.23
A
1007-1733(2017)12-0094-02
2017-09-05)
(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