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城人獨愛嶗山茶
嶗山茶是青島特產,它與嶗山礦泉水、嶗山耐冬花并稱“嶗山三絕”。相傳,嶗山茶是在宋朝由道士丘處機從江南移植到嶗山的,遺憾的是歷史上沒有關于嶗山茶的文字記載。近代嶗山茶的引種始于1959年的“南茶北引”,嶗山是首批種茶試點之一,受當時種植條件限制首次引種失敗,后經過科技人員及農民的不斷努力到1964年青島引種成功。嶗山茶發(fā)展已有50多年歷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致外地茶在青島不打嶗山茶招牌就難以銷售的尷尬局面,拋開市場混亂不說,可見島城人民對嶗山茶的厚愛。
嶗山茶是地理標志產品,2011年11月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嶗山綠茶》開始實施,標準嚴格界定了嶗山茶的生產范圍和品質要求。一款茶的品質有兩個含義,一是物質的即感官品質,二是精神上的即與其相關的文化。島城人民為何獨愛嶗山茶?在嶗山茶的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就能找到答案。
一、嶗山茶的精神品質。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形成獨特的山海奇觀,是中國海岸線最高的山,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等諸多美譽。史料記載戰(zhàn)國后期嶗山已是吳國的“東海仙山”,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嶗山道家文化發(fā)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除了道家文化,嶗山與佛教也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有記載嶗山最古老的寺院,被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fā)端,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嶗山自古都被道家、佛家看作“道場”,明代萬歷十一年(1583年),海印寺與太清宮的佛道之爭更讓嶗山名聲大振。所以,嶗山除了一般名山風光秀麗等景象定有非凡之處,嶗山稱為“仙山”名副其實。說到“仙山”,自然少不了“圣水”,嶗山還以水聞名天下。嶗山分布有數量繁多、大小不一的山泉,民間對名泉有“三大泉”(金液泉、銀液泉、玉液泉)、“五大泉”(巨峰天乙泉、太清宮神水泉、上清宮圣水泉、華樓宮金液泉和六乙泉)和“八大泉”之說。 除了泉,嶗山以池稱謂的地點有很多,最有名的為五大天池(嶗頂的仰天池、義氣石的天心池、華嚴頂的天波池、明霞洞北大頂的天池、王母娘娘的瑤池)。嶗山關于“泉”與“池”的傳說故事更是不勝枚舉,這些美麗的文化遺產都與嶗山水有著必然關系。嶗山民間有句老話,說“千難萬難,不離嶗山”,這背后的感情應該同嶗山特有的“仙山圣水”也是分不開的。名山名水孕育名茶。嶗山獨特的文化,賦予了嶗山茶獨具的文化價值。
二、嶗山茶的物質品質。嶗山位于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部,東、南瀕黃海,屬海洋性氣候影響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春季回溫慢,夏無酷暑,炎熱期短,多霧,秋季寡照,晝夜溫差大。
嶗山茶園均種植在土層深厚的山坡地段,大面積分布在國家5A景區(qū)內,生態(tài)好無污染,純天然嶗山水澆灌,所以,嶗山茶生長的土質、水質、大氣、生態(tài)等外部環(huán)境優(yōu)良獨特。
嶗山位于北緯36°,嶗山茶區(qū)也是中國最北的茶區(qū)。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茶所專家對北方綠茶就有“香氣醇正,滋味濃厚,葉肉肥壯,耐沖泡”的評價。作為最北北方茶,2006年中國海洋一所對嶗山茶進行了抽樣檢測,水浸出物最高達45%以上(比綠茶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34%高出11個百分點)、氨基酸和維生素含量高。豐富的內涵成分奠定了嶗山茶的物質基礎,成就了嶗山茶“葉片厚,滋味醇,豌豆香,耐沖泡”的優(yōu)秀品質 。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