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對奢侈品的另類追求
美國一項權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13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總額高達1020億美元。相比于慷慨大方的中國人,美國人對奢侈品并不那么熱衷。
其實,美國人也不是不喜歡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費者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業(yè)金領、時尚界人士、演藝明星、職業(yè)運動員等。
美國人沒有“面子”的說法,人們不會因為虛榮心而花幾個月的薪水去買一雙LV的鞋子。不僅成年人如此,年輕人也完全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我有一次在超市遇到鄰居梅麗爾的兒子馬克,他正在認真地挑選李維斯牛仔褲的打折款。我問他為什么不去專賣店購買剛上市的主打新款,馬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即便我穿上李維斯的新款,也變不成‘富二代’。再說l8歲之后,我還要賺錢養(yǎng)活自己,所以現(xiàn)在這樣挺好?!?/p>
其實,美國人不愿意用大牌來包裝自己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把個體看得高于一切,喜歡彰顯個性,標新立異。
2012年6月,老公所在的證券公司要舉辦一場慈善晚會,我也在受邀之列。因為聽說“股神”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在嘉賓名單里,當晚,我仔細觀察了兩位“領銜主演”的衣著,發(fā)現(xiàn)無論是巴菲特還是蓋茨,都選擇了小眾品牌的正裝。
美國人更愿意把錢投入維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礎建設上。蒂芙妮是我的瑜伽教練,她總穿著很休閑的平價衣服進進出出,所以當她告訴我為了去看一場丹佛野馬隊的比賽,她給全家每個人都買了一套至少要400美元的標準橄欖球套裝后,我驚訝得半天沒合攏嘴。
即便是收入有限、生活節(jié)儉的中下層美國人,也不會積攢一筆錢用來給自己買大牌貨,而是為家中添置、更新大件的用品。
(范琪/文,摘自《炎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