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關工委
匯聚多方愛心力量 改善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
云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關工委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有23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縣總?cè)丝诘?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fā)祥地之一。
雙江自治縣充分發(fā)揮關工委成員單位的優(yōu)勢,在尊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各界愛心人士的捐贈意愿和方式的基礎上,加強同海外臺、僑社團和各界愛心人士的聯(lián)系。在加大國家資金統(tǒng)籌安排的同時,先后與15個慈善基金會合作,引進捐贈資金2151.73萬元,努力改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積極主動,加強聯(lián)絡聯(lián)誼。遵循“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方法,積極主動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爭取得到更多的各類慈善基金會的援助,同時熱情周到做好各基金會前來雙江考察擬援建項目代表人士的接待服務工作,盡最大努力促成援建項目落地。
二是明確職責,加強組織領導。組建援建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制定措施,針對不同的基金會,確定不同的工作人員負責,確保援建工程項目建設有專人抓、專人管,確保援建項目的順利推進并按計劃完成。
三是規(guī)范運作,加強項目管理。在援建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實行工程質(zhì)量終身責任制、施工單位對工程質(zhì)量終身負責制。加強痕跡記錄。對捐助資金實行專戶、專人、專管。援建項目完成建設后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設施,發(fā)揮最大效益。
四是注重協(xié)調(diào),加強反饋上報。縣關工委加強同職能部門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職能部門的作用,整合部門資源,對援建項目的建設施工情況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饋,對缺口資金爭取財政配套補齊,確保援建項目順利實施圓滿完成。
五是感恩回饋,讓愛傳遞。首先對師生進行廣泛宣傳。讓師生知道學校使用的設備是哪一個基金會捐贈的,讓受助學校的師生知道全社會都在關愛著他們,引導師生“飲水思源”,引導項目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健康成長成才;其次對家長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家長明確供孩子上學是家長應盡的義務,讓家長知道今天學校設備的改善是慈善基金的愛心善舉,家長要用最好方式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完成學業(yè),并教育孩子知恩感恩;再次是在社會廣泛宣傳。通過雙江電視臺、雙江報、雙江手機報等媒體大力宣傳慈善基金會的愛心善舉,讓全縣人民知道慈善基金會一直在關心、支持著邊疆民族教育事業(yè),助推全縣干部及更多的企業(yè)、愛心人士加入愛心捐助隊伍,促進全縣教育事業(yè)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六是超前謀劃,未雨綢繆。
多年來,隨著各類基金會援建我縣的項目的逐年增加,為保證援建項目落地雙江,縣關工委主動聯(lián)系教育局和學校,在第一時間提供需要援建項目的詳細資料,認真做好學校教學樓、宿舍樓、學生食堂等項目的儲備規(guī)劃工作。
這些措施的實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是項目實施使辦學條件得到提高。首先,多年困擾家長、教師、學生的安全隱患徹底排除。如“應善良”基金會援建學校教學樓和安全飲水項目,讓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吃上安全、潔凈的自來水;中遠慈善基金會援建的“遠航追夢”項目,實施前孩子們只能坐在父輩們曾經(jīng)坐過的舊課桌椅上課,蹲在地上吃飯和打地鋪睡覺,老師們都沒有像樣的辦公桌。配套設施建設后,使困擾家長、教師、學生多年的安全隱患徹底排除;其次,基礎設施落后的學校得到優(yōu)先建設。10多個慈善基金會針對不同的學校實施不同的援建項目。如沙河鄉(xiāng)邦協(xié)完小,有6個基金會援建學校的教學樓、學生課桌椅和高低床、廚房設備、衛(wèi)生室、圖書室等學?;A設施有了極大的改善,為學校創(chuàng)建文明學校、綠色學校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再次,援建項目推動縣級財政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一般援建資金只占整個項目的三分之一,縣里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只要爭取到一個援建項目,縣級財政主動配套三分之二資金,助推支持援建項目的落實。如“兩地一心”基金會援建的學校教學樓,五年共投入資金12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400多萬元。安利基金會援建的“春苗營養(yǎng)廚房”項目,每一個學校援建廚房設備5—6萬元,縣級財政配套資金近180萬元,為學校配備了電炒鍋等設備,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廚房設備。
二是項目實施進一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提高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通過援建項目的實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從而提高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山區(qū)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2%,一部分貧困山區(qū)農(nóng)村學生家長外出到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打工,留守兒童逐年增多,“春苗營養(yǎng)廚房”項目的實施,政府增加了學校的后勤人員,解決了留守兒童用餐的“后顧之憂”,給他們帶來了“家”的溫暖,使他們能夠在學校里安心地學習和成長。項目學校的小學適齡兒童的毛入學率達100%,鞏固率提高到98%以上,升學率提高到99%以上。
三是項目實施促進工作人員工作作風明顯轉(zhuǎn)變。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國家、省、市的領導干部和基金會的人員親臨雙江核查,指導項目的實施,他們認真、嚴謹、負責、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工作人員以他們?yōu)榘駱?,深入第一線,從細節(jié)著手,按照項目實施的要求,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看,注意每一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使每一個項目都能高質(zhì)量的完成。如中遠慈善基金會開展的“遠航追夢”行動,連續(xù)9年援建雙江86個村級完小。當看到學校內(nèi)部設施不完善時,注入資金658.2萬元,配備學生課桌椅15750張,學生用床2989張,講桌717張,學生餐桌1283張,教師辦公桌1334張,實現(xiàn)了全縣完小教學設施設備全覆蓋。他們扎實的工作態(tài)度使學校員工深受教育,促進了工作作風明顯轉(zhuǎn)變。
四是項目實施擴大雙江的宣傳面,推進了關工委工作發(fā)展。我們爭取到的每一個愛心項目,都有很多領導、朋友、嘉賓到雙江參觀考察,同時也了解雙江,加強了相互之間聯(lián)誼。項目實施中廣交朋友,為雙江走向全國、讓全國了解雙江起到了牽線搭橋的積極作用。各級關工委參與援建項目實施、不斷提高了關工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推動基層關工委的覆蓋面、進一步促進了關工委工作的廣泛深入開展。 2013、2014連續(xù)兩年,雙江自治縣關工委被省關工委及市關工委評為“五好”基層關工委先進集體,2015年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受到中國關工委及中央精神文明辦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