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軍 楊曉君
(1昆明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系特色生物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云南昆明 650144 2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云南昆明 650223)
綠孔雀(Pavo muticusLinnaeus,1766)為我國體型最大的野生雉類,具有廣泛的社會認知度和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和IUCN瀕危物種。
綠孔雀是隸屬于雞形目(Gallifotmes)、雉科(Phsianidae)、孔雀屬(Pavo)的大型陸禽。 英文名Green Peafowl,俗稱孔雀、諾勇(傣語)、越鳥。由于受棲息地破壞和狩獵等的威脅,全世界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種群片段化嚴重。因此,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綠孔雀由易危(Vu)等級提升至瀕危(En)等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將其列入附錄Ⅱ,限制國際貿(mào)易。
綠孔雀是我國野生雉類中體形最大的種類,加之其具有華麗的羽毛、優(yōu)雅的體態(tài),廣受人們喜愛,是傳統(tǒng)的觀賞鳥類??兹傅乃囆g形象通過雕刻、織繡、繪畫和文學作品等已為民眾家喻戶曉;在中國古代官場中孔雀形象被繡織在三品文官的官服上,孔雀羽毛(花翎)也被插在官帽上以彰顯官員品級的高低。綠孔雀體重通常3 850~5 000 g,最重可達 7 700 g。雄鳥全長 180~250 cm(包含 140~160 cm的尾屏,即尾上覆羽,圖 1,見封四),雌鳥體長100~110 cm。綠孔雀體羽呈金翠綠色,雄鳥頭頂具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具有閃耀紫輝的銅錢狀彩斑;尾上覆羽特別發(fā)達,長可達100 cm以上,羽端有一閃耀藍色和翠綠色鑲嵌的眼狀斑,形成華麗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而隱于尾屏下;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棕黃色(圖2,見封面)。雌鳥與雄鳥相似,但無尾屏,背羽多呈黑褐色而密布棕褐色斑紋,羽色也較淡鈍,遠不如雄鳥艷麗。虹膜紅褐色。眼周圍具有淺鈷藍色裸區(qū);頰部裸區(qū)呈鮮艷鈷黃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較淡;跗蹠和趾黑色,雄鳥跗蹠后部具有一長距,是打斗的利器[1]。
世界上共有3種孔雀,即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地區(qū)的綠孔雀(Pavo muticus)和藍孔雀(Pavo cristatus),以及分布于非洲剛果盆地的剛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我國僅有綠孔雀分布。
綠孔雀包含3個亞種,分別為P.m.muticus僅分布于爪哇,在馬來西亞半島已經(jīng)滅絕,在泰國可能也已經(jīng)滅絕;P.m.spicifer主要分布于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至緬甸西北部的區(qū)域,該亞種也可能已經(jīng)滅絕;P.m.imperator主要分布于緬甸南部,向東至泰國東部、柬埔寨、老撾和越南,向北一直到中國的南部,雖然分布范圍較廣,但呈斑塊化分布,棲息地片段化嚴重[2-4]。
綠孔雀為熱帶、亞熱帶的林棲型雉類,多棲息于海拔2 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帶,棲息生境多較為開闊,并不出現(xiàn)在密林之中。棲息植被包括熱帶雨林、季節(jié)性雨林、竹林及竹木混交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草地等(圖3,見封四),在春、秋季的播種和收割季節(jié),還常見綠孔雀出現(xiàn)于林緣農(nóng)田之中[5]。在其分布地中多有河流存在,在干旱季節(jié)常見綠孔雀聚集在河邊飲水;綠孔雀偏好選擇沿山谷分布且坡度較緩的向陽坡面覓食,靠近水源和小路,周圍具有高大、郁閉度高的喬木;夜棲多選擇胸徑較粗、蓋度較大的喬木,周邊喬木郁閉度較高[6]。
綠孔雀為典型的一雄多雌鳥類,通常結成2~10只群體活動,每個群體中只有1只成年雄鳥,其余為雌鳥或亞成體組成的家族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jié)而有所變動,一般在冬天會集成大群,其余季節(jié)呈分散的家族群活動。在云南,綠孔雀每年2月進入繁殖期,成年雄鳥會占區(qū)鳴叫,發(fā)出“aou,aou,aou”的高聲鳴叫,聲音洪亮。 求偶炫耀時,雄鳥常面對雌鳥抖動并展開其華麗的尾屏,閃現(xiàn)靚麗的眼狀斑,這就是民間俗稱的孔雀開屏(圖4,見封四)。求偶配對成功后,于3—4月進入筑巢孵卵期。綠孔雀通常營巢于隱蔽性較好的灌草叢中,為地面巢,于地面凹陷處覆以樹枝、雜草等,極其簡陋。綠孔雀每窩產(chǎn)卵3~6枚,卵為橢圓形,呈乳白色或乳黃色,光滑而無點斑。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約28 d后幼雛出殼,全身被以黃褐色羽毛。雛鳥屬早成性,出殼后即可跟隨雌鳥四處覓食(圖5,見封四),雄性幼鳥需3年后方可長出華麗的尾屏[5]。
同多數(shù)雞形目鳥類一樣,綠孔雀也屬于雜食性鳥類,兼以植物和動物性食物為食,主要包括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白蟻、蟋蟀、蚱蜢、金龜、蝶、蛾等昆蟲。據(jù)當?shù)匕傩辗从?,綠孔雀甚至還會捕食蛇類,特別喜歡豌豆和紅薯等農(nóng)作物[7-10]。也正是因為綠孔雀喜食農(nóng)作物,常結群去林緣農(nóng)田區(qū)刨食谷物種子,對農(nóng)作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當?shù)匕傩諡榱吮Wo莊稼,會在綠孔雀的飲水區(qū)或覓食地噴灑農(nóng)藥或投放農(nóng)藥浸泡的谷物毒殺綠孔雀,這種做法通常會導致成群綠孔雀的死亡。
全世界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在20世紀經(jīng)歷了顯著的下降,導致分布區(qū)的集中和區(qū)域種群的滅亡。目前,由于受到干擾和棲息地轉(zhuǎn)變的影響,綠孔雀在東南亞地區(qū)仍然面臨著種群數(shù)量迅速下降的巨大壓力,據(jù)估計目前全世界的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約為 10 000~19 999 只成體[3]。
綠孔雀在中國曾廣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和云南等省區(qū)[4],在西藏的門隅和珞瑜也有分布[11]。至21世紀其分布區(qū)縮小已十分嚴重,僅分布于云南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10,12-15]。 據(jù)文賢繼等(1995)估計,20世紀末中國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約為 800~1 100 只[12],但過去 20 年間多數(shù)綠孔雀分布地生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很多地區(qū)的綠孔雀已經(jīng)消失,即使在號稱“孔雀之鄉(xiāng)”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州也難覓蹤跡。造成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下降和分布區(qū)縮減的原因主要包括獵殺、棲息地退化、人為干擾等外界因素和綠孔雀自身的種質(zhì)因素[5]。
由于綠孔雀正在經(jīng)歷著持續(xù)的棲息地喪失和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威脅,為了更好地保護該瀕危雉類,我國除將綠孔雀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物種外,云南省還將其列為云南省極小種群拯救保護物種,進行重點保護和拯救。有效保護措施的制定離不開系統(tǒng)、科學的數(shù)據(jù)支撐,然而過去20年間我國沒有任何綠孔雀野外種群的相關研究。為了全面掌握中國綠孔雀的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現(xiàn)狀及其未知的生物學問題,自201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和昆明學院的科研工作者聯(lián)合開展了中國綠孔雀野外種群的數(shù)量、分布、棲息地利用、鳴叫行為、繁殖行為、食性和腸道微生物互作關系等的調(diào)查與研究工作,采用紅外相機監(jiān)測、聲譜分析、空間分析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期通過全面綜合的研究揭示綠孔雀的瀕?,F(xiàn)狀和機制,為野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同時還與昆明圓通山動物園合作,進行籠養(yǎng)綠孔雀純系種群的篩選和繁育,以期建立純系的綠孔雀人工種群,為以后實施綠孔雀再引入,改善種群遺傳結構和向曾有分布但現(xiàn)已滅絕的適宜棲息地進行再引入工作,奠定前期基礎。
[1]楊嵐.云南鳥類志:上卷.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316.
[2]del Hoyo J,Ellott A,Sargatal J eds.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Vol.2.New World Vultures to Guineafowl.Barcelona:Lynx Edicions,1994:552.
[3]Bird Life International.Species factsheet:Pavo muticus.2014.http://www.birdlife.org.
[4]Nuttall M,Nut M,Ung V,et al.Abundance estimates for the endangered Green PeafowlPavo muticusin Cambodia:identification of a globally important site for conservation.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16,1-13.doi:10.1017/S09592709160-00083.
[5]鄭光美.中國雉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30.
[6]李旭,劉釗,周偉,等.云南楚雄恐龍河保護區(qū)綠孔雀春季棲息地選擇和空間分布.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0(3):87.
[7]匡邦郁.云南南部的孔雀.生物學通報,1963,11(4):17.
[8]鄭作新.中國經(jīng)濟動物志:鳥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224.
[9]盧汰春.中國珍稀瀕危野生雞類.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95.
[10]徐暉.楚雄州綠孔雀的分布現(xiàn)狀及保護措施.云南林業(yè)科技,1995(3):48.
[11]尹秉高,劉務林.西藏珍稀野生動物與保護.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136.
[12]文賢繼,楊曉君,韓聯(lián)憲,等.綠孔雀在中國的分布現(xiàn)狀調(diào)查.生物多樣性,1995,3(1):46.
[13]楊曉君,文賢繼,楊嵐.云南東南部和西北部綠孔雀分布的調(diào)查.動物學研究,1997,18(1):12.
[14]羅愛東,董永華.西雙版納野生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及分布現(xiàn)狀調(diào)查.生態(tài)學雜志,1998,17(5):6.
[15]McGowan P J K,Duckworth J W,Xianji W,et al.A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 Green PeafowlPavo muticus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1998,8(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