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艷
【摘要】1884年底,朝鮮開發(fā)黨人在日本的支持下發(fā)動了一場奪取政權的宮廷政變,中日兩國駐朝軍隊牽涉其中而發(fā)生了槍火沖突,史稱“甲申政變”。1885年初,日本政府派全權大使伊藤博文來到中國,與淸廷全權大臣李鴻章進行了反復的談判,議訂了中日《天津條約》。談判中,李與伊藤始終以和平解決中日爭端為宗旨。本文集合中日文一手史料,就中日《天津條約》談判前后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和局”思想和實踐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出二人和局思想的異同。
【關鍵詞】伊藤博文;李鴻章;天津條約談判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識碼】A
1884年底,朝鮮開發(fā)黨人金玉均等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等的共同策劃和協(xié)助下,發(fā)動了企圖奪取朝鮮政權的宮廷政變,當時竹添進一郎率領日兵進入王宮“護衛(wèi)”國王,中國駐朝部隊接到朝鮮事大黨的求援,在將領袁世凱的帶領下攻入王宮,驅走了日兵和親日派,這次事變史稱“甲申政變”。表面上中國軍隊在這次沖突中取得了勝利。日本終不會善罷甘休,首先與朝簽訂了《漢城條約》,向朝鮮索取了賠款、懲兇、謝罪、增兵等權利。隨后日本派宮內卿伊藤博文來中國交涉。
經過六回合的艱難談判,最終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天津會議專條》)。共有三款:一、雙方共同撤兵。二、事后雙方均不向朝鮮派教習。三、將來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此次中日朝鮮糾紛得以和平解決。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為何都主張和平解決此次朝鮮紛爭,又做了哪些努力呢?此和局思想有何異同?本文以《天津條約》交涉前后為中心進行分析。
一、二人主張和平解決中日朝鮮紛爭的原因之異同
李鴻章興辦洋務、組建北洋海軍以來,一直不希望這些“自強”“求?!钡某晒麣в趹?zhàn)爭,主管洋務以來,在外交上甚是小心,不輕易戰(zhàn)爭。對于朝鮮對策相較于張佩綸等要溫和,朝鮮自被美國打開國門以后被多國覬覦,美英德爭相通商開港,俄日侵朝已有角逐,挑戰(zhàn)清朝宗主權的國家不止日本,李鴻章不主張過分公然干涉,只想暗中操縱,以保大清的宗主國地位。
有人說伊藤是個“和平主義者”,而在我們看來他對中朝的侵略,讓“和平主義者”稱號不置可否。但是,當時的伊藤博文相對于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者,的確是一個希望借助于和平交涉來獲取實際利益的政治家。這次天津交涉,伊藤是帶著和平的誠意而來,當然政治家愛好和平也是從他的國家利益出發(fā)。
曾在朝鮮甲申政變爆發(fā)前,竹添于1884年11月12日向井上馨、伊藤博文遞交了《對韓策甲乙兩案》。甲案為“因為我政府與支那政府政治方針路線都不同,得以睦鄰友好終究不是我們目的,因此寧可與支那一戰(zhàn),打消他們的虛驕之氣,反而能達到真正的交際……”,并提出幫助朝鮮開發(fā)黨人發(fā)動政變,以進兵保護國王為名,擊退支那兵,“名義上并無不合適”;乙案為“……以現今專為保障東洋和局,不與支那生事,任由朝鮮自生自滅為上策,……盡可能不至于釀成日本黨的大禍?!睂τ谥裉淼募滓覂砂?,伊藤于11月28日回信:“甲案意見不甚穩(wěn)妥,乙案可行……”伊藤不贊成與中國開戰(zhàn)。如果在此次朝鮮問題上跟中國開戰(zhàn),即使戰(zhàn)勝中國,還有對朝鮮俯視已久的沙俄在后,沙俄絕不會將朝鮮拱手讓予日本。正如伊藤曾向駐日公使徐承租所說:“倘兩國因此(朝鮮兵變)興戎,殊為不值,且恐俄人收漁人之利。此次急急欲議者,進防此著耳?!?。目前日本國力也不足以抗擊沙俄。
而且在日本政府的算盤里,一直對臺灣垂涎已久,而此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法國軍隊正對臺灣下手,日本此時與中國開戰(zhàn),不無勝利希望,但清國兩面受敵,自然無法全力對抗法軍對臺灣的侵占。而且在二、三月份,清不敵法的消息不斷傳來。若臺灣落入法國之口,日本便再無機會。而且以伊藤為主的主和派擔心“雖中國有可乘之機,倘我國興戎,中國與法國言和而與我戰(zhàn),彼時又如何辦法?”因此伊藤主張和平解決有其充分理由。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對外思想都有文人之氣,較為溫和,不輕言戰(zhàn)爭。希望先通過和平發(fā)展求富求強。李鴻章自創(chuàng)辦洋務和北洋海軍以來就有“富人”的軟弱,懼怕“財富”毀于戰(zhàn)爭,對外“吃點小虧”也要恪守和平,而此時因法國侵略戰(zhàn)爭,不欲兩面受敵,是主張和平解決中日朝鮮爭端最直接的原因。伊藤博文也被日本軍部認為是對外軟弱,害怕戰(zhàn)爭,也屬溫和派。對日本當時的國力和國際形勢做了準確估計而選擇了和平解決。
二、二人主張和平解決中日朝鮮糾紛的努力
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是負責處理此次中日朝鮮糾紛的主要人物。他早已窺探到日本對朝鮮的野心,對日蓄謀起事也有所防備,但此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李鴻章也不愿得罪日本以至兩面受敵,遂奏派吳大微、續(xù)昌等前往查辦,“立意不與日人開釁”。李一邊關注著中法戰(zhàn)爭,一邊設法了解日本意圖,應對日本。
1885年4月4日,中法簽訂《停戰(zhàn)條件》。中法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鎮(zhèn)南關-諒山大捷,使中國在中法戰(zhàn)爭中轉為有利地位。但李鴻章等人卻把它當作談和的資本。他主張“乘勝即收”,提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結束中法戰(zhàn)爭。也遭到了很多反對和非議。李鴻章深知法患的負面效應,“伊藤因我有外患,乘機繳利,無理取鬧,情甚可惡。若法事速定,彼失所侍,盡可據理駁斥,即稍通融,當易就范。其機關似在法而不在日,高明必能鑒及也……”李鴻章是把爭取中日談判的有利形勢壓在了解決中法戰(zhàn)事上,而事實上也促成了李鴻章對日談判態(tài)度的強硬。
李、伊的前兩次談判就懲官賠款問題,雙方態(tài)度堅定,無法達成共識。4月7日下午,李、伊藤第三次談判圍繞責任問題談判多次陷入僵局,伊藤表示無一談成,很有壓力,暗示李方妥協(xié)。而雙方皆無絲毫松動,正當僵局難開之時,李鴻章主動提出撤兵一事可談,打開僵局,伊藤采納。此局談判中雙方都有暗示對方妥協(xié)以促成和談之意。
李鴻章在幾度僵局的第三次談判結束后,將第三次談判情況匯報總理衙門,信中道:“伊藤、榎本等復來會商,其氣雖和,其詞愈辯?!Ф惹樾危h處營官、賠恤難民兩層,縱不能悉如所請,須求酌允其一,稗得轉場而固和局?!崩铠櫿?lián)囊撂贈Q裂而歸,試圖妥協(xié)促成和談。但又不敢自作主張承擔責任,而總理衙門回電基本遵照李鴻章之意。
伊藤博文對朝鮮甲申政變及中日朝三國的形勢有著深入了解。提出了中日朝鮮糾紛的處理意見書,意見書中如此說道:“若清國拒絕撤兵,固我國目的無法達成,不能不說有損我國榮譽,然而于公法亦不可宣戰(zhàn)?!币撂僦鲝埡推?,即便達不成目的也不主張戰(zhàn)爭。但是面對國內民意和激進派官員政客的對華強硬,他也不無壓力。
從伊藤使團的隊伍來看,人數眾多,文武各半,武官中以西鄉(xiāng)從道為首,可謂海陸各軍將領齊聚,且都是有出洋經歷,精通國際實務的將領。這些武官代表們根本沒有涉及到交涉中來,他們的到來釋放著一個信號——日本其實做好了戰(zhàn)爭的準備。從日本國內情形來看,“惟昨日日本官報云:日皇于四月內赴福岡縣閱廣島、熊本兩鎮(zhèn)兵操之諭。承祖揣其隱意,因派使與我議論,未知成否?若現在無敵調兵,又恐我知,固托此諭以便調集兩鎮(zhèn)之兵。如和,則系閱操;否則,即時便可發(fā)兵。并探聞海陸兩軍及各處制造軍火廠甚為忙亂……”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做好了和平與戰(zhàn)爭的雙重準備。若果雙方談判破裂,日本極有可能立即舉戰(zhàn)。
伊藤作為主和派的主力,深知此次交涉不免艱難,清國是否讓日本順利達成目標,伊藤并沒有把握?!啊舨荒苋〉煤徒?,論國之強弱、時勢之艱難,亦難免不得已決裂之可能,所以若要避免最后之決裂,開始談判時就應避開可能導致決裂的方針,必須換一方向制定談判的方針,……”由此可見,伊藤是帶著和平的決心來的,也不是不可放低要求,但求對國內激進派可作交代。
3月27日,伊藤第一次與總理衙門大臣會談表明:“以誠信相孚而愈敦兩國之和好”,他再三強調本次奉命重在和局。奕劻也表示,中方亦以和平解決為宗旨。3月30號第二次與總理衙門會談中伊藤提出處理中朝糾紛的日方意向:一中日共同從朝鮮撤兵;二懲罰攻擊日使的中國營官;三賠償日本僑民損失。雖然遭到鄧承修等的反駁,但伊藤并未做過多爭辯,一方面可能覺得不屑與謀,另一方面,也不想影響大局的和平解決。
伊藤在前兩次談判中據理力爭,但雙方互不相讓而陷入僵局,到第三次仍然沒能達成協(xié)議,先是以私人情分誘其妥協(xié),沒能成功,經李鴻章提議轉談撤兵之事,伊藤立即采納,也不再糾結沒有談合的懲官、賠款問題,證明伊藤也希望避免失和。
總之,李、伊藤談判前后雙方都在爭取和局,談判前法國東南侵略在即,李無意在朝鮮問題上跟日本沖突,先是打探日本來意和目標,本著不失大清國體而據理力爭,根據形勢而轉圜妥協(xié)。因自身無力長期駐兵保護朝鮮,幻想能夠以夷制夷而同意撤兵;答應懲官而以個人名義而不失國體,談判中多處于被動地位。伊藤一開始就做好了充分準備,目標明確,備證齊全,談判設計都已成形,一路下來掌握主動權。對于“將來派兵,相互知照”,是讓他興奮的額外收獲,可以說滿載而歸。
參考文獻:
[1]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M].34-36.
[2]朱玉泉.李鴻章全書十九世紀中華官場第一人[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