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紅
我上學(xué)比其他孩子晚兩年,記得老師將一套嶄新的課本交到我手上時,我是多么欣喜呀!我很快就對語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我們小時候,物質(zhì)生活比較匱乏,家里連一臺小小的黑白電視機(jī)都沒有,更別說手機(jī)和電腦了。課外書也少,語文課本恰到好處地讓我們認(rèn)識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我們一齊跟著老師大聲地朗讀:“大興安嶺,雪花還在飄舞。長江兩岸,柳樹開始發(fā)芽。海南島上,鮮花已經(jīng)盛開。我們的祖國多么廣大?!?/p>
我們朗讀得聲情并茂,心中卻充滿了疑慮,因為此時教室的窗外,既沒有雪花飄舞,也沒有鮮花盛開。老師只好多講兩句,因為我們所處的冀中平原既沒有大興安嶺那么冷,也沒有海南島那么暖。
可我的小腦袋瓜依然想不明白,只好多看兩眼那插圖,絞盡腦汁地想象著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真像書上說的那樣嗎?長大了,我一定要親自去看一看!
顆粒歸公
二年級時,我學(xué)了一篇課文叫《顆粒歸公》。
講這一課時,我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那幅圖畫,小男孩高舉著盛滿稻穗的籃子,躲閃著那五只急著要搶食的大白鵝,它們撲打著翅膀嘎嘎歡叫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們那里沒有水稻,卻盛產(chǎn)小麥。麥?zhǔn)諘r節(jié),金色麥田一望無際,一陣熱風(fēng)吹來,誘人的麥香沁人心脾。天不亮,大人們就揮動著鐮刀去地里割麥,孩子們?nèi)サ乩飺禧溗?,撿回的麥穗曬干了,搓成粒,要交給學(xué)校,叫“勤工儉學(xué)”。每個班還要評比,看哪個班的同學(xué)最勤奮,撿的麥子最多。賣了錢可作班費,可買學(xué)習(xí)用品作為考試的獎品。
學(xué)了《顆粒歸公》,我更喜歡領(lǐng)著弟弟妹妹去麥田里拾麥穗了。可到交麥子那天,我們總是悄悄地從家里的糧袋里多捧幾捧放到我們的小袋子里,再提著沉甸甸的麥子交給老師?,F(xiàn)在回想起來,覺得那時真是天真得可愛。
舌尖上的美味
小時候,我有一陣很痛恨自己的故鄉(xiāng)為什么要盛產(chǎn)大白菜。在我的童年記憶里,一到冬天,家里上頓下頓地吃大白菜,都快把我們的小臉兒給吃綠了。生活中飲食的單調(diào),極易讓我對課文中描述的一些美食產(chǎn)生更加熱切的向往。
比如《臘八粥》里有段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當(dāng)時我在心里聲聲驚嘆:天啊,我什么時候能吃到這么豐盛美味的臘八粥???盡管母親也做臘八粥,可她做的粥里只有大米、小米和黃豆啊!
后來,我又學(xué)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里面有一段話這樣說:“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咂巴著嘴,在心里小聲念叨著:什么時候我也能品嘗到北京的小醬蘿卜呢?
回到現(xiàn)實,樸素的日子依舊如常,但一想到課文中所描繪的美食,我總覺得唇齒留香。
這便是我小時候的語文課本,它讓我們在拾稻穗、摘南瓜、放牛、割草……這些熟悉的勞動場景中學(xué)會拼音認(rèn)字;去地里撿麥穗,顆粒歸倉,讓我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曾經(jīng)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那些美食,也早已上了我家的日常餐桌。
感謝語文課本,是它,曾經(jīng)溫潤過我那貧瘠又快樂的童年,也是它,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