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我家住在墳?zāi)古?/p>
1939年,佘幼芝出生在北京一個叫佘家館的地方,祖上留下不少田產(chǎn),但自從懂事起,佘幼芝就被一個問題困擾著:佘家并不缺更換新宅院的錢,卻世世代代住在一個內(nèi)設(shè)袁將軍祠堂、墳冢、家廟的大型陵園中,從不肯搬離半步,這是為何?
佘幼芝不喜歡自家的宅院,因?yàn)樗闹芮嗨闪至ⅲ黄o穆肅然。滿懷好奇的佘幼芝曾三番五次向長輩打探:“我們?yōu)槭裁匆≡趬災(zāi)惯吷习??不能換個好宅子嗎?”但大人們只是告訴她,佘家人要為長輩守墓,不能搬離此地。
敬仰袁將軍的人很多,佘家雖深居墓園,卻并不冷清。每年到袁墓憑吊訪古的人群來往不絕,就連梅蘭芳、馬連良等京劇名角,以及李濟(jì)深、傅作義等政界人物都是佘幼芝父親的好朋友,來訪時還經(jīng)常給她帶糕點(diǎn)。年齡漸大后,佘幼芝終于獲悉了墓主人袁崇煥的故事,以及自己家族的秘密。
袁崇煥是東莞人,明天啟八年(1626年),他以3萬軍隊打敗后金13萬大軍,取得“寧遠(yuǎn)大捷”,努爾哈赤本人亦為大炮重創(chuàng)身亡。從38歲到43歲,袁崇煥連升六級,由正七品知縣一路升到正二品“薊遼督師”,成為明末政壇上迅速崛起的一顆明星。
為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設(shè)下“反間計”,袁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行刑當(dāng)日,誤信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百姓們,竟“分食”其肉,這一年,袁將軍46歲。
袁崇煥帳下一名佘姓謀士跟隨其多年,在袁督師含冤而死的當(dāng)晚,這名廣東順德籍義士含悲銜憤,冒著滅門之禍偷偷取回懸于旗桿上的袁氏人頭,埋在自家后院內(nèi)。為掩人耳目,他建了一個廣東“義園”,凡是在京逝世而又回不去的廣東人,都埋葬于此。
佘義士從此辭官不做,為袁崇煥守墓幾十載。臨終前,他囑咐后人將其葬于袁墓旁,還給后世子孫留下了三條遺訓(xùn):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二不許做官,三要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從此,佘家后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hù)。
直到1784年,清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并為他和佘氏修墳以旌氣節(jié)。至此,佘家人的秘密守墓才轉(zhuǎn)為公開。民國初年由康有為出面,各界人士為袁崇煥和佘義士立了碑,并在墓前修建了袁祠。
經(jīng)過歲月變遷,佘家營變成佘家村,后又改名為佘家灣,再后來叫佘家館,不變的是一個家族的信義傳承——佘家人世代遵守祖訓(xùn),日夜守護(hù)著袁大將軍的墳?zāi)埂?/p>
誰知佘氏心中情
1952年2月,北京市規(guī)劃局準(zhǔn)備遷移城內(nèi)所有墓地,進(jìn)行城市改造。照此規(guī)定,袁崇煥墓園在遷移之列。得知情況,佘家人心急如焚,為保留袁墓而四處奔走求助。最后,葉恭綽、柳亞子、李濟(jì)深、章士釗聯(lián)名上書毛澤東,呼吁保護(hù)袁墓。
毛澤東回復(fù):“明末愛國領(lǐng)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yīng)予保存?!弊罱K,北京市政府對袁墓進(jìn)行了全面修葺,古跡得以保存。至今,袁祠東墻上還有李濟(jì)深撰文、葉恭綽手書的人民政府重修袁祠經(jīng)過。
1955年,北京在佘家館建五十九中學(xué),征用了佘家僅存的幾間住宅。但為了守墓,佘幼芝并沒有去住政府安排的寬敞樓房,而是搬入了家中從前的羊圈,繼續(xù)留守在墓園生活。1964年,佘幼芝就在這間由羊圈改造成的20平米的房子里,與焦立江結(jié)了婚。
在焦立江的記憶中,當(dāng)時那間低矮的房子破舊不堪。而學(xué)校附近的一戶人家正巧在這里做小生意,就主動提出,兩家人換一換住房,面積差距用錢貼。焦立江趕緊將這一“喜訊”告訴妻子。佘幼芝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行,給座金山都不能換。我家無男丁,作為袁墓的第17代守墓人,我得遵守祖訓(xùn),寸步不離佘家館?!闭煞驓鈶嵅灰眩R她傻。
舉目無援的時候,佘幼芝寫過一首詩自勉:“督師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跡傳美名,獨(dú)守陵園思哀情,代代相傳元素(袁崇煥字)情,苦守陵園三百載,誰知佘氏心中情?!笨吹狡拮雍瑴I而作的這首詩,焦立江將離婚協(xié)議書撕個粉碎:“我想通了,既然這份忠義延續(xù)了300多年了,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了,以后我支持你!”
佘家后人,永伴英烈
1966年文革開始后,有人說袁墓里有黃金,因此袁墓被挖開,墓碑被推倒,墓園后被中學(xué)辟為操場。面對這一切,1978年起,佘幼芝到處奔走呼吁,以期修復(fù)袁崇煥之墓。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1990年,袁崇煥的墓碑重新立了起來。兩年后的清明節(jié),修葺一新的袁崇煥墓迎來了文革以來第一批祭奠的人們。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幾年的發(fā)辮。當(dāng)初她曾發(fā)誓:一天未修復(fù)袁墓,一天不剪頭發(fā)。
2002年初,因?qū)嵤┰剐蘅樄こ?,佘家被迫搬遷,離開了世世代代相守的袁將軍墓,佘幼芝淚灑墳冢。喜的是為之奔走24年的事——袁崇煥祠、墓對外開放,即將夢想成真;悲的是這一去,很可能意味著佘家為袁崇煥守墓長達(dá)373年的歷史,就此劃上了句號。
2003年,東莞修建袁崇煥紀(jì)念館,當(dāng)?shù)卣堎芗遗扇藶樵鐭ㄊ匾鹿谮?。佘幼?8歲的兒子焦平,將名字改為“佘焦平”,奔赴東莞為袁將軍守墓。
不料,焦平卻在南下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佘家夫婦老年喪子,悲痛欲絕,卻仍堅持將兒子的骨灰千里迢迢送到袁崇煥紀(jì)念館,安葬在袁將軍的衣冠冢旁。374年以后,又有一名佘家的后人,永遠(yuǎn)地陪伴著將軍。
考慮到有著“活文物”之稱的佘幼芝,作為袁崇煥第17代守墓人,已經(jīng)與袁墓袁祠密不可分,成了歷史的一部分,管理方聘請她為顧問,并為佘幼芝設(shè)立了辦公室。老人喜不自禁:“別說辦公室,只要能為袁將軍守墓,讓我住防空洞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