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華
(廣東醫(yī)科大學社科部 廣東 東莞 523808)
·理論探索與創(chuàng)新·
新媒體時代中國大國形象的建構
黃成華
(廣東醫(yī)科大學社科部 廣東 東莞 523808)
大國形象建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新媒體為大國形象建構提供了便利,但技術劣勢、形象模糊、話語劣勢等因素阻礙了大國形象建構的順利實現。為此,文章提出堅持和平與發(fā)展、提高國際話語權、設計話語傳播技巧、調動國民熱情等路徑建議。
新媒體 大國形象 建構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地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造福國內百姓、增強百姓福祉的同時,也提升了國際地位。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希望能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國。2015年,《超級中國》在韓國熱播,這一現象折射出整個國際社會的普遍心態(tài)。同時,中國也日益重視建構有說服力的大國形象,并把其作為大國崛起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重點支持。中國的大國形象無疑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著眼未來,其構建涉及到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什么角色、采取什么姿態(tài)、標榜什么立場等問題。通過建構大國形象,彰顯中國氣度和大國風范,對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中國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文化軟實力
進入新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國除了增強傳統(tǒng)的硬實力之外,也注重增強文化軟實力。大國形象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構大國形象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選擇,是中國進一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高中資在海外的受歡迎程度。中國的對外開放經過30多年的積淀正朝深層次發(fā)展,即從原初的商品輸出、勞務輸出發(fā)展到技術輸出、資本輸出。中資逐漸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抑制了中資在海外擴張的規(guī)模,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甚至被誤讀為“新殖民主義”,中國的善舉遭到了抹黑。中國要竭力擴大國際社會對中國認可的范圍,把對“中國制造”的認可擴大到對中國“大國形象”的認可,提升國際地位。構建大國形象,體現了國民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價值追求,成為指引中國前進的巨大精神動力。
(二)有利于實現“中國夢”
建構大國形象是為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習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進時提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蒙受了外國侵略和內部戰(zhàn)亂的百年苦難,深知和平的寶貴,最需要在和平環(huán)境中進行國家建設,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致力于促進開放的發(fā)展、合作的發(fā)展、共贏的發(fā)展,同時呼吁各國共同走和平發(fā)展道路。”[1](P273)建構大國形象既在國內贏得了“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也在國際贏得了和平友好、坦誠交往、以禮相待的國際環(huán)境。
(三)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國民心態(tài)對于一個國家的強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中國要建成世界強國,就要對自己所處的國際地位、國際形象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在民眾中構建一個正常、自信、仁和、積極進取的大國心態(tài)?!盵2]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項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積淀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構建大國形象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構建大國形象時,更應該凸顯出大國氣派。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中顯示出了非凡的、卓越的領導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苯嫶髧蜗螅姑癖娬J識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是自吹自擂,而將會是整個國際社會的共識,從而消除理論混亂,使民眾更加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勇氣?!暗缆纷孕拧⒗碚撟孕?、制度自信”的提出本身就是對大國形象的有力佐證,并且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會進一步演繹出價值自信、文化自信。
(四)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中國以自身的快速發(fā)展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靠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中國制造”風靡全球,人民幣日益國際化。國際舞臺上活躍著一個日益強大而友好的中國。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發(fā)展離也有利于世界。一方面,中國靠參與全球化獲得快速發(fā)展,而沒有伴隨著槍林彈雨,血雨腥風;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對“國強必霸”論的有力反駁。中國的強大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疑慮。建構大國形象,向世界傳達中國關于“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聲音,釋疑解惑,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擔憂。中國對“國強必霸”論魔幻怪圈的擺脫,本身就開辟了一種嶄新的世界發(fā)展體系,有別于“西方的繁榮富強,東方的貧窮落后”之格局,而是呈現出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格局。中國始終強調要以對話來代替對抗。習近平提出,“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zhàn)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架內。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盵1](P273)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由中國等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益為國際社會所認可,成為國與國之間進行平等交往的黃金法則。
新媒體是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所發(fā)展起來的產物,被譽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興起的“第四媒體”,其相比較于傳統(tǒng)媒體具有存儲量大、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新舊媒體的融合,實現了信息傳播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傳播方式由“點到面”轉變?yōu)椤包c到點”。新媒體的興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低準入性
只要電腦能夠連入互聯(lián)網、手機有信號,無論天涯海角還是近在咫尺,無論高樓大廈還是田間地頭,民眾就可以融入到信息傳播的滾滾洪流中。低準入性的新媒體使用標準使得信息發(fā)布的操作越來越簡單,能力要求越來越低,經濟耗費也越來越少,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小販走卒,都能輕松擁有,操縱自如,游刃有余。新媒體為民眾理性交流、信息共享提供了開放性、即時性的平臺,使得溝通無時不有。這使得民眾接受大國形象教育時,既能夠接觸到相關的海量信息,其中不乏一些高品質信息,又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方便快捷,毫無障礙。民眾利用新媒體動動手指頭,或者點贊,或者轉發(fā),就能夠參與到建構大國形象的事業(yè)中,成本低,易操作,使建構大國形象無意中演變成全民性的壯舉。這在降低政府建構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建構的效果。
(二)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個性化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龐雜、形象生動、形式多樣,兼具多種媒體的特點和優(yōu)勢。同時,QQ、MSN、博客、微博、微信、易信等具有互動交流功能。新媒體時代無論從信息獲取的意愿,信息交往的渠道,還是信息交往的頻率,都較舊媒體時代有了長足進步。新媒體以其極富個性化的色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信息傳播中。舊媒體時代求大同,新媒體時代則求差異。原來整體化的大眾化群體被分化成越來越多的小眾化群體。小眾化群體具有互動上高度頻繁、認知上高度統(tǒng)一、情感上高度融洽等特點。一些民眾依靠新媒體形成包括外國友人在內的多個人際交往圈、朋友圈,相互之間互通信息有無。他們在互致問候、交流情感、融洽人際關系的同時,也闡述對國家形象的認知。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多樣化的互動交流平臺,增強民眾瀏覽信息的意愿,引導民眾理性發(fā)布信息,將為建構大國形象提供無限豐富的民間資源。
(三)新媒體信息主導權的大眾化
新媒體在擴大信息受益面的同時,也降低了信息發(fā)布的門檻。新媒體的普及為民眾發(fā)布信息提供了便利化的條件,使得每個民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制作者、采集者和傳播者,實現了信息貢獻者與受益者身份的合二為一。舊媒體時代,信息發(fā)布權和詮釋權由專業(yè)媒體機構所壟斷;新媒體時代,信息主導權逐漸向普通民眾轉移。新媒體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舊有局面,每個人都可以就如何建構大國形象暢所欲言,發(fā)表意見。信息傳播技術的簡單化帶來了信息發(fā)布權力的分散化,并日益向民眾回歸。舊媒體時代,媒體聚焦的就是民眾關注的;新媒體時代,民眾關注的就是媒體聚焦的。這一次序顛倒變化凸顯了新媒體時代民眾的地位。政府結合大數據技術就能夠準確地把控社情民意,觀民色,聽民聲,順民心,合民意,形成共識,凝聚民心,加快大國形象建構的進程。
中國在建構大國形象的道路上必然會遭到百般干擾,面臨著諸多不信任。新媒體既為中國建構大國形象提供了便捷化的通道,同時也為西方國家抹黑中國大開方便之門。
(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擁有技術優(yōu)勢
“資本全球化的控制方式從物質力量等硬實力控制向文化、知識、科技等軟實力控制轉變,信息鴻溝、科技鴻溝、人才鴻溝、文化鴻溝成為西方建立全球霸權體系‘安全島’的主要手段之一?!盵3]美國不但強調硬實力,而且強調軟實力、巧實力,尤其是信息領域的控制能力。美國最早開始信息化建設的浪潮,經過多年經營,早已經發(fā)展成為信息化領域的巨擘。進入新世紀,美國為了占據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高地,引領發(fā)展潮流,更是加大了研發(fā)力度,研發(fā)經費呈現井噴式的發(fā)展態(tài)勢。同時,美國嚴控高新技術出口,制定了一系列非??量痰某隹跅l件。美國把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演變成技術任性和技術霸道,肆意妄為,我行我素。美國利用木馬或僵尸網絡控制服務器控制他國主機;在網站植入后門,進行后門攻擊;在他國網站設置釣魚頁面。手段之多樣,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使得國際社會的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和挑戰(zhàn)。在2013年被斯諾登曝光的“棱鏡計劃”尤其凸顯了美國在新媒體領域的霸道與強勢,不但將中國、俄羅斯等所謂的潛在威脅國納入監(jiān)聽范圍,甚至其一貫的親密盟友也未能幸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延伸到新媒體領域,并理所當然地把新媒體當成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斗爭和較量的場所。這對于中國建構大國形象而言,既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鞭策。
(二)中國的大國形象還不夠清晰
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供參考的前提下,十三億中國人在探索中建設社會主義,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性的事業(y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最終成功,也必將在人類發(fā)展史上譜寫下輝煌的歷史篇章。建構大國形象是對中國底色的藝術化涂抹,也是對包括中國功夫、中國紅、長城、熊貓等中國元素的再次合理化編排,把中國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進行國際傳播??墒?,中國對自身大國形象的提煉還不夠精準,概括還不夠到位,表述還有待優(yōu)化,中國話語的國際轉換尚在進行中。換句話說,中國在實現大國崛起的道路上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中國的大國形象還不夠清晰?!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夢”的提出,表明中國的大國形象還處在豐富和發(fā)展中。也正是由于中國的大國形象尚未定型,才使得各種誤讀四處蔓延。同時,中國的大國形象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逐步確立起來。中國進入到改革的關鍵期,也是矛盾的深度凸顯期和疊加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于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頻頻在中國問題上制造事端、尋找麻煩,攻擊發(fā)難。西方媒體利用社會主義改革中制度不完善所引發(fā)的腐敗等負面現象攻擊中國,企圖歪曲、抹黑中國。中國在新媒體領域并不占據有絕對優(yōu)勢,在國際傳播領域屬于話語弱勢群體,對維護新媒體領域的話語權意識不強,動力不足,致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的認識存在碎片化、膚淺化、片面化和雜亂化的特點。
(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擁有話語優(yōu)勢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依靠話語的鯨吞蠶食,確立起了話語權,并利用各個方面的優(yōu)勢形成了霸權話語的再生產機制,以此來捍衛(wèi)其話語統(tǒng)治地位。美國一方面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繼續(xù)把控著新媒體領域的話語權,保持著話語的強勢地位;另一方面,把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策略延伸到新媒體領域,人為地樹立假想敵并實施先發(fā)制人、先聲奪人策略,肆意攻擊,極盡抹黑之能事。西方國家歷來把共產主義視為異端,對作為社會主義代表的中國,總是想方設法進行圍追堵截,不斷地炮制出“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等荒謬言論。在中國大國形象的建構上,西方國家普遍缺乏正常心態(tài),而是帶著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認為中國形象建構的過程同時也是共產主義全球傳播的過程,因此,千方百計地干擾中國進行自身大國形象的建構,而改由西方話語主導。這是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必然期待。全球化背景下,美國作為既得利益者,依然固守傳統(tǒng)的冷戰(zhàn)思維。美國開動以新媒體為支撐的輿論機器,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制造國際輿論,散布國際謠言,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模糊是非,以求亂中取勝?!拔鞣讲糠謱W者根據16世紀以來大國興衰的歷史邏輯得出結論說,中國也將無法擺脫‘國強必霸’的怪圈,中國的崛起必將重塑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并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4]西方媒體給中國形象人為地貼上一些虛假的帶有欺騙性的標簽,在新媒體上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把中國制造航母、中國海軍穿越宮古海峽的軍事訓練解讀為軍事擴張主義;把中國在海外的港口合作開發(fā)解讀成要建設軍事基地;把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解讀成中國軍事勢力向印度洋地區(qū)的滲透,從而引起印度洋地區(qū)周邊國家的警惕;把中國在非洲的投資解讀成“新殖民主義”;把華為、中興等企業(yè)在海外的發(fā)展視為對他國的黑客攻擊;把中石化在境外的投資解讀成妄圖控制他國的經濟命脈;把中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解讀成文化侵略?!半S著中國的強大,自我定位與對外形象的關系再一次成為爭論的焦點。21世紀中國在自我定位上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個不稱霸的、準備和平崛起并有益于世界的大國,這是中國尚和精神的體現。但是,這一自我定位遭遇到對外形象的危機……我們需要清醒地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形象如何被西方作家所想象、夸飾和曲解,探索‘西方的中國觀’和‘中國的西方觀’的形成過程和規(guī)律,進而對其社會心理背景及深層文化結構進行分析和探討,發(fā)現‘中國形象’的位移和重建的可能性?!盵5]
建構大國形象不是臨時之策,而是中國經濟地位提高之后的必然之舉,是舉國上下的共同愿望。大國形象是中國強大實力的外在顯現。中國建構大國形象,并不是要向外輸出“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不是為了東方壓倒西方,更不是要再造出新的世界話語軸心,而是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促進世界促多極化方向發(fā)展。這是中國建構大國形象的立足點。大國形象的建構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需要理論工作者的縝密思考,并制定出萬全之策。當前,中國學者在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對大國形象的建構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堅持和平與發(fā)展是建構大國形象的必然選擇
“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成為建構大國形象的強大支撐,使得這項壯舉不是遐想和夢囈,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胸有成竹,底氣十足。中國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道路,重視改善民生和民權,把建構大國形象變成億萬人民群眾的現實實踐。這是提升大國形象的重要舉措。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6463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60萬億元,亦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繼美國之后進入了“10萬億美元俱樂部”。中國取得了驕人的經濟發(fā)展業(yè)績,向世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yōu)秀的經濟答卷。在世界經濟陷入疲軟之時,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獨領風騷,成為名副其實的發(fā)動機,不斷拉動增長,幫助世界經濟走出低谷。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重振絲綢之路,并大力發(fā)展高鐵技術,提供方便、快捷和實用的交通工具,拉近與周邊國家的心理距離。在國際政治領域,中國長期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結盟、和平崛起等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反腐和全球反恐,有效懲處有組織暴力犯罪,堅決遏制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向一些國家派出維和部隊。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性的環(huán)境保護、衛(wèi)生防疫、扶貧開發(fā)等工作,如參加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的國際扶貧計劃,恪守世界環(huán)境保護大會上關于節(jié)能減排的承諾,支援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病毒等。由此觀之,中國對內改善民生和民權時,對外則自覺擔當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履行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義務,從而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揚和普遍認可?!爸袊锹?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對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負有重要責任,所以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不斷完善聯(lián)合國集體安全機制就是一個彰顯大國責任的最佳選擇?!盵6]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在國際交往中淡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不是“拉一個,打一個”,更不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而是“合作共贏”,尋找符合雙方利益的共同點,在最低共識的基礎上強調發(fā)展的共性。中國大國形象建構的過程,同時就是“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的國際傳播過程。國際社會在認識中國特色、中國元素、中國底色的基礎上,也逐步接受和認可中國大國形象。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責任不是去推翻而應是努力改善當今國際社會的價值體系。西方國際政治價值觀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在于重視自由忽視平等、重視文明的普遍性輕視文明的多樣性、重視抗爭輕視包容等等。因此,中國的責任是提出并擴展自己的國際政治價值觀,即和平、合作與和諧。”[7]
(二)提高國際話語權是建構大國形象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fā)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盵1](P162)西方國家對中國形象的刻意抹黑,使中國的國際形象與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之間嚴重不對稱?!爸鲃訁⑴c全球游戲規(guī)則的制訂,不斷促進國際交往規(guī)則的合理化,逐步改善全球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不斷提升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的規(guī)則權力、制度權力,真正確立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過程中的平等主體地位,是預防新的‘中國新殖民論’及類似錯誤觀念,推動全球發(fā)展公正性建構的重要路徑。”[8]建構中國形象,實際上就是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讓世界了解真實而全面的中國。中國的學者要學會用中國的話語講中國的故事,建構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爸袊厣珜W術話語體系無疑是站在中國立場之上的,這一點關乎學術話語體系建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朝著什么目標前進’的問題。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是為中國社會轉型和發(fā)展實踐服務的,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的,是為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的,就是要抵制西方話語侵蝕和盤剝,這就是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中國立場?!盵9]中國要將維護國際正義的斗爭延伸到新媒體領域,督促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拋棄過時的對抗性的冷戰(zhàn)思維方式。新媒體時代,信息發(fā)布主體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舊媒體時代,發(fā)達國家與欠發(fā)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信息發(fā)布權和詮釋權為發(fā)達國家所把持著。欠發(fā)達國家被動地接受著來自于發(fā)達國家的信息,而自己卻始終處于“失語”狀態(tài)。信息傳播技術的普及成為推動國際話語民主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消解和打破發(fā)達國家的話語壟斷地位時,也增強了欠發(fā)達國家的話語權,促進話語權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均衡分布。
(三)設計話語傳播技巧是建構大國形象的前提條件
大國形象建構不是學者的閉門造車、自娛自樂,不是官員的邀功求賞、自吹自擂,其成效既要得到國內社會的認可,也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因此,大國形象建構要有國內和國際兩種視野:一方面要從官方話語和學術話語轉變成民眾話語,從政府大樓和學術殿堂走向工礦企業(yè)和田間地頭,即要進行大眾化;另一方面,要實現民族化向國際化的轉換,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14年成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為新媒體的話語安全提供了保障,為大國形象建構遮風擋雨。形式與內容同樣重要,不能偏頗。在建構大國形象時,不但要干得好,而且要說得好,發(fā)出“中國好聲音”,譜寫出“中國好歌曲”,展現中國人勤勞勇敢、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和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大國氣度。所以,不能視話語傳播技巧為雕蟲小技,而要下足功夫,重視話語轉換,提高話語魅力。只有重視提高話語傳播技巧,才能強化話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話語傳播內容上,要進行合理分解,變繁為簡,雅俗共賞。在話語傳播形式上,采用時尚化、新穎化的話語形式,既生動活潑,不拘一格,又不會言不達意。在話語傳播目標上,要進行階段式設置,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在話語傳播主體上,要實施多元化主體的策略,既要有政府機構的政務微博、微信、政務客戶端等,也要有民間智慧,如網絡“大V”、意見領袖、BBS論壇版主、微博達人、網絡輿情分析師等人才資源。在話語傳播效果上,要及時反饋,以便于檢驗大國形象建構與話語傳播結合的狀況,既使話語傳播不偏離大國形象建構的方向,也使大國形象建構更有利于話語傳播。在話語傳播策略上,“在面對世界上一些國家針對我國的人權、民主、領土、經濟等問題的時候,不回避,有針對性地予以回答和解決,反而贏得世界更廣泛國家的贊賞;同時,注意對外傳播的口徑和傳播者的身份。對來自不同政治、社會、宗教群體的聲音也可以用相應的國內群體聲音予以回答和傳遞?!盵10]
(四)調動國民熱情是建構大國形象的民眾基礎
建構大國形象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理期待,也是歷代炎黃子孫的夙愿。建構大國形象同樣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后的邏輯順延?!皣辉谟诿裣嘤H”,同樣,國之形象在于民之形象。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紛紛走出國門,投資的、旅游的、購物的、留學的、探親訪友的、定居的,兼而有之。大批中國人到海外去,本身就是對中國形象的宣傳和介紹。西方媒體無限放大個別中國人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也降低了中國大國形象建構的效果。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對中國形象的影射,都是中國形象大使。大國形象建構,凡屬炎黃子孫,人人有責。大國形象建構是合奏曲,而不是單奏曲,需要全體華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整體化的合力。大國形象建構的成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無尚光榮。要把大國形象建構與國民的愛國熱情結合起來,增強國民的認同,將大國形象建構與億萬人民的現實實踐結合起來,變成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自愿的行為,匯成滾滾洪流。新媒體的使用既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體現了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性;既是個體完善自我的體現,也是社會充滿活力的體現。要著眼于媒介融合的大趨勢,順應媒介素養(yǎng)教育范式的轉換,對民眾進行有目的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督促民眾理性愛國、理性建構大國形象,使個體的媒介素養(yǎng)狀況符合社會的期待。十三億中國人利用新媒體建構大國形象,將會產生異乎尋常的奇效。有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力支持,中國大國形象建構,指日可待。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張竹云.關于國民大國心態(tài)的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2):36-37.
[3]任平.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形態(tài)[J].新華文摘,2013(8):32-37.
[4]陳曙光.中國模式: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兼評西方話語中的“中國模式”[J].教學與研究,2014(2):15-23.
[5]王岳川.大國文化創(chuàng)新與國家文化安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2):214-230.
[6]郭倩.維和:中國大國形象塑造的路徑選擇[D].燕山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43.
[7]甘均先,毛艷.論國際社會核心價值的內嵌[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52-57.
[8]陳忠.全球發(fā)展公正性:倫理本質與歷史建構——兼論“中國新殖民論”的實質與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0(5):4-14.
[9]陳曙光,余偉如.中國話語建構:原則與目標[J].湖湘論壇,2014(4):17-22.
[10]王啟鳳,王志章,張引.中國和平崛起視角下的國家軟實力構建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09(3):59-63.
D610
A
1007-9106(2017)07-0023-06
黃成華(1976—),男,廣東醫(yī)科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