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明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 廣東 廣州 511450)
論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申文明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 廣東 廣州 511450)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產生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深深扎根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理論,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鄧小平,無論是從理論的創(chuàng)新、方法論的確立,還是從對實踐的推進方面來看,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規(guī)劃了發(fā)展的路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鄧小平理論 實事求是 實踐
從概念上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可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簡單地講,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學說。這樣來理解未免流于簡單與狹隘,過于表面化,難以理解近17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其存在域內發(fā)展的軌跡,也難以回答其依然擁有諸多信仰者、追隨者和保持生機活力的奧秘。所以應該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觀點和學說體系,更應該包括后繼者對理論的發(fā)展和對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yè)實踐的推進,也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當今社會,人們還遠沒有達到馬克思所描繪的“世界歷史”的圖景,還是以不同的民族國家為基準圍繞著自己的核心利益,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為新的現(xiàn)代唯物主義,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一個宣傳介紹的傳播過程和發(fā)展的進程,其影響的范圍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德國和西歐,必然有一個他國化的過程。比如馬克思主義的歐洲化、蘇聯(lián)化、中國化等等,最理想化的狀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化。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范圍內努力地掌握群眾,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使科學的理論變成偉大的現(xiàn)實。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根源,但同時要對時代的需要和現(xiàn)實做出理論回答和關照,十月革命后的中國,在探索中國發(fā)展光明前景的進程中,先進分子們迫切需要一種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頭腦和指導實踐,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滿足了這一訴求,并且逐步實現(xiàn)了中國實踐與“主義的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豐富了中國人表達的語言符號、看世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法;另一方面在同中國的實踐、歷史和文化的結合中,中國人用自己的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tǒng)(話語體系)去化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國樣式(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完成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任務,實現(xiàn)了在中國的具體化。在這個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理論,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鄧小平,無論是從理論的創(chuàng)新、方法論的確立,還是從對實踐的推進方面來看,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規(guī)劃了發(fā)展的路徑。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取得的三個“偉大歷史貢獻”,其中第三大歷史貢獻——“進行改革開放,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講著“春天的故事”開創(chuàng)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力求“解決中國問題”,同時又“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粗略地梳理,從黨的十一屆全會前后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到黨的十五大前偉人逝世,鄧小平在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歷史關節(jié)點”,緊緊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回答了不能走因循守舊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一個政黨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指導和理論創(chuàng)新。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至關緊要。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確立下來,鮮明地昭示出了旗幟問題、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問題?!爸髁x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1](P554)黨的成立之初,就把逐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立為旗子。歷史的發(fā)展就是這樣,往往與人們開令人痛徹心扉的玩笑。歷史的必然中伴有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偶然,而偶然中又無時不涌動著和流露出應當的必然。從黨的二大到六大,可以說沒有很好地解決以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問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而這一問題的第一次真正解決是在黨的七大?!爸袊伯a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盵2](P333)黨的十五大確立的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發(fā)展的鄧小平理論的旗幟,表明了黨的理論自覺與成熟。鄧小平理論很好地解決了“老祖宗”和“新境界”的問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供養(yǎng)和注入新的血液,使馬克思主義有了新表達?!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3](P11)鄧小平理論主要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的總結和理論回答,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概括為九個方面。黨的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體系正式形成的標志。它圍繞著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第一次初步回答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四大支柱理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當然還包括其它理論,涵蓋經濟、政治、文化、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實現(xiàn)了觀念和思維上的重大轉變,是理論創(chuàng)新更是實踐創(chuàng)新,它是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如,鄧小平自己所說,“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盵4](P173)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點?!爸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中最主要、最關鍵的概念、判斷、觀點、原理和思想,大都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盵5](P11)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有科學的體系,其中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有沒有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作為其哲學基礎或貫穿于各個理論觀點的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它的路徑選擇主要有兩種:黨的理論化路徑和學術化路徑。黨的理論化路徑,無論是“拿來主義”,還是在改變世界的基礎上的從經驗上升到理性、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凝練,都是以期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遇到的實踐難題并對之作出理論回答,體現(xiàn)在執(zhí)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執(zhí)政理念中;學術化路徑,是理論工作者、學者的研究旨趣,同時也是為執(zhí)政者提供資政的理論儲備。二者研究路徑的一個共同點不僅僅是為了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正如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3](P56)而要真正達到這一目的,離不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也就是要有正確的認識路線。貫穿于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各個理論觀點的一根紅線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也是這一理論的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應用和生動體現(xiàn),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黨的思想路線(認識路線)。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1920年代始,毛澤東在斗爭、工作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和闡釋黨的思想路線問題。他是黨內第一個明確提出“思想路線”問題的人,并在相關著作和場合中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批判黨內存在著的嚴重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偏向。延安整風期間,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把古語“實事求是”賦予了新意,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正是在正確的認識路線指導下,開辟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大歷史任務。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某些領域、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給黨和國家的事業(yè)造成了損失和危害,最慘痛的教訓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尚未復出的鄧小平在給領導人和中央的信中,提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盵6](P38)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復出后,鄧小平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采取一系列舉措,完成了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且有所豐富和發(fā)展,把它上升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并在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確定下來。鄧小平把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概括為“實事求是”,在此基礎上,加上了“解放思想”這個詞?!敖夥潘枷?,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6](P364)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體現(xiàn)了黨的思想路線在精神實質上的承續(xù)性。正是得益于1978年和1992年的思想解放運動,才有了改革開放的舉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思想是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在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的歷程中始終貫穿著以解放思想為主線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方法論。
馬克思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堅持這個認識論,就是要在思想上堅持實踐標準和實踐第一,在行動上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并在此基礎上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實踐的標準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理論創(chuàng)新,不是離開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課題的一種苦思冥想,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更不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談。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汲取新的實踐經驗、新思想形成新的認識的過程,它源于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指導人們的實踐。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7](P503)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夠更加深入地推動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開展。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奧秘,就在于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封閉的、固定大小的圓圈,而是開放的、不斷擴展領域的一種理論體系。
一切理論成果都是實踐的產物,是主體在追隨實踐客體腳步過程中苦苦追尋的果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都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實踐中不斷把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現(xiàn)實問題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回答,形成新的理論成果。并在實踐中不斷經受檢驗,加以修正和補充,豐富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使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表達。鄧小平理論就是在鄧小平所設計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霸趯嵺`上再次捍衛(wèi)和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在理論上明確了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的途徑,回答了社會主義今后命運的問題。這是繼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突破,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破解了社會主義的世紀難題?!盵8](P215)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或感性活動。實踐性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在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鮮明的實踐性特征。強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動力和源泉,理論、方針、政策、路線要靠實踐去檢驗。不爭論,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殺出一條血路來?!懊^過河”、“無論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錯誤的要糾正,正確的繼續(xù)堅持。當然這種實踐,不是漫無目的的誤打誤撞、瞎胡鬧,而是在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前提下,體現(xiàn)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基礎上的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fā)展,也是對其貫徹所彰顯的邏輯結果,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價值觀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要把鄧小平理論理解成完全是經驗主義,沒有什么系統(tǒng)理論。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有害的,必須摒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其理論基礎和總體設計的。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在前進的道路中正是我們淌過的一條條河流,鮮明地勾勒出了我們的發(fā)展軌跡,逐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拔覀兏母镩_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盵4](P382)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理論的闡釋及其推廣應用一直是實踐的一部分。“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4](P370)鄧小平理論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弘揚,又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對這一實踐的理論升華。鄧小平理論不斷從實踐中、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通過總結、概括實踐經驗,從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fā)展。鄧小平理論就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形成為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的,同時不斷地接受著實踐的檢驗、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實踐論基礎,以實踐的發(fā)展來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把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鄧小平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繼續(xù)寫下去。
[1]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汪青松.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雙重主體及體系架構[J].觀察與思考,2016(08).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李恒瑞.社會改革開放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A849.1
A
1007-9106(2017)07-0034-04
* 本文為2013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將‘三個自信’貫徹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3ZZ021)的階段性成果。
申文明(1971—),男,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