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穎等
那一次!生活中又會有多少個那一次?回想“那一次”,心中暖流奔涌。
老家之行慢吞吞地結束了,要回北京了,親朋好友又聚在一起。家宴上,親友們舉杯歡慶,聊得熱火朝天,氣氛熱烈,可我提不起興致,目光不時瞟向窗外,思緒飄得很遠。
“怎么不吃了啊?”外婆沙啞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抬起頭望著她,外婆滿頭銀絲在明亮的燈光下閃著光,就像冬天的積雪。
我勉強地笑著說:“吃飽了?!?/p>
“才吃了這么一點兒,來,嘗嘗外婆做的大蝦。”外婆指著放在我面前的一盤紅油蝦,笑著說。
“呃……呃……”我急忙在腦子里搜尋恰當?shù)睦碛桑耙驗椤摇也幌雱兾r,太麻煩了?!蔽冶M力裝出為難的樣子。
“沒事,外婆給你剝。”說著,外婆伸出手從紅油中拎出一只大蝦。這個動作一下子驚動了大家,媽媽連忙站起身阻止:“媽,您別了,讓孩子自己剝吧?!?/p>
“干嗎?不就是剝個蝦嗎?小時候我還給她剝過呢!”外婆攔住媽媽的手,笑瞇瞇地對我說,“等著啊,外婆給你剝。”
外婆一只手抓住蝦頭,另一只手用力一拽,紅彤彤的蝦油從蝦身中溢出來,流入她的指縫。這時我才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流逝,皺紋已慢慢爬上她的雙手。她一點點剝著蝦身的硬殼,神情專注,一絲不茍。我凝視著她臉上的斑點和眼角細密的“波紋”,外婆更蒼老了。
我呆呆地坐著,外婆已將剝好的蝦放入我的碗中,“快嘗嘗!”在外婆期待的眼神下,我咬了一口,感受著蝦的咸、辣,這些滋味淌過我的心田,伴著一股暖暖的感覺。
小時候一到外婆家,就會被她抓住問東問西,甚至被外婆粗糙的雙手撫摸的時候,還會渾身不自在。而這次,心頭卻淌過酥酥的暖流?,F(xiàn)在想來,眼底又濕潤了。也許因為我長大了,漸漸理解了家人普通的舉動里包含的愛;也許面對親人的衰老,漸漸懂得了珍惜他們帶給我的每一只“蝦”。
歲月依舊流逝,而無論駛到生命的哪座驛站,有親人便有暖流相伴。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亮點很多,最突出的幾點是:從細微處見精彩,選取姥姥為我剝蝦這個微小卻飽滿的生活情境,情節(jié)切合題意;極強的刻畫能力,帶來細致入微的畫面感,也是本文“小題大做”的保障;立意點獨到,不是簡單的人云亦云,而是強調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隨著親人漸漸衰老,自己對親情的體悟也在變化;結構處理巧妙,主體事件緊隨回顧,詳略適宜又形成對比,可讀性強。
(李吉春)
那一次心頭的暖流 謝植萱
冬日里,那件禮物,那抹微笑,那片溫暖……
銀杏葉黃了,天氣轉涼。“秋天來了,那冬天還會遠嗎?那圣誕節(jié)還會遠嗎?”我倚在窗邊,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圣誕節(jié)那天,我邁著僵硬的雙腿走在上學的路上。天剛蒙蒙亮,路燈還在空曠的大街上閃著光暈,我緊緊地拉了拉領口,仍擋不住刺骨的寒風鉆進身體??炱谀┛荚嚵?,緊張的學習、家長焦急的催促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心仿佛被風雪封住了,感受不到絲毫溫暖。
終于走進了寂靜的教學樓,我搓著已被凍得麻木的雙手,匆匆向教室走去。這時,一陣清脆響亮的呼喚聲傳來,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轉過身,原來是楊老師。身材瘦弱的她奮力向我跑來,身影由小慢慢變大,口中的熱氣在寒冷的空氣中變成一團團白氣。我好奇地迎過去,只見她的鼻尖上已滲出薄薄的細汗,有些凌亂的發(fā)絲在風中飄舞,可臉上蕩漾著融化冰雪的笑容,燦爛、陽光,就像冰天雪地里的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她喘了幾口氣,笑著將一小碟蛋糕放在我的手上,另一只手拎著一大袋子給大家的禮物。我呆呆地望著她,外面的雪花飄落在她柔順的發(fā)絲上,漸漸融化……
我手捧著那碟蛋糕,上面似乎還有她的體溫。望著她遠去的背影,心中頓時涌起一股暖流。是楊老師,在飄雪的冬日、在我迷惘郁悶時,將一份禮物、一抹微笑化作涓涓細流,融化積雪,溫暖人心……蛋糕的香甜味傳來,楊老師曾經關心照顧我的一幕幕又浮現(xiàn)在眼前……這一點兒辛苦委屈算得了什么……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全身被溫暖包裹。
時光飛逝,那份蛋糕的香味已淡去了,而那份溫暖卻永存心田?,F(xiàn)在,楊老師雖然不再教我們,但每當我遇到困難時,那份冬日的蛋糕和溫暖的微笑便浮現(xiàn)在眼前。我知道,楊老師永遠會支持我,使我有無窮的勇氣面對未來的生活。
教師點評
本文能夠很好地借助環(huán)境描寫,細膩地表現(xiàn)人物心理狀態(tài)。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在特定的心境下,文中主要人物“楊老師”的出現(xiàn)以及塞給小作者蛋糕的核心事件便具有了很強的動人效果,從而體現(xiàn)出小作者很強的情境再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設情境意識。此外,本文的人物描寫也很突出,尤其是對面前的楊老師一系列外貌和動作描寫,能觸動和感染讀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立意的平庸。
(李吉春)
那一次心頭的暖流 羅晶晶
生活總是不平靜的,充滿了不確定,但痛苦過后涌上心頭的暖流,卻是生活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從學校出來時天已黑了,夜晚的風很涼很涼,涼風穿透外衣,深入骨髓,我渾身發(fā)顫。
裹緊身上的棉衣,一個人站在車站等公交車。大概一刻鐘后,終于來了一輛公交車。車里沒開燈,看不清人臉,但還是能隱約看見車里密密麻麻的乘客。居然遇上這種人擠人的車,我真是夠“幸運”的。我一邊想,一邊抱著書包奮力擠進人群,勉強抓住頭頂?shù)姆鍪郑卉嚀u搖晃晃地開動了。
這是我坐過的最擠的一趟公交車,因為除了司機和乘務員的座位,整個車廂都被人填滿了。我忽然想起一部動畫片中的情景:一堆人擠進地鐵,又人挨人地擠出來,再填滿過路的公交車,當時看著那些乘客滑稽的表情我忍不住大笑,現(xiàn)在感同身受才知道他們有多難受!我的個子較高,又抱著沉重的書包,被人群卡在乘務員身旁的死角里,小腿夾在臺階邊,很疼,卻一動不能動,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本來就學習一天了,真是累極了!“××站到了,請下車的乘客做好準備,下車請……”我猛地抬起頭:完了!我該怎么下車!
“那個,那個,讓一下……”我很小聲地對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人紛紛轉頭看我,因為擁擠,大家面色都不好。當我還被壓在角落里時,車門卻開了。我趕忙拼命往外擠:“讓讓,我要下車!”“干嗎呀!別擠!”各種抱怨從人群中傳來。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急著下車卻無法動彈,一種無力感和恐懼感涌上心頭?!鞍?,大家往車下走走吧,小姑娘要下車了?!蔽已曂ィ噹盗?,看不清說話人的臉。那個身影率先下了車,其他乘客也紛紛走了下去,頓時,原本擁擠的車廂空了大半。我快速走下車,他們才紛紛回到車上。我往前走了幾步,忍不住回頭向那個身影望去,原來是一位頭發(fā)花白的大叔,雖然臉上掛著微笑,但明顯有疲憊之色。見我望著他,他便報以慈祥的笑容,我的鼻子忍不住酸了……
夜晚的風,很涼很涼,可冷風吹不透心中那股暖流,那股如太陽般耀眼又溫暖的暖流。
教師點評
第一,小作者較好地處理了選材“俗”與“不俗”的矛盾:公交車上發(fā)生的事,往往給人味同嚼蠟之感,而本文選取了大家較熟悉卻很少涉及的情景:公交車乘客多下車難,真實卻“不俗”。第二,描述事件的能力強:有鋪墊,有蓄勢,有重點描寫,有簡單的收筆,詳略得當且自然流暢。第三,結尾簡潔巧妙,冷與暖、外部環(huán)境與內心活動,對比之中點題,相得益彰。不足之處是文中個別語句過于夸張。
(李吉春)
那一次心頭的暖流 李如一
人生路漫漫,偶遇一份特別的美好,心頭便仿佛蕩開了溫暖的漣漪。
住在帕勞的幾日,酒店里有一只鳳頭葵花鸚鵡,雪白的羽毛一根根整齊且有光澤,金色耀眼的鳳冠直立起來猶如王者。它的名字叫“閃電”,是酒店眾多游客爭相拍照的寵兒。
寧靜的夜晚,海風習習,吹亂了天空中悠閑的云,浪花拍打著淺灘的夢。吃罷晚飯,路過“閃電”的鳥棚時,看見兩位來自中國的阿姨手里拿著根油光閃亮的肉腸沖它晃來晃去,還不斷捅它逗它。我的家里也養(yǎng)鳥,我知道“閃電”吃不了這些,這只一向溫馴的鳥兒不斷后退著,渾身的羽毛聳立著,爪子不安地蹭來蹭去,無奈細鐵鏈的束縛,發(fā)出“咣當咣當”的悶響。
“阿姨,鸚鵡不能吃這個?!蔽业穆曇舨淮螅瑓s語氣堅定。
“???真是對不起?!?/p>
我松了口氣,望著明顯受到驚嚇的“閃電”,便去找工作人員要了根玉米棒子,小心翼翼地探過去伸到它的喙邊?!伴W電”黑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玉米,尾翼不安分地扭動著。終于,它不再驚慌猶疑,張開喙,小口小口地啄食起了我手中的玉米棒。
看著那毛茸茸的腦袋一上一下地啄食著,我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心頭早已被幸福填滿。胸腔里有濕潤的暖意,雖不濃烈但很滿足。
之后的三天里,我每天都來探望這位新朋友,而“閃電”的態(tài)度也從疏遠戒備變得與我熟悉親熱起來……
清晨的陽光灑在“閃電”柔軟的羽毛上,它站在門口的樹上沐浴著新鮮空氣,低頭梳理引以為傲的羽衣。我走到樹下,忍不住招手呼喚:“可以下來一點兒嗎?我馬上就要走了啊?!?/p>
令我難以置信又驚喜不已的是,“閃電”扭過身,乖巧地落下來,熟練地握住樹枝,站在我面前。想不到它如此有靈性,我一下子呆住了,也許這就是感動,戀戀不舍的同時,更從心底感到格外甜蜜,一股暖流涌上心頭。
“我會非常想你的……”我是個情感豐厚的人,不由自主地向它傾吐心事,萬千不舍埋在心口,嚴嚴實實地包圍了我。忽然,臉頰上有一陣溫軟的觸覺,我愣住了——這只溫柔的鸚鵡用腦袋輕輕摩挲著我的臉,喉嚨里發(fā)出輕微的咕嚕咕嚕聲,金色的羽冠如拳曲的葵花瓣。我撫摸著“閃電”的脊背,緊咬嘴唇說不出話來。
心里涌動著異樣的情感,猶如潺潺溪水,蕩起溫熱的漣漪。這股暖流凝結在這一刻,這是我與“閃電”、與自然之間心有靈犀的紐帶,閃耀著,并溫暖著我。
車門關上了,“閃電”鳴叫了幾聲。
這是無法言說的、不可多得的美好,也是久久縈繞心頭的暖流。
教師點評
小作者獨辟蹊徑,文章角度新穎,分享了一次與動物的邂逅經歷。那與動物之間的相親相敬、心意相通,如涓涓暖流,沁人心脾。欣賞與贊嘆這份美好的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而這份獨特與深刻并非刻意求之,是來自小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來自小作者內心對自然的親近與敬畏。能夠抒寫成文,具有感染力,與小作者清晰的思路、合適的選材,以及細致傳神的描寫功力分不開。 (李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