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群
摘 要: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中一件重要樂器,把它運用在潮劇樂隊中,增加了潮劇舞臺的音樂色彩,增強了潮劇音樂的氣勢。
關鍵詞:二胡;奚琴;潮劇樂隊;東吳郡主;古城風雷
中圖分類號: 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89-01
二胡是中國民族器樂中一件重要的樂器,又稱胡琴。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唐宋之際,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彈撥兩種演奏方式。拉奏時以竹片在兩弦之間摩擦發(fā)音。北宋時才出現(xiàn)以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漸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為適應民間其他地方戲曲和器樂的需要,出現(xiàn)了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
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fā)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fā)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chuàng)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志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后來,由于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xiàn)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
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闭f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xiàn)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xiàn)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很快,二胡演奏技術如雨后春筍迅猛發(fā)展起來。二胡的性能超常發(fā)揮,并刻意創(chuàng)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由于二胡獨特的藝術魅力,它在上世紀初被引入到潮劇樂隊中。為了更好地與其他樂器配合,我們把二胡的定弦從原來F調的“6、3”改為“5、2”這樣二胡的音色更加渾厚柔和,更能發(fā)揮出雄渾的氣勢。
潮劇《東吳郡主》是廣東潮劇院近年來的重點劇目,該劇曾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劇目”。在2010年5月,《東吳郡主》又在文化部第十三屆文華獎評獎中榮獲“文華優(yōu)秀劇目獎”。開場音樂是牌子《滿江紅》套,按傳統(tǒng)的演奏習慣,是由大嗩吶領奏,配揚琴、椰胡、笛子、大三弦、琵琶、中胡、大提琴各一件,聲音顯得較為單薄。本劇為了制造磅礴震憾的氣場效果,加了四把二胡,使用長弓,力度飽滿,演奏出渾厚凄厲的音色,霎時間舞臺上萬馬奔騰,人聲喊叫,金戈鐵馬之聲不絕于耳,一下子把人們拉進了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赤壁戰(zhàn)場,只覺得眼前刀光閃閃、寒氣直透脊梁。
《東吳郡主》的“祭江”場,孫尚香美夢破滅,她抱著“祭夫也自祭”的決心來江邊祭奠,這時的音樂既充滿絕望,也更加揪心,孫尚香可謂哭聲震天,山河同悲,她的唱腔過門,就是四把二胡的用武之地,渾厚空擴的音色讓人們聽了江水在嗚咽,鳥兒在悲鳴,唉乃的漿聲。只覺得滾滾長江變銀河,鵲橋一條通天臺,孫尚香已慢慢乘橋上天,追隨夫君到百年了。曲盡音落。人們淚猶未干,久久不愿散去。
潮劇《古城風雷》也是廣東潮劇院最近的得意之作,該劇榮獲廣東省第十二屆藝術節(jié)的劇目一等獎。在2016年10月,該劇代表廣東省進京演出,在天橋藝術中心連演二場,受到了京城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本人作為一名二胡手也應邀上京助陣,深感到了二胡在特殊場合的特殊作用。二胡的演奏技巧與音色為劇情增色不少?!豆懦秋L雷》的第三場,表現(xiàn)了許穎上省城請愿回來,由于停建城池沒得到岳父的支持,許穎在回來的路上也經心潮翻滾,再加上路上遇上了南海強臺風,真是氣血上涌,五內蹦裂。在臺風襲人的同時內心也是五味雜陳。這時二胡的凄厲音色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人們似乎聽到了海風夾石、檣傾楫催的暴裂之音,感受到了天塌下來,如墜深淵的無望之感。
由于現(xiàn)代的戲曲交流越來越頻繁,各件樂器的互相借鑒了越來越多,二胡在演奏技巧上也多借用一些兄弟樂器的技巧來充實自己,如粵樂的高胡與秦腔的板胡,在潮劇舞臺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運用二胡各種技巧時也要注意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地為劇情服務。不能隨心所欲地天馬行空,使人有刻意賣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