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精準扶貧進程中的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問題與解決思路
李芮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貧困一直是我國社會和經濟轉型面臨的共同難題,扶貧開發(fā)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fā)事業(yè)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們已經實現了從普遍貧困、區(qū)域貧困到基本解決貧困問題的重大轉變[1]。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區(qū)域間發(fā)展差距較大,貧困依然是社會發(fā)展面臨的一個重要障礙。為了解決依然嚴峻的貧困問題,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政策,這對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挑戰(zhàn)。針對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存在的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問題、基層配套組織建設問題、實績考核機制完善問題,本文提出了打造陽光村務,讓基層民主助力精準扶貧、培育新型農民,讓貧困人口實現自主脫貧、優(yōu)化活動陣地,讓脫貧成效增進黨群關系等優(yōu)化對策。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
精準扶貧是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時期,黨和國家要實現農民脫貧致富這一重大戰(zhàn)略任務的具體要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服務型黨組織都在積極探索實現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精準扶貧政策已經成為我國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服務發(fā)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的戰(zhàn)斗堡壘,必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應對好精準扶貧政策對其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并在精準扶貧政策落實過程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一)政策背景。精準扶貧政策是指針對不同程度貧困的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程度貧困的農戶狀況,合理地、有效地運用不同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治理的扶貧方式[2]。精準扶貧政策的核心要義在于“扶真貧、真扶貧”,一改過去粗放式的扶貧方式,本著必須要確保扶貧政策和扶貧措施到村到戶的原則,通過對貧困人口、貧困家庭的準確幫扶,從根本上解決導致以往扶貧工作不到位的各種因素和障礙,從而幫助貧困地區(qū)人民真正地走出貧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這種脫貧的新思路對新時期的扶貧開發(fā)工作有著很重大的指導意義。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作為連接村民和上級各級組織的紐帶,必須及時地把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向村民進行宣傳。其次,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還必須要對村民的實際情況了如指掌,這對扶貧開發(fā)工作能否落到實處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充分發(fā)揮了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精準扶貧的項目、政策才能落實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扶貧資金才能準確、及時地發(fā)放到最需要的村民手上。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還要及時反饋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從而指導今后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只有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才能發(fā)揮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做到“扶真貧、真扶貧”,讓黨中央的惠民政策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二)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面臨的新挑戰(zhàn)。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了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并指出在這一戰(zhàn)略關鍵期間扶貧開發(fā)工作的基本原則,第一條就是要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充分發(fā)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zhí)行脫貧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切實加強貧困地區(qū)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其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3]。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必須擔負起確保精準扶貧政策準確落實的重大責任。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包括四項內容,分別是: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以及精準考核[4]。扶貧開發(fā)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就是精準識別貧困戶和貧困村。農村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通過申請評議、抽檢核查、公示公告等步驟,將貧困戶和貧困村準確地識別出來,并詳細記錄導致這些貧困人口長期貧困的原因以及他們的脫貧需求。精準扶貧政策的核心措施就是精準幫扶,在準確識別貧困戶和貧困村的基礎上,根據導致他們貧困的不同原因進行準確、有效的幫扶,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努力做到因貧施策、精準到戶。精準管理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有力保障,精準管理的具體要求是扶貧工作的對象要精準,脫貧項目的安排要精準,扶貧資金的使用要精準,扶貧工作的監(jiān)督要精準。精準考核是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建立起細致的脫貧標準,準確記錄貧困人口和貧困縣的脫貧情況,完善貧困戶和貧困村的考核以及退出機制,讓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落實到最需要的人和地方去。
(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問題。當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多,且分布地區(qū)廣,因此精準扶貧工作的進行十分不易。而且大多數貧困地區(qū)的扶貧開發(fā)工作多是依靠在職、在崗的公務員來開展,即使是節(jié)假日也常常要求他們加班工作。扶貧開發(fā)的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求十分繁瑣,還需要長期的、及時的政策宣傳和進展情況反饋,這就需要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充分發(fā)揮其總領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fā)動貧困地區(qū)當地的無職黨員自覺地投身到家鄉(xiāng)的脫貧建設工作中來,推行網格化管理。要做到發(fā)揮基層村支部書記的領導作用與建立、建強精準扶貧隊伍同步推進,以農村村黨支部書記為領導,以基層黨組織的黨員為骨干力量,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各類志愿者為基礎后備力量,以廣大村民為主體來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隊伍。對大量的學生黨員和青壯年無職黨員進行思想教育,了解他們的空閑時間,對他們設崗定責,安排合理的工作。同時也要加強對黨員隊伍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會等基本制度。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扶貧政策宣傳、領辦公益事業(yè)、倡導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以及扶貧開發(fā)工作的精準考核等方面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基層配套組織建設問題。政治整合是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功能,廣大貧困地區(qū)不僅有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還有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各類基層組織。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應當以黨組織為核心,健全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助力精準扶貧開發(fā)工作的開展,發(fā)揮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貧困地區(qū)人民緊跟黨的步伐,將黨的政策轉化為各級基層配套組織的意志,把黨的主張轉化為貧困地區(qū)人民實現精準脫貧、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自覺行動。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使用,加強黨小組活動場所配套建設和制度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還可以利用黨小組會議、村內廣播、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結對幫扶脫貧的典型事例和扶貧成果,使廣大農村地區(qū)的貧困戶能夠及時的了解政府扶貧政策的進展情況,積極地加入結對幫扶事業(yè),結對扶貧單位縣委辦、黨史研究室、督查辦、重點局等也要帶領扶貧單位干部職工開展捐資、捐物等活動,積極參與結對幫扶、助力精準扶貧,指導制定扶貧開發(fā)規(guī)劃,引進扶貧開發(fā)項目。
(三)實績考核機制完善問題。在扶貧開發(fā)的具體工作中,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發(fā)揮其先鋒模范作用,在其位謀其政,不能做甩手掌柜,不干實事。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fā)生,也為了讓精準扶貧政策和資金真正落到實處,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應當建立、健全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實績考核機制和民眾評價體系。建立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領導干部工作記錄檔案,長期地、客觀地對領導干部的工作情況、工作能力進行動態(tài)考察,并以此作為他們調任升遷的重要依據,激發(fā)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熱情,讓他們能更好地完成上級安排的扶貧開發(fā)工作,為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打造陽光村務,讓基層民主助力精準扶貧。根據精準扶貧政策的精準識別要求,在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識別時,要堅持“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等具體要求。在實際確定貧困戶的過程中,要采取公平、公正、公開的協(xié)商方式,讓群眾投票評選出真正的貧困人口。在精準考核原則要求下,建立起規(guī)范的監(jiān)督機制。規(guī)范監(jiān)督工程要求村“兩委”全面推進黨務、村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規(guī)范“一事一議”程序,健全和完善村級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落實好“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制度,充分發(fā)揮黨員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的作用,切實落實貧困村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jiān)督權,促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事務公開、公平、公正。但是有的地區(qū)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立時間較短,還不能做到村務監(jiān)督管理與精準扶貧組織體系相互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應當進一步明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的職責所在,準確把握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的性質定位,完善工作體制機制,為扶貧開發(fā)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制度保障。把上級投放到村里的精準扶貧項目、資金等資源的分配情況向全村村民公開,對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扶貧項目開展,扶貧資金發(fā)放等與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強有力的監(jiān)督,健全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組織發(fā)揮其在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工作中的監(jiān)督作用機制,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公開透明,合民心,護民益。
(二)培育新型農民,讓貧困人口實現自主脫貧。新農民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和社會對農村主要活動者———農民的一種良好期盼。培育新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國家要通過各種輿論的引導,提供各種培訓,完成對農民業(yè)務、知識、習慣的培養(yǎng),努力開發(fā)農村人力資源,加快實現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隊伍的建設提供人才,讓村民實現自我服務?!笆谥隰~不如授之以漁”,直接分配“雞蛋”到村民手中,不如教會村民如何自己養(yǎng)殖會下蛋的“母雞”。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原則,針對農民科技素質低的現狀,圍繞整村推進村優(yōu)勢產業(yè)、特色產業(yè),開展以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科技培訓為主的“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培訓,通過請農業(yè)專家現場講座和發(fā)放科技資料和化肥等方式,推廣普及農業(yè)科學技術,著力提高貧困農民的科學種養(yǎng)水平,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大力提高貧困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脫貧的能力。按照“培訓一人、脫貧一戶、轉移一批、造福一方”的要求,充分依托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yǎng)一批有技術、會經營、能致富的新型農民,實現扶貧工作由“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幫助貧困戶生產經營進入產業(yè)鏈條,促進貧困群眾增產增收,提高貧困戶的自我發(fā)展能力。但是,由于部分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城市化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出門務工而不愿留在村里的實際情況,如何更好地培育新型農民成為新形勢下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面臨的一個艱難任務。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應當充分發(fā)揮其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整合教育資源,推動貧困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同時,要推動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提供就業(yè)崗位,開展職業(yè)教育,幫助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掌握脫貧致富的技術,幫助更多的貧困人群自己走出貧困,走向新生活。
(三)優(yōu)化活動陣地,讓脫貧成效增進黨群關系。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六抓六促”強化基層服務能力。強調要抓陣地建設,強化陣地意識,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陣地建設[5]。學者齊先樸指出:要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使用,不斷規(guī)范黨組織活動場所設施配套建設和制度建設,把黨組織活動場所與科技活動室、文化活動室、衛(wèi)生室、警務室等整合起來,做到“一室多用”[6]。建設黨員干部活動室,配套軟硬件設施,定期提供黨報黨刊等相關學習資料,把黨員干部的學習、培訓列入計劃,定時間、定內容,著力把活動室打造成黨員干部的“加油站”,提高干部隊伍履職能力。鄉(xiāng)鎮(zhèn)黨委還可以在黨員干部活動室內定期與村民進行交流,了解村民的實際需求,把村民的利益訴求傳達到上級黨組織。還可以在活動室內張貼致富能人的實際宣傳冊,讓人民群眾能看到脫貧的成效,加強黨組織公信力,切實增進黨群關系。
[1]杜志雄、詹琳.實現精準扶貧新戰(zhàn)略的難題和破解之道[J].中國發(fā)展觀察.2015,(8):23-26.
[2]王思鐵.淺談精準扶貧[EB/OL].http://www.scfpym.gov.cn/ show.aspxid=25213.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EB/OL].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汪三貴.中國特色反貧困之路與政策取向.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4):17-21.
[5]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 [EB/OL].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齊先樸.“網上群眾路線”論[M].廣西人民出版.2013-12-01.
[7]劉忠飛.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3.(2).
[8]推進村級黨組織建設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協(xié)同共振”[N].廣西:南寧日報.2016年1月.第7版.
[9]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EB/OL].精準扶貧重大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專題.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89-294.
[10]李小云.精準扶貧才能精準脫貧[N].人民日報.2015-11-06.
編輯:崔月華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Ievel Primary Servi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LI Rui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 poverty is always a common problem that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economy faced,the poverty relief a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aus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poverty relief a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made great achievements,we have already realized the change from widespread-poverty;regionpoverty to substantially solved poverty.However,on account of the big population base and the gap of th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poverty is still a big barrier of the progress of our society.To solve the severe problem of poverty,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t bring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o the village-level primary servi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vast rural areas.Focus on the problems that set jobs to the party members without posi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matching organizations;the complete of the mechanism on check to the actual performance,this article propose some optimizing strategy that let the democracy at grassroots level help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ultivate the new farmer to make the poverty colony relief the poverty by themselves;optimize the movable place to let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h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targeted anti-poverty;the village-level primary servi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
D035.5
A
2095-7327(2017)-01-0010-04
李芮(1993-),女,安徽金寨人,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層黨建理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構建和完善協(xié)商民主體系及運行機制的案例研究”(14CKS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