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真正喜歡做事情的人,眼睛里都有光。
【 一 】
他是一個生于1993年的北方男孩,三年前在北京一家文化出版公司實習。那家公司的老總恰好是我的一個老朋友。近兩年我開始跨界到新媒體行業(yè),特別需要一個兼職的年輕人,我就讓老朋友推薦一下,他給我推薦了這個男孩。
當時我只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你過往接受的教育以及實習的工作經驗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我告訴你的截然相反,你會怎么面對呢?他當時有點猶豫,又有點困惑,但他還是回答我,他可以試一試。
我把我十幾年來在傳統(tǒng)媒體的工作經驗,傾囊相授。我的經驗有效的部分,他統(tǒng)統(tǒng)都用上。我的經驗當中跟不上時代的部分,他靠自己摸索,直接把事情做好,不爭辯,不浪費時間,直接用事實說服我。我特別喜歡他這一點。
短短幾個月,我交給他的自媒體號,就達到了幾千萬次的閱讀量。于是,我放心地把這個自媒體號交給了他。他躊躇滿志,夢想著抵達更高的地方。
在這一年春夏之交的時候,他的父親離開這個世界,走得特別突然,他毫無防備,不知所措。
那時候,他一個人擔當起來的自媒體號,僅僅是流量廣告,一個月就有1萬多元收入。拿到第一筆分成的時候,隔著手機屏幕,我都能感覺到他的開心。一個人把屬于自己的事情做出成績,本身就是莫大的快樂。
他向我請辭,去處理家里的事情。我馬上答應他,對他說,什么時候休養(yǎng)好了,覺得可以回來接著做,你再回來,一切你自己決定。
半年以后,某一個晚上,他突然來找我,我們沒有談工作,只是談一談人生。對于一個男孩來說,失去了父親,自己就成為家里的頂梁柱,面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跟從前再也不會一樣了。如果普通人是按部就班地成長,那么他已經選擇了更快地成長。
現在,他自己開了公司,把他所學到的東西用在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上。而我,選擇繼續(xù)向他投放資源,為他介紹了一個新的項目,支持他又創(chuàng)辦了一個新媒體。曾經的實習生,踏入江湖去闖蕩,從此要獨當一面。
少年何懼歲月長,將悲傷化作勇氣和力量,再出發(fā)的時候,會更加堅定。
【 二 】
2016年的夏天,我應邀去參加一個分享會。
當時我第一個出場,講了自己的成長。我用10年時間去準備,登上了中國影響力作家文學貢獻榜,出了很多暢銷書,創(chuàng)辦的新媒體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一年營收百萬。我所有的努力,是為了一個夢想,讓自己有積累,可以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按道理,我已經衣食無憂,擁有了聲名和不錯的收入,繼續(xù)這樣生活下去就行了。
但不知道為什么,看著網絡大時代來臨,曾經在報刊工作多年的我,做過主編的我,心里開始蠢蠢欲動。都說傳統(tǒng)媒體衰敗,新媒體崛起,是否我這樣的老家伙,落后于時代了?
我跟朋友合伙創(chuàng)辦了一個新媒體品牌,我們再戰(zhàn)江湖,沒日沒夜地挖掘熱點。我們各自發(fā)揮所長,有的寫影評,有的寫人物專訪,有的寫行業(yè)觀察。一年時間,我們就成了營收百萬的大號。我想這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一個人擁有的專業(yè)能力,從來不會過時。
我結束了自己的分享,坐在觀眾席上休息,后來聽到了他的故事。
【 三 】
他是一個70后,也是我們本地音樂廣播電臺的主持人。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一場音樂選秀比賽上。我一直以為他就是那種人生開掛的典型,畢業(yè)于一所傳統(tǒng)的師范類名校,輕輕松松到了效益不錯的傳媒單位。
廣播電臺曾經有多受歡迎,我是親身經歷過的。再加上他主持風格特別幽默,功力扎實,所以很容易成為大腕,屬于理所當然的高收入群體。
隔了幾年之后,我們再次碰面,就是在這次分享會上,他最后一個演講,說了他自己的青春故事,顛覆了我對他所有的印象,也讓我找到了深刻的共鳴。
大學時代,他渴望進入傳媒單位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學生時代特別窮,喜歡的音樂卡帶,都舍不得買,因為沒錢。他第一次賺到幾百塊酬勞的時候,欣喜若狂。
畢業(yè)以后真正入了行,當他在電視上有了自己的節(jié)目之后,有一次經過天橋,一個路人轉過身來,沖著他大喊了一聲:哎喲,你不是那個誰嗎?他心情萬分激動,期待這個觀眾喊出自己的名字。結果那個路人說,你就是那個阿星吧!他是阿喆。
當時他還年輕,不服氣。他想,總有一天,他要讓觀眾都準確地記住他。
隨著網絡的繁榮,傳統(tǒng)媒體從紙媒到電臺,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他也遭遇了人生的低谷期,上完夜班,回家路上看著萬家燈火,他心中覺得,真的不甘心就這樣平淡到老。
他開始策劃各種活動,主動出擊。在中國最長的那條步行街上,創(chuàng)造了音樂電臺透明直播間。他從主持人跨界到創(chuàng)業(yè)。不服輸的性格再次幫了他,沒有條件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想方設法也要做好。
就這么一路走過來,承辦了各種演出活動。他負責公司的諸多事情,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需要摸索道路,還要親力親為,但他一點也沒耽誤主持工作。
那個曾經為幾百塊錢主持費欣喜若狂的小青年,如今一次出場費至少五位數。他的演講結束語是,事情就要先去做,有了問題再解決。人總要折騰,最怕的是什么都不做。
我驚訝地張大了嘴巴。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懷著赤誠的熱情,這太難得了。
【 四 】
真正喜歡做事情的人,眼睛里都有光。
我特別熟悉那種光,絕對騙不了人。因為曾經也有前輩說,在我的眼睛里看見過光芒。
年少的我不知道自己會走到什么樣的境地,我只是模模糊糊地覺得,我愿意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我想擁有更好的人生。
甚至這個“更好的人生”,也不再由別人來定義,而是我自己說了算。
我想要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時候,我就去做這樣的事情,哪怕每天昏天黑地工作16個小時累得不行。我想要內心安定,我也有資本回到自己一個人的王國當中,寫不需要任何人贊美的詩,視功名如浮云。
你對自己那么兇狠,世界才對你稍露溫柔。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但也無所謂。你踏遍山河,一路修行,成為強大的人,從此自己對自己溫柔。
不管你從哪里出發(fā),都得出發(fā)——就像所有的河流都流向海。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