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悅Echo
【適用話題】良好習慣 愛護環(huán)境 環(huán)保方式
夏天的時候,父母來瑞士蘇黎世住了一個月陪我。
剛到不久,有一天,我在廚房偶然看到母親正把一個空易拉罐往垃圾袋里扔,我一個箭步沖上去攔住,一邊嚷著:“不要扔這里!”母親詫異地瞪我:“那要怎么扔?”我這才意識到還沒把在瑞士生活最重要的常識之一——如何進行垃圾分類,詳細告訴他們。我決定“手把手教學”,帶著他們在家周圍走一圈,親身體驗一番蘇黎世的垃圾分類體系。
出門前,我把廚房窗臺上積攢的各種空的易拉罐、空酒瓶、飲料瓶等按材質分好類,裝進幾個袋子。第一站,是離家三分鐘的馬路邊的垃圾回收站。所謂回收站,是一排小屋樣的敦實的大桶,每個上面寫著德語指示文字,旁邊畫著相應的示意圖,比如:金屬罐頭、玻璃瓶。而在投玻璃類垃圾的入口處,還有不同顏色的標志,代表每個桶所接收的是哪種顏色的玻璃。所以無論會不會德語,來到這里都一目了然。
此外,對于新來乍到者還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天晚上八點之后和周日是不可以在這里扔垃圾的——因為往桶里投玻璃瓶會發(fā)出比較刺耳的碰撞聲,這個規(guī)定是為了不打擾到附近居民的休息。
第二站,帶著父母,帶著剩下的塑料瓶,我們到了離家最近的一個超市。我拎著那袋空瓶,徑直走到最里面貼墻的一個裝置。上面有三個洞,同樣地,旁邊畫著通俗易懂的示意圖:一個用來扔透明塑料瓶,一個扔不透明塑料瓶,底下一個小的,則是廢電池回收口。除了要把瓶子在家里清洗干凈,瑞士人還會把塑料瓶提前壓扁,更方便之后的回收處理。
出超市的時候,我順便在收銀員那里買了一卷用來裝廚余垃圾的白色垃圾袋。付款的時候把父母嚇了一跳:“垃圾袋要這么貴?”——1卷10個35升容量的垃圾袋,價格是17瑞郎,大概相當于人民幣110元。說實話,剛到蘇黎世時,我也被這個價格驚了一下,不過很快便理解了:這當然不是因為袋子的成本,這個價格收的實際上是垃圾處理費,也可以說是環(huán)保稅。用這種方法,讓“生產”更多生活垃圾的人自動地交更多環(huán)保稅,實在是非常公平合理。
走完這一趟,瑞士的垃圾分類“基礎課程”算是上完了。對于這里的居民來說,這些規(guī)定早已深深融入生活習慣,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根本無須談自覺不自覺的問題。而對父母來說,則簡直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有一種孩子般的興奮,此后幾天,兩人爭著扔垃圾“學以致用”。在街上逛的時候,感嘆瑞士一塵不染的同時,也常常會忍不住加一句:垃圾分類能做到如此細致的國家,干凈成這樣,也不奇怪了。
【素材分析】給垃圾分類、規(guī)定扔垃圾的時間、使用昂貴的垃圾袋等,也許這些你覺得不足為奇,但瑞士民眾將這些行為融入習慣,并將其變成自然而然的事,則確乎值得國人為之驚嘆了。倘若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因為還有人亂丟亂扔而跟著“效仿”,不因為沒有人看見就“饒恕”自己,更加潔凈靚麗的生活一定會悄然而至。
【速用名言】
1.一旦我們不停地關注那些我們能夠完成的小事,不久我們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們不能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微乎其微。——英國作家 塞·巴特勒
2.天下大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渭?、文學家 曾國藩
(特約教師 嚴曉迪)